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屏论热搜·关注民法典(7)|熊孩子偷偷给游戏大额充值可以退款吗?

屏论热搜·关注民法典(7)|熊孩子偷偷给游戏大额充值可以退款吗?

时间:2023-03-14 14:37:38

相关推荐

屏论热搜·关注民法典(7)|熊孩子偷偷给游戏大额充值可以退款吗?

“文昌小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偷偷花光爷爷万余存款”“海口9岁女孩给主播打赏,偷偷花掉妈妈1万多元”……疫情期间,未成年人在学习生活中密切接触电子产品,“熊孩子”们私自充值、大额打赏等问题屡见报端,引发舆论关注。

那么,“熊孩子”乱花掉的这些钱,父母能否追回来?对此,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石冠彬表示,“熊孩子”玩游戏巨额充值后,法律明确规定这钱可退!

家长遭遇:

未成年人大额充值、打赏频频引发投诉

近年来,未成年人大额充值、打赏主播的新闻案例屡见不鲜,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点。

前段时间,家住文昌的小学生明明(化名)就偷偷将爷爷银行卡中1.3万多元的积蓄充值到网游平台。事后明明称,自己是4月起喜欢上网络游戏的。今年受疫情影响,在家上网课,经常偷偷玩网络游戏。有一天,爷爷让他帮忙交电费,充值时他记下了爷爷的银行卡号和密码。明明如获至宝,后来将这张银行卡绑定到自己的微信。这为明明玩游戏提供了便利。刚开始,他也是想充值一点就行了,但不知为什么,就是克制不了自己,不断地充值,没过几天,就把爷爷的钱花完了。

无独有偶,疫情期间,海口市王女士9岁的宝贝女儿,为了某平台主播的一声“宝贝”和一些小礼物,偷用妈妈的信用卡连续给主播打赏了1万多元。

这样的事情,三亚市民李女士也遭遇过。她称,儿子疫情期间在家上网课,频繁使用她的手机,不到3个月时间,在一家游戏平台充值了9000多元。对此,她多次向该平台申请退款。

未成年人玩网游后进行大额充值的案例十分常见,进而引发的消费投诉也未间断。江苏省消保委今年4月发布的《未成年人游戏充值、直播打赏调查报告》指出,针对9款手机游戏APP的调查发现,3款手机游戏游客模式可以直接充值;9款游戏均可通过其他账号登录,实名认证流于形式;4款游戏未成年实名认证后充值额度不受限;未成年人充值退款流程复杂,仅2款游戏退款成功。

律师说法:

维权家长普遍存在举证难问题

记者了解到,孩子大额充值游戏币,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和成绩,还会危害他们的视力和身心健康,更会让一些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此举让无数的家长头疼不已。而家长们也会统一战线,与游戏公司或者直播平台做着最后的斗争——起诉到法院,尝试着要回这笔价值不菲的金钱。

“如果发现孩子购买的物品价格不菲,明显不是其年龄段的孩子可以购买的,可以搜集证据,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海南昌宇律师事务所律师连章松表示,按照相关法律虽然可以进行维权,但在现实生活中依旧有不少家长面临维权难题。因为在相关的软件平台不改变现有规则、操作的情况下,家长普遍存在举证难的问题。此外,很多未成年人使用的是成年人的账号,以成年人的名义进行消费,很难具体证明是实际消费中的行为人。

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的案例。小伟的母亲以小伟的名义向法院起诉称,8月,她发现自己名下的信用卡异常消费10次共计8000余元。后经她询问小伟得知,是小伟私自使用信用卡进行了游戏充值。小伟的母亲认为,孩子当时只有8岁,是未成年人,使用成年人的信用卡进行网络消费的行为应属无效。

最后,北京海淀法院经审理后认为,小伟主张其与游戏公司之间存在服务合同关系,但小伟并没有提交充分的证据证明其是该游戏的用户,也没有提供注册该游戏时的用户名及密码等信息。最后,海淀法院驳回了小伟的全部诉求。

其实,在实际法院宣判的相关案例中,家长一方的成功率低,大多数都是因为证据不充分而被驳回。无可奈何的家长除了对孩子来一份“皮鞭蘸凉水”的套餐,往往也别无他法。

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解读民法典:

“熊孩子”玩游戏巨额充值后,法律明确规定这钱可退!

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石冠彬告诉记者,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即8周岁至18周岁之间的未成年人(年满16周岁有劳动收入来源的除外),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若超过了与自己年龄、智力的认识水平,是无效的。通过一个游戏或视频就能充值达上万的金额,显然已经超过了与其年龄相适应的智力认识水平,应归属无效。对于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来说,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当然无效,通俗地说,未成年人充值是无效的。

石冠彬举例说道,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参与网络游戏所支出的费用,平台应当全部返还;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充值或打赏的金额如果有和未成年人的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部分,则该付款行为属于效力待定的行为,应当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才能发生法律效力,如果法定代理人不同意或不予追认,则该付款行为无效,平台因该付款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

以后案件中,谁来证明是熊孩子打赏的呢?石冠彬认为,民法典实施后,此类案件的难点是谁来证明是熊孩子打赏或者充值的,现实中可能也存在钱是爸爸打赏的,被妈妈发现了,两人一商议由孩子来背锅。

石冠彬说,如果账号是未成年人自己注册,用自己的压岁钱或者偷偷绑定父母的银行卡进项打赏或者充值,这种行为是比较好认定;如果未成年在用父母的账号打赏或者充值确认无效时,法院要慎重审查,如果没有证据证明是孩子打赏的只能推定是父母打赏。

此外,石冠彬建议家长在发现未成年人大额充值或者打赏时首先要固定证据,第一时间应将平台的基本信息,账号注册时间,玩游戏、看直播的时间段等信息通过截屏等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将转账记录保存起来,立即和平台反馈协商,无果后可向法院提起诉讼。

心理老师:

家长应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示范教育

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心理健康老师刘保健告诉记者,沉迷游戏以至于大额充值的孩子是少数的,当发生“熊孩子”给游戏大额充值的情况时,别急着怪孩子,或责怪游戏平台,家长应当观察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不当行为的背后是否有亲情的缺失,如果孩子把电子产品、网络游戏当成了陪伴者,家长应反思自己是否给予了孩子足够的关怀,是否以身作则,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示范教育。

“如果想纠正孩子的行为,家长需要提高亲子陪伴的质量,一味指责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刘保健提醒,如果想避免孩子沉迷游戏,要找到一个替代选项,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个“游戏时间”,一起完成一场游戏,并在规定时间内停止,接着进行看书、写作业等下一步计划。如果想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可以适度放开“财政大权”,让孩子变身“记账小能手”,切忌一味给灌输孩子金钱至上的思想,而是让孩子了解金钱能够创造的价值,用一颗包容友爱的心来关心、引导孩子,避免他们走上错误的道路。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王天宇 陈栋 钟圆圆

【来源:南海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如果觉得《屏论热搜·关注民法典(7)|熊孩子偷偷给游戏大额充值可以退款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