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一代宗师——吴昌硕作品赏析

一代宗师——吴昌硕作品赏析

时间:2019-06-29 11:21:21

相关推荐

一代宗师——吴昌硕作品赏析

一直以来,字画一直都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怀,文化交流的产物;从古至今,诞生了无数的大师,也形成了各种风格和派系。无数精品之作一直流传至今,也成就了很多大师的千古美名。一幅上好的精品字画一直也是无数收藏爱好者梦寐以求的珍品。

今天介绍的这两幅作品本是来自香港的钟老先生的珍藏,谈起这对对联的来历也真可谓是机缘巧合。钟老先生本是广东人,是70年代第一批民营企业家,后因企业发展移居香港。90年代初,一次机缘巧合,回广州拜访老朋友的钟老先生,无意间在朋友手上发现吴昌寿款的一副对联。寥寥数笔,苍劲有力,用笔浑厚、饱满,具有篆书痕迹,将篆、隶融为一体,自成一派。钟老先生一看,甚是喜爱,当机立断收藏了这幅作品。如获至宝的钟老先生,对这两幅对联爱不释手,一直珍藏至今。

吴昌硕(1844.8.1 -1927.11.29),男,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老缶、缶道人等等,汉族,浙江湖州人。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吴昌硕的楷书,开始学习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颜鲁公,隶书学习汉代石刻,篆书学习石鼓文,吴昌硕的行书,学习黄庭坚、王铎风格。吴昌硕的篆刻,今天学习的人很多。日本篆刻家河井荃庐从1898年开始就向吴昌硕请教,并向日本篆刻界介绍,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吴昌硕的书法创作中,无疑以篆书、行草为主,但吴昌硕学习隶书的时间并不短,在青年时期便曾临习汉碑,如“张迁碑”、“嵩山石刻”、“张公方碑”、等,同时又受到邓石如、吴让之、杨见山等人的影响,笔法近似杨见山,他在三十五岁时书的一幅隶书还是“张迁”的风格,结体方正,用笔尚拘谨、小心。吴昌硕晚年所书隶书,结体已变长,取纵势,如这幅“奉爵称寿,雅歌吹笙”,用笔雄浑、饱满,从一些线条看,具有篆书的痕迹,可以说这时吴昌硕早已将篆、隶溶为一体了,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目。

吴昌硕的楷书遍临《汉祀三公山碑》《张迁碑》《嵩山石刻》《石门颂》等汉碑。中年以后,博览众多金石原件及拓本,选择石鼓文为主要临摹对象。数十年间,反复钻研,并不以刻意模仿徒求形似为满足,参以秦权铭款、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等文字的体势笔意,故所作石鼓文凝练遒劲,自出新意,风格独特。60岁后所书尤精,圆熟精悍,刚柔并济。喜将石鼓文字集语书写对联。晚年以篆隶笔法作草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

这款对联篇幅虽小,但是用笔浑厚,可圈可点,是极具表现力的一款对联。之后因为生意发展,这两幅画帖跟随钟老先生先生辗转来到了香港。一次在香港的慈善筹款晚会上,与香港几位富商聊天中,偶然谈到这幅从内地带来的字画,几位富商十分感兴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十分向往。在看到这对作品后一度想以高价想让钟老先生割爱,钟老先生都不曾动摇。

随着时间的流逝,钟老先生的儿女都已成家,都是混血宝宝,也早已在国外定居。现在钟老先生也儿孙满堂享绕膝之欢,只是孩子们对遥远的东方国度非常陌生,对这些传统的中国文化并不是十分感兴趣。拼搏了一生的钟老先生也希望好好享受晚年生活,环球旅行,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对心头所爱的对联不想它们就此埋没了。于是此番回内地特意将这款对联带回内地,希望有缘人能懂得欣赏,发挥它真正的价值,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如果觉得《一代宗师——吴昌硕作品赏析》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