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海阳——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海阳——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时间:2022-08-03 12:17:06

相关推荐

海阳——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海阳盘石店镇大庄村,四面环山,溪水潺潺,烟火人家掩映于绿色深处,一棵四百年古树静静伫立,亘古不变地守望着。曲径通幽,一路前行,所见所感古老又生动、沉静又温暖,令人不由地慢下脚步,回归本真。一场在微博上发起的“海阔天空”线上城市营销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网络大V们走进大庄村,曾经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小乡村变得热闹非凡,一时间走红网络,成为人人向往的民俗艺术村、网红打卡地。

大庄村的走红不是偶然,其中奥妙源于海阳市委、市政府持之以恒地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自开始,海阳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结合村庄特点、产业优势,一村一策,高标准打造美丽乡村,五年的“马拉松”长跑,让全市乡村全部改头换面、焕然一新,藉由返璞归真的“美丽底色”,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村电商、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美丽经济”已然破茧成蝶,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海阳大地铺展开来。

美丽乡村成为“诗和远方”

“这里让我感受到了乡村田园生活之美,体验了我们一直向往的乡野慢生活。”微博博主@是Molly酱吖道出了大庄村带来的美好体验,在网络大V们眼中,大庄村正是他们一直追寻的“诗和远方”,宁静美好的小乡村宛若轻轻柔柔的春风,抚慰了孤独而躁动的心灵。

直达灵魂的美好感受,或许是对乡村之美的最好诠释。在美丽乡村建设之初,大庄村“两委”干部就确定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再现村庄“最初的样子”,引进资金修建民宿,将民俗文化与都市时尚巧妙融合,让游客在白云深处也能感受到时尚、舒适、精致的高端体验。

在海阳,像大庄村一样各具特色的乡村正如繁花一般遍地盛开。行村镇赵疃村,民兵英雄故居、碾磨炸药的石碾、埋雷旧址、村东屹立的信号山,红色文化符号俯拾即是;郭城镇山东村,古梨园千姿百态,复古建筑韵味别致,磨盘小路趣味十足;方圆街道宅子头村,家家户户“房前有花园、屋后有草坪”,村内绿化面积达到了80%,成为名副其实的绿化村……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海阳注重规划、注重实效,“量身定做”“一村一品”“一村一策”,充分彰显了每个村庄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按照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和文化的“六化”标准,连点扩面、纵深推进,品味不断提升。从第一批230个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到54个高标准美丽乡村的收官之作,海阳市用5年时间完成了美丽乡村的全覆盖,村庄褪去污垢,变得清新整洁、美丽宜人,大幅改善了村民居住条件,为幸福生活“加码”。

农特产品变身“网红尖货”

“又敲定一笔网纹瓜大单。”在二十里店镇路港物流产业园,李娟特别高兴。作为海阳市思农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娟虽然在网上销售农产品仅半年有余,但业绩不俗,旺季时月销售额能达3万元。随着网店生意的升温,海阳白黄瓜、西红柿、草莓等众多土特产品也一路走红,变成抢手的“网红尖货”。

产业兴旺,是带动村民致富、村庄繁荣的内在驱动力,也是检验乡村振兴成色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海阳电子商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搭乘高效便捷的网络快车,海阳白黄瓜、网纹瓜、甜柿、苹果、桃子等多种名优农产品走向全国,拉动了海阳农业产业蓬勃发展。

“去年我们花50万新上了一套自动包装设备,每天能包装3万单左右,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发30万吨农产品。”路港物流园项目经理于贵介绍,路港物流园占地156亩,是集电商聚集中心、网商孵化中心、O2O体验中心、分拨配送中心、智能仓储中心及生产加工中心、综合配套区于一体的全功能电商服务平台。依托完善的物流、电商体系,已与周边2600余个果蔬大棚、60多家农村合作社及新型农业技术公司达成了合作,覆盖农户2万人左右,日销售额20万元以上。

在海阳,电商引领农产品销售“高歌猛进”,为了带动更多产业发展、惠及更多百姓,海阳不断厚培电商企业根基,带动辐射半径不断扩大。“,海阳市入选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借助这一契机,我们正集中力量加快电商产业发展。”海阳市商务局局长、投资促进中心主任蒋峰说,依托路港物流园电商服务中心,海阳全面开展了电子商务进农村改造提升工作,打造14个镇级电商服务站、100个村级电商服务点,开展电商实操培训,吸引了更多农村电商从业者的参与。截至目前,已注册运营企业达到1000余家,店铺7266家,网络销售额26.55亿元,农产品网售额达到12.49亿元。

