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北大教授: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出国读书?家长需要先明白两件事

北大教授: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出国读书?家长需要先明白两件事

时间:2024-01-08 21:38:35

相关推荐

北大教授: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出国读书?家长需要先明白两件事

去年有部热播剧,叫《带着爸爸去留学》,讲述的是亲子与留学的话题。

而在现实生活中,走在时代前沿的“精英父母”们也正在推动着“低龄化留学”的热潮。但在热潮的背后,我们也应该冷静思考一下,低龄化留学到底有哪些利和弊。

低龄留学真的适合每个小孩吗?

北大著名教授饶毅曾把孩子送到美国留学,后来又接回国,在体验过中美教育的差异之后,他说:“我不主张国内家长送小学生、中学生去国外读书。”

主要原因在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和家庭的关系、和家庭成员的亲密程度密切相关,与家庭分离对他一生会有很大的影响。

他讲了一个极端的例子。有一位中国外交官的儿子在华盛顿读书,他在比较小的时候就被送到美国去,举目无亲,不能排除孤独对他的影响。后来孩子生了病,不是学业问题,回国探亲时自杀了。

很多家长并没有考虑到家庭的温暖对孩子的重要性,家长能够不受孤独的影响不代表孩子也可以,每个人不同。

低龄孩子尚在青春期,自尊心较强,所以当遇到一些问题需要独自处理的时候,往往会遇到难题。此时需要家长能够提供一种关怀,可以时常和孩子联络,倾听孩子的烦恼。

而且国外的教育,学生可能会在课上被要求参与小组讨论、演讲以及写作等经常需要英语交流的作业,并被鼓励提出自己的想法等,而这些都对于稍显内敛的东方文化都是不小的挑战。

国外的教育就一定好吗?

就拿美国和中国的教育来说,我们并不能简单概括为“美国的教育对所有的孩子好,中国的教育对所有的孩子差”,甚至反过来讲也不对。

饶毅教授认为,中国的中小学,理科的教育其实普遍比美国的好。他的儿子前后在北大附中和芝加哥的公立中学读书。在芝加哥公立中学时,他儿子发现,这里比北大附中差得太远了,所以有时候不愿意上课,认为还不如自己在网上学习,或者是自己拿本书看一下。

所以,如果家长准备在中小学阶段送孩子出国的话,应该考虑到,他如果是理科很强的学生,到了海外,他的理科得到发挥、发展的可能性,也可能比在中国低很多,而不是高很多。

美国教育的优势在于教分析、批判、和创新。

饶毅教授说:“我自己的中文词汇量不到现在小学五年级,比大部分中国人都差,但是我在北大毕业典礼的致辞得到很多人的喜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的创意与众不同。”

中文的考试,是理解文字、总结内容、举一反三,而不对文章进行分析、批判,更不谈在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上思考怎么写得更好、更有创意。

而英文教学在语言文字基础上,要教分析、批判、和创新。对孩子早期形成批判精神,养成理智的辩论的良好习惯,提倡创造性,都有帮助。

国外的教育确实可以最大限度的开拓孩子的思维模式。当一个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孩子能够用两种文化同时思考问题的时候,这个孩子就很有可能成为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更加出色的一代。

但是前提是,这个孩子能够适应国外的教育模式。

近几年,中国人的视野越来越宽,出国留学也不再是“富人”的专属,越来越多普通孩子也能得到出国留学的机会。

例如,我家侄女才上小学三年级,德语已经说得很流利,她的父母早已打算好,小学毕业就将她送去德国学钢琴。

虽然她的爸妈也只是普通的教师,准备留学费用压力不少,但亲戚谁也劝不动他们打消留学的念头。

留学不是坏事,我们也不是一个无法包容多元文化的国家,但是在孩子人格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要独自一人留在海外,是不是有点太早了?

曾看过一部高分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在日本的日子》中,介绍了这样一位小留学生张素。

因为爸爸在日本工作,她的妈妈只能带她到日本去上学。

在报道的第一堂课上,全班同学齐声唱一首日本童谣,张素听不懂,一直站在讲台边,巨大的陌生感压迫过来,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还要强忍着微笑。

庆幸的是,她还有爸爸妈妈的陪伴,在一家人对生活充满乐观勇敢的态度中,她很快的调整适应,并因此迅速成长。

每个父母的想法不同,如果还是想选择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送出国,我们也应该尊重不同人的选择。

但是,在送孩子出去之前,我们还是得考虑清楚:孩子一定适合留学吗?国外的教育一定就好吗?

如果觉得《北大教授:到底要不要送孩子出国读书?家长需要先明白两件事》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