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现在我可以聊聊休学这件事了

现在我可以聊聊休学这件事了

时间:2020-05-12 05:36:10

相关推荐

现在我可以聊聊休学这件事了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陶晨毅」,

感谢作者授权。

————————

- 0 -

,我休学了。

PS. 准确地说,北大的学籍异动系统里,我的情况不属于休学,官方名称是社会实践(实习)保留学籍,不过是叫法不同,保留学籍听起来怪怪的,全文以休学代替。

对外,我的统一解释是,我既没想好本科毕业后是要选择出国/保研/工作,也没有想好专业/岗位。所以,索性停一年想一想。

这个理由不假,我的确没有想清楚未来的大致方向。“没想好就休学”,这种听起来率性的解释无意间营造了一种误会:有人告诉我ta很佩服我,觉得我很有勇气。

但事实上,与其说是勇气,更不如说是“被焦虑逼到走投无路”。上大学后,我仿佛在每个阶段都有焦虑的点。

大一因为自己不怎么会使用电脑、不擅长与人日常交往、不知道如何获得帮助而陷入“信息孤岛”而焦虑。一开始我通过拼命学习、flag群、写公众号等方法,逐渐冲破了这份恐惧。后来我也不断地通过EdwithU社群、Edmore群以及在教育创业公司工作,包括现在休学实习和PMRL群之类,努力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缺陷。

大二因为之前经历的一系列事情,和很多同学一样,我逐渐失去了某些 “闪闪发光的理想”,开始觉得一切宏大叙事都毫无意义。但我无法接受自己不努力,于是编织一些理由(比如应该要做本研、应该准备出国,或者“想和XX一样厉害”、“不能让别人觉得我不配拿奖学金”之类),促使自己继续像以前一样“积极而勤奋”。但这些虚无的外驱动的理由使我感到愈发不安。

大三开学没多久,我在图书馆自习,猛然发现自己一直处于以下循环:

“因为喜欢物竞想学物理—发觉自己不喜欢物理研究(同时也菜)—想学计算机—觉得自己能力不够—想以后做教育政策—教育理想破灭—想进实验室做研究—发现自己不是很喜欢本专业—又想学计算机—又觉得自己太菜—想出国读教育科技—进一步了解后发现和我想象中不太一样”

大学两年,我只认识到自己不想做、不擅长什么,却没有发现自己喜欢且相信自己做得好的事情。

于是开始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将来会饿死”。

与此同时,从大二开始积攒起的不安逐渐超过了我的承受阈值。

我问我自己:“我到底为什么而前进?”

大二之前,我为了理想而前进。理想破灭之后,我在[寻找新的理想]和[停止前进]之中选择了前者,但囿于认知有限及其他可能的原因,我没有及时找到新的理想。于是如前所述,迫于peer pressure和一直以来对自己高要求的惯性,我开始给自己编织“坚持前进”的理由,开始单纯追求“比别人厉害”“和别人一样厉害”或者“我应该尽可能做到最好”。

“为什么?”“不知道。”

“为了什么?”“也...不知道。”

我问我自己:“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我不得不承认大三之前我没想过这件事:我想过以后要做什么事情(譬如科研),我也想过要怎么努力学习才能成为够格做这些事,但我从没想过我以后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节奏,我对这些毫无概念。

- 1 -

上面所有提及的困惑和不安加起来,压得我喘不过气,而我始终在迷迷糊糊地缓慢往前挪动。

偶尔,脑海里会冒出一些念头开导自己:别瞎想,你可是北大的学生,你一直那么努力,各种奖项荣誉也拿得不少,怎么可能不行啊。

但偶尔,脑海里也会冒出这样的声音:校强我渣,你看看自己,北大学生也不过如此嘛。看啊,各种博客Github上其他学校大二大三学生做的东西刷的题,是我完全没听说过也没做过的。

最刺激我的是,他们展现出的对事物的开放姿态和自信、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和对未来的规划认知,在我看来,远比我厉害。

大三上的某一天,我坐在图书馆里,突然意识到,本科四年,恍恍惚惚之间已经快过了一大半。突然意识到,本科毕业后出国/保研/工作,以及专业/岗位的选择已经近在咫尺,而我其实依然认知颇少。

