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孩子喜欢玩“假装游戏” 游戏背后的心理需求 过家家没那么简单

孩子喜欢玩“假装游戏” 游戏背后的心理需求 过家家没那么简单

时间:2019-01-06 21:48:06

相关推荐

孩子喜欢玩“假装游戏” 游戏背后的心理需求 过家家没那么简单

小孩子的童年,总是少不了“过家家”的游戏,男孩喜欢幻想自己是英雄,女孩喜欢幻想自己是公主。

小新是个5岁大的女孩,最近比较热衷于玩“过家家”。出去玩的时候看见外面有小商贩买菜,回到家就开始翻冰箱,找来各种食材。

“新鲜的土豆、萝卜、白菜,快来买呀!”坐在自己的小板凳上,学的有模有样的。

还总拉着妈妈过来扮演买菜的人。

“多钱一斤呀?”

“2块钱一斤,都是早上新摘的,可新鲜了!”仰着小脸,脸上的认真让妈妈忍俊不禁。

最近这样的场景时有发生,妈妈有时候忙于家务,却不是时时都能配合,忙的时候会觉得小新这样有点儿烦人。

小孩子都会像小新一样,喜欢玩这种“假扮游戏”,有的时候几个小孩子一起,扮演一家人。来分配爸爸、妈妈、孩子的角色。一般爸爸妈妈比较抢手。

什么是假装游戏?

这种看似幼稚的“过家家”游戏,在心理学上一般被称为“假定游戏”或者“假装游戏”。

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Parten的研究,就有了假定游戏的研究雏形。

20世纪70年代后期,心理学研究者就开始对假装游戏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研究发现,假装游戏孩子的控制冲动、 问题解决、 语言、 数学及表征能力存在一定的联系。

可见孩子平时玩的“过家家”,并不像家长想象的那么幼稚,除了好玩以外,还有助于孩子的全方位能力的培养。

曾经有一个实验:一个大人将一个玩具熊,放到一个房间模型里,分别让两岁多的和三岁的孩子看到,让他们去把玩具找出来。

实验的结果是大多数的两岁半的孩子,都不能以房间为模型,将玩具熊找出来。

这个实验就说明了,两岁半的孩子,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个房间模型是代表真实房间的一个符号。但当成年人指出房间模型和真实房间的相似性时,两岁半的孩子就能找到玩具熊,完成任务。

孩子都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学习和探索欲,用符号代表现实世界的事物,是一种有趣的体验,不断的通过游戏的方式去体验新知识,是很多孩子都难以拒绝的诱惑。

孩子们的“过家家”,也就是假装游戏分为哪三个阶段?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假装游戏是孩子心理活动的象征游戏,孩子要玩假装游戏,必须要懂得符号能代替日常的事物和发生的事件。

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系统的把儿童的假装游戏,划分为了三个阶段:

1) 和真实生活脱离

刚会说话的孩子,都热衷于玩具电话,有时候会拿起电话放在耳朵旁边,学起大人打电话的样子。

“喂,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呀?”奶声奶气的特别可爱。

还会学着大人看书的样子,拿起自己身边的画册,像模像样的翻看。

一般2岁前的孩子,可以拿着空水杯假装喝水,但却不能拿着水杯假装电话。就像上面提到过的那个玩具熊的实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还不会把有明确用途的东西,当成是其他物品的符号。

等孩子到了两岁之后,这部分的能力就有了很大的提升,可以拿着长方形的积木当成电话玩了。

2)自我中心性减弱

前运算阶段的孩子,这种假装游戏,一般的主体都是自己。比如,孩子假装喂自己吃东西。关注的焦点一般都是自己。

等孩子两岁以后,孩子可以把假装的主体变成其他的事物。例如,可以假装为玩具熊吃饭喝水、让玩具模型人去开小汽车等。这种行为就说明孩子的自我中心性减弱了。

3)包含更复杂的组合图式

一岁半的楠楠可以假装喝水,但她还做不到把倒水和喝水两个动作组合起来。等到两岁半的时候,楠楠就可以跟小伙伴们一起假装别人的行为了。这种行为被称为社会剧游戏,说明了孩子可以把不同的图式组合起来了。

几个三四岁的孩子,可以在一起模拟照顾生病的娃娃,有的扮成医生,有的扮成护士,有的扮成娃娃的父母。不仅有社会性的角色分工,还会有一定的情节设定。

“角色扮演”的假装游戏对孩子有哪些益处?

近期研究发现,假装游戏与叙事能力、 假设推理、 抽象思维、 创造性问题解决、学业发展、一般性知识的获得等都有着密切联系,有助于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

假装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① 熟悉相关的规则

当孩子创造出想象的场景时,其实就是在学习按照内心的想法和社会规则做事。

当孩子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时,在照顾宝宝的时候,如果扮演妈妈会做饭做菜,宝宝洗澡穿衣服;如果扮演爸爸就会上班、下班、打电话忙于工作。其实都是在无意中遵守父母的养育规则。

除了常见的家庭角色扮演之外,孩子们还会扮演一些社会角色,模仿身边的各种职业的人。像是老师、售货员、交警。

当孩子被身边的这些角色吸引时,就会仔细观察这样角色的特点,然后有模有样的还原到游戏中。如果有小伙伴演的不对,还会出言纠正。

② 社交能力得到锻炼

社会剧的游戏,孩子们不仅要自己创造和协调角色分配,还有对每个角色的行为准则进行探讨,从而提升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孩子们最初的友谊,通常是通过假装游戏的交流开始的。往往有领导力的孩子,在这一阶段会有所凸显。而在游戏中更乐于交友的孩子,在幼儿园生活中也更容易融入。

③ 理解和预测别的感情能力增强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于情绪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准确。逐渐开始意识到思维和情感是相互关联的。

对于假装游戏,父母如何更好的参与呢?

父母的行为影响孩子的社交关系

孩子假装游戏中,大部分的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方式,都是在模仿自己的父母。所以父对于孩子的假装游戏,有着直接的影响。

父母应该重视孩子的假装游戏,适当的参与,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也可以通过游戏,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辛苦,从而增进亲子之间的关系。

1)帮孩子丰富故事题材

孩子对于故事的构架能力有限,因为缺乏实践,可能会漏掉很多条件。父母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意见,为还丰富故事的题材。

2)参与性指导

像是孩子假装卖菜,需要父母配合的。父母可以积极的配合,再添加一些生活中的情节,来扩展孩子的思维,比如假扮买菜的跟摊主讲价,看他如何应对。还可以添加一些算数题来为难他。

3)合适的时机退出

孩子有时候会模仿大人做家务,当大人觉得孩子可以承担责任的时候,可以分配一定的家务给孩子做,让孩子承担更多的责任。这样他才能更有担当的成长。

如果觉得《孩子喜欢玩“假装游戏” 游戏背后的心理需求 过家家没那么简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