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风寒咳嗽就用生姜水擦背 风寒入心肺

风寒咳嗽就用生姜水擦背 风寒入心肺

时间:2021-04-23 23:18:41

相关推荐

风寒咳嗽就用生姜水擦背 风寒入心肺

【干姜与生姜的区别】

生姜是发汗的,能解表,止呕温肺止咳。

主治风寒感冒,各种呕吐,风寒咳嗽,还有开胃的作用。辛,善行。

干姜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主治脾胃虚寒,吐泻,亡阳,寒喘咳等。功效是善守。

生姜散寒,走而不守。

干姜温中,守而不走。

寒在皮肤卫气用生姜好,内寒重用干姜。

风寒咳嗽就用生姜水擦背

“立冬”已过,天气将逐渐变得寒冷,小儿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风寒感冒,出现发热、咳嗽、流清涕、舌苔白等症状。针对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有一个简单无副作用的好方法就是“生姜汁擦背”。

具体方法:生姜适量研末取汁,兑一半温开水,将兑好的生姜汁在小儿背部肺俞穴(第3胸椎旁开1.5寸)、大椎穴、风门穴(第2胸椎旁开1.5寸)反复擦拭,直到背部发红为止,事后用温水洗净擦干,如孩子不能耐受,请随时用温水擦干净。

这些穴位都有补益肺气、宣散风寒的作用,加之生姜汁温肺化饮,可增强温宣肺气、疏散风寒的功效,有很好的止咳作用,家长不妨一试。

生姜蜂蜜治咳嗽88例

半金散

【处方】 南星(微炮)2钱,木香1钱,橘皮1钱,全蝎2个(焙),甘草(炒)半钱。

【制法】 上锉细。

【功能主治】 心肺中风。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加生姜3片,慢火煎熟与之。

虚冷者,加熟附子、川芎少许,生姜1钱。

【摘录】 《普济方》卷三六七

生姜蜂蜜治咳嗽88例

88例中男性67例,女性21例;年龄3~71岁;病程1天~1年。症见风寒咳嗽或虚寒咳嗽, 咽喉发痒,少痰或咯稀白痰,部分患者夜间咳嗽尤甚。

治疗方法

生姜50g,捣烂挤汁,加蜂蜜150g,盛于瓷器中调匀,隔水炖热约8分钟,使药液热度为60 ℃~80℃,早晚2次分服,连用2~3天。以上为成人用量,小儿应酌减。

治疗效果

88例患者均获治愈,其疗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3天,平均2.3天。

典型病例

周某,女,40岁,反复咳嗽1年余,干咳少痰,咽喉痒,入夜尤甚,曾多方治疗无效。1997年4 月6 日来诊,即予上法治疗,当晚睡前服1次,即感咳嗽明显减轻,续服2日获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体会

咳嗽多由外因风寒、风热,内因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如肝火、脾虚、痰湿等激发肺气上逆而致。方中生姜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

表散寒,温中祛痰镇咳,且含有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淀粉、钙、磷、铁、硫酸胺素、尼克酸和挥发油等。蜂蜜归肺脾大肠经,有安五脏,

和百药,解百毒,补中益气,润肺止咳等功效,同时富含葡萄糖、果糖、蛋白质、矿物质、有机酸、酶、维生素、钾等多种有益人体的成

分。本法组方合理, 疗 效确切,安全无毒,制作简单,价格低廉,药源广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周佐坤福建省光泽县医院

一年之内,秋不食姜,这是真的吗?

眼看立秋一过,天渐渐变得干燥起来,很多讲究养生的朋友,都会注意要滋阴润肺防秋燥了。

防秋燥的话,有一条需要把夏天常吃的姜停下来,过去有些老话叫,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姜过午不食。

姜是个好东西,不仅能除风邪寒热,还能止呕吐、下痰去气,但生姜的好处虽多,吃起来也有不少讲究,季节和时间就是其中之一,秋燥伤津液损肺,再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部,所以秋天少吃姜为宜,而夜不食姜,是因为生姜的辛温发散作用,很容易产生内热,影响夜间的正常休息,日久还会出现“上火”。

但中医讲究的是辩证论治,所以当有病需要用姜时,照用无误,比如秋季治风寒咳嗽,就经常用到姜,如果因为夜间受凉,而加剧咳嗽、腹痛、呕吐,此时需要温肺暖胃、散寒止咳,那及时在半夜服用热的姜茶,也是没有关系的,同时,对于虚寒体质的人,早上吃一点姜。

对身体有益处,秋季不是不食姜,而是应该少食姜,说到吃姜止呕吐,效果最好的要用煨姜,取鲜姜切片,用三层草纸包裹后,再用水蘸湿,入火烧之,待草纸化炭后即成,逍遥散中常用,用于脾胃不和、恶心呕吐。

总之呢,吃姜的总原则是,风寒病适宜,热性病不宜,寒性体质适宜,热性体质不宜,姜最大的作用就是预防风寒感冒,相反,如果是发烧,口干咽痛,就不要“火上浇油”。

另外,便秘的人应该少吃姜,因为便秘多属于肠热,此时如果过食生姜,也会加重症状,特别提醒大家,千万不要食用腐烂的生姜哦。

【民间秘方】香油炸鲜姜止咳

无论是一般感冒引起的咳嗽还是流感引起的咳嗽,取鲜姜7片,用香油炸黄(其它油无效),加白糖一次吃下,轻者当日见效,3日即愈;久咳者7天左右。

湖南刘建点评:生姜味辛、性微温,其主要功效是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现代研究表明,生姜中所含姜辣素等有抗炎、杀菌、镇痛功效。还能舒张毛细血管,增强血液循环,兴奋肠胃,帮助消化。

姜有生姜(鲜姜)、干姜、炮姜之分。生姜含水分多,气重于味,辛散之力较强,偏于发表。生姜用香油炸黄后(不能炸焦),散烈之性降低,温性增强,但仍有温肺散结、化饮止咳作用。所以,无论是鲜姜还是油炸姜,都能“温肺止咳”,即对风寒咳嗽能起较好的止咳效果。对“慢支”患者因寒饮犯肺出现喘咳、痰多清稀、形寒背冷等症时,服用此方也能化痰止喘,有助缓解症状。所以,对风寒感冒所致的咳嗽(寒咳),可酌情选用上方。但对于风热感冒之热咳,或者燥咳者,却不宜服用。

风寒感冒主要表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

夏天为什么要吃姜,夏天吃姜的原因

夏天为什么要吃姜呢?居家过日子,是不可一日无姜的。尤其这夏天一到更是吃姜的好时候,下面小编就和您聊聊夏天为什么要吃姜。在这个炎热的夏季要养生,那就从每天吃一点姜开始吧!

夏天要吃姜的原因,吃的时间及适合、不适合吃的人群

1、夏天要吃姜的原因

夏天天热,人体的毛孔都张开了。之前看过有人这样来形容,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城池,夏天就是城门洞开不设防的时间。各种外邪都会乘机侵入,有的可能当时发病,有的则潜伏下来,到秋冬再发作。所以这时候吃点姜,不仅可以保护你安然度夏,还不给秋冬留下病根。

另外,夏天天热,细菌病毒大量繁殖,很容易病从口入。姜是天然的抗菌剂。吃了不干净的食物拉肚子、呕吐,