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音乐鉴赏:论桑桐早期新音乐创作和声发展的手法 看完学到了!

音乐鉴赏:论桑桐早期新音乐创作和声发展的手法 看完学到了!

时间:2021-11-13 20:40:54

相关推荐

音乐鉴赏:论桑桐早期新音乐创作和声发展的手法 看完学到了!

论桑桐早期新音乐创作和声发展的手法

在一首无调性的作品中,尤其是在一个相对的段落里,为了保持和声紧张度的流动,一般不要忽而出现许多调性因素,忽而又采用严格的无调性手法,以至影响甚至破坏风格的统一。在桑先生的这两首作品中都存在一定的表现或暗示的调性因素,但桑先生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些问题,保持了和声的“无调性平衡”。

小提琴曲《夜景》采用的是单一主题性的三部结构。全曲各部分所构成的调中心音整体布局是以D音为核心的上、下小二度音关系的结构,用字母表示为D-bE-#C-D-bE-D,但是这种调性因素,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与传统的调性所呈现的方式不同,它们仅仅是属于旋律性调中心因素。并且这些旋律性中心音缺乏和声的支持,因此,它们的调性中心音的感觉极其微弱,可以说《夜景》虽有调性因素,但仍是无调性作品。 《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作品的旋律是有调性的,但为旋律伴奏的和声却是无调性的。结构上是一首回旋曲式,除了旋律主题之外,伴奏的和声及主题之间的插部都找不到任何调性因素。桑先生在创作中加入了一些很有特色的和声语汇,例如,由“纯四度”和“三全音”叠加的和弦;由多个“小二度”叠置的“音块”和弦以及“复合”和弦等,这些和弦都是无调性的。此外,桑先生还对主题旋律的进入进行了模糊调性的处理,例如,在主题最后一次出现时,右手弹奏的是八度旋律,中间夹进另一个与下方旋律音构成大三度音程的音,这种“旋律加厚”的手法既可以加强音乐的气势,又可以模糊调性。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桑先生在和声的发展手法上不仅具有高超的技术,而且最值得称道的是,桑先生的创作始终以音乐情绪的发展为主线,坚定技术服务于音乐的信念。同时他积极进行探索,用新音乐的创作技法和民族音乐相结合,为后来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 恰当地进行音乐紧张度的对比

对于无调性和声紧张度的控制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控制不协和音程的数量;二是,控制音程的排列方法及音区的应用。以上所提到的方法桑先生在《夜景》和《在那遥远的地方》这两首作品中均有运用。 贯穿《夜景》全曲的是一个小二度叠加三全音的和弦结构,极为不协和,每当描写诗人吟咏徘徊,时而哀伤、时而激昂的情景时,这个特殊结构的和弦总能出现。乐曲中间段落的开始(29小节),包括小提琴声部的旋律和衬托这个旋律的长音和弦。为了营造安静的气氛,伴奏和声采用了(#C-#G-A)的和弦结构,这是一个纯五度加小二度的结构模式,塑造了一种在安静中隐藏着不安的情绪,恰当地表现了诗人的精神状态。在第30小节中,钢琴的伴奏和声实际上是由许多纯四度叠置而成的八音和弦,而不是直接地以四度叠置的形态出现的,这种高叠置的四度和弦用pp的力度方式弹奏出来,更能让听众感受到诗人在此时的迷茫与无奈。

《在那遥远的地方》的第20小节开始是乐曲的第二个部分,这个部分的情绪可以看作是作者对美好彼岸的一种思念。在这个部分中桑先生仍然使用了较多的半音和三全音的和弦形态,本来这种形态的音响是十分不协和的,但桑先生对其进行了处理,首先,是将小二度音程拉开,减弱其不协和程度,然后,又在极高音区演奏时有时无的闪烁的音响,这种处理方式降低了和弦的紧张度,显现出作者对美好彼岸的期盼和向往。 综上所述,桑先生的早期新音乐创作中注重了和声发展手法的运用。通过对和声发展的精心处理与安排,不断深化作品的内涵,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同感受,给人一种内在的力量和美的享受。同时,也对新音乐在中国的创作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后继者提供了必要而且是重要的参考。

如果觉得《音乐鉴赏:论桑桐早期新音乐创作和声发展的手法 看完学到了!》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