“以前卖给贩子价格压得低,现在家门口物流直接发走,订单多,价格也高。”徐家店镇下吼山村大樱桃种植户王同恩一句话道出了农产品销路的大变化。曾经上门收购的贩子变成了网络主播、淘宝店主,网上订单不断,大樱桃被争相抢购。疫情期间,入园采摘的游客大幅减少,起初种植户急得心里直打鼓,有电商平台助力,大樱桃的线上销售势头很猛,价格更是喜人,轻松帮助农民解决了销路难题。

如今,海阳电商已经迈向了“2.0”时代,“直播+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电商企业”的产业链条已基本形成,成为推动农村产业兴旺的“生力军”,海阳农业特色产业也不断提档升级,步入产销两旺的“黄金时代”。

脱贫致富点亮“希望之光”

东村街道凉山后村村民李波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不沾土、不弯腰、不流汗就能把钱装进腰包。“以前自己种西红柿,质量不稳定产量也不高,现在村里统一建了智能大棚,不用自己干还有分红拿,真是赶上好时候了 !”

农民变“股东”,源自凉山后村开展脱贫致富的创新尝试。去年7月,凉山后村与吉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以村集体协调土地、公司负责技术管理、社员入股分红的模式,成立了合作社,建设智能控温标准化大棚,打造品牌西红柿种植基地,探索内生性、可持续的脱贫致富新路径。

眼下,4座智能控温标准化大棚已经建设完成,吸引了70多户社员入股,西红柿苗年底便可结果、上市,合作社社员当年就能领到收益分红。“一个大棚占地3亩,今年先上6个大棚。一棚西红柿一茬产量就有5万斤,一年两茬,按照平均每斤5块钱来算,年销售额能达到300万元。”海阳市吉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林道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同样构架起新兴产业,带领村民走向致富新路的还有徐家店镇上马山村。自从第一书记孙晓梅入驻以来,上马山村的村容村貌村经济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两年多时间,孙晓梅和村两委协调400多万元资金,改造了村基础设施,修建了凉亭、牌坊,硬化了村内主街和上山路,新建了13个高标准的水果大棚,种上了草莓、蓝莓、大樱桃,贫困的山村有了脱贫攻坚的“致富果”,集体经济一天天强起来,原本的破村旧村,如今已旧貌换新颜。

上马山村的蝶变是海阳众多第一书记帮扶工作的缩影。在扶贫攻坚的“战场”上,海阳市第一书记用心、用情搞好民生项目,甘当基层“领头雁”,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仅今年上半年,海阳市第一书记招引帮扶资金就达1700万元,完成驻村民生项目188个,发展产业项目40余个,农村基层面貌日新月异,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窥一斑而见全豹,海阳大地处处涌动着脱贫致富的热潮。“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收官之年,海阳各级干部群众干劲十足、上下联动,合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海阳市委书记刘宏涛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海阳将扶贫工作列入“双重点工作”,由市委领导对脱贫攻坚进行总动员,联动各行业、部门,全面推进行业扶贫。

截至目前,海阳市财政已经安排并拨付扶贫项目资金1090万元,用于54个省、烟台市扶贫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方面稳定脱贫标准,统筹利用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基本医疗保障、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扶贫特惠保险”,实施“孝善养老”奖励补助、开发“扶贫公益专岗”和实施“雨露计划”教育政策补助。目前,海阳市“扶贫孝德基金”补助2798人,安排“扶贫公益专岗”岗位929个,“雨露计划”补助47人,补助缴纳“扶贫特惠保险”171.74万元。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当天边的晚霞映照着宁静的村庄,牛羊沿着巷口纷纷归来,承载着童年时光的故乡记忆又涌上心头……曾经,乡村的落寞让故乡山水蒙尘,人们心中的家园正在渐渐遗失;再回首,承载着乡愁与情怀的乡村又回来了,田园风光交相辉映,产业发展蓬勃向上。伴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嘹亮号角,广袤的海阳大地上正升腾起崭新的希望。

来自

海阳发布

如果觉得《海阳——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