突然意识到,除过我自认为在性格能力上有较大提升之外,虽然我成绩尚可,也获得过不少荣誉,但这些都不能说明什么,我清楚地知道,这些其实都是虚的,其实毫无意义。

一边是“主流选择”催促我赶紧准备准备上车,一边是焦虑而迷茫的我想不明白“为什么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在充分竞争的领域里,我的真实能力究竟如何?”“我到底想做什么?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有些念头一旦出现,就再也无法忽视它了,比如休学。

当然,我还是考虑了很多权衡各种利弊,把很多事情安排妥当,才做了这个决定。毕竟这并没有那么轻描淡写,我需要承担很多风险,也需要承担额外的费用,以及所谓机会成本。

为什么现在打算聊聊休学这件事呢?因为我终于能够大致对自己在上文中表达的疑惑焦虑了做出解释开导和答复了。

- 2 -

应该说,一直以来,我太“信任”校园的评价标准了。

学工、课程、GPA、科研(还有美赛什么的),我专注于成为一个好“大学生”,认为这些就是大学的全部,甚至这些就是未来的全部选择。

此外,我在大一大二时还带着中学的“傻气”,在课程选择、精力分配上笃信“老老实实学习”“不能投机取巧”。当然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即便从评价体系来看,我把大量宝贵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既无习得终鲜成绩”的事情上,实在有些可惜。

吃中饭时,看到中文男足的新推送说“不要太在意GPA”,具体叙述如下:

如果是大一的我看到这番言论肯定嗤之以鼻,觉得不过类似于对高考失利者说“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之类的宽慰话,但现在真心认同说的很有道理(不过GPA还是要在意的)。

如果我能给大一的自己一些建议,我一定会说:

虽然GPA不一定能衡量一个人的学术能力,但GPA必须在意,而且最好早点认清GPA很重要这个现实。不过别太把GPA当回事,GPA不过是个选拔工具而已。如果觉得自己走学术路径的可能,尽早去了解科研。如果发现自己不喜欢不适合科研,尽早多了解校园以外的评价标准。

(某学姐的票圈,因为刚好提及此话题,经同意把截图放在这里)

- 3 -

关于焦虑,我的观点渐渐收敛如下:

焦虑本质上是需求(动力来源)、能力、付出(努力程度)、期望(外界/自我)四者的不匹配,只把目光放在能力或者付出上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我曾经多次自嘲“焦虑源于菜和懒惰”,但其实更多的焦虑来自于前文所述的需求很低而自我期望过高。所以对我来说,需要适当提高需求,适当降低自我期望。

之前“需求过低”是因为日常花销基本都是吃吃吃,在生活上没什么特别追求,对物质压力也毫无概念。不过近期开始有概念了,于是开始觉得,啊,有钱真好,没钱真惨。我开始希望以后自己能挣很多钱,这样做决定就不需要在经济方面顾虑多多了。

虽然和一个“闪闪发光的理想”相比,想赚钱实在不算牛逼的动力来源,但聊胜于无。留得青山在,继续积极地生活,总会复兴理想的。

对于背负着“学霸包袱”的北大学生来说,降低自我期望有时候并不简单。即便园子里的大部分人都会在受到课业挫折后很快发现“自己并不是什么天选之子”,但真正调整好心态放下包袱,从内心接受自己只是个普通人这个事实,并没有那么快。

一边点赞评论转发“退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一边满心忧虑自己可能的后退。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到底是坦然面对还是自我松懈,你心里也没底。

总之,我算是放下了所谓的“学霸包袱”。对啊,我本来就不厉害嘛!为何非要默认自己很厉害这个谎言,然后焦虑于不知如何圆谎呢?面对校外竞争也一样,为何要背负“北大包袱”,然后焦虑于自己似乎比不过别人呢?嘿呀,比不过有什么嘛,那又怎样呢?又没人规定北大学生就一定更厉害,更何况校强我渣(x)。

这段时间里,因为面试、实习,我接触到很多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真的非常优秀,我很佩服。与此同时,我也越发相信自己也很优秀。我的逻辑归纳能力、结构化思考以及语言表述能力,真的很棒。

而我也终于确信它们真的,很有用。

推荐阅读

北大毕业后辞职,我选择送外卖。

逆境中不忘善良,卑微时仍有同情

北大博士给女儿的一封信:爸爸是个无能的人

葛云松:普遍失败的法学教育及成因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

投稿邮箱:qmfmbjb@

主题;篇幅;体例

青苗学人交流群

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青苗微信号,加入青苗学人交流群,一同交流、分享!

本文责编 ✎ 云大

本期编辑 ✎ 云二

如果觉得《现在我可以聊聊休学这件事了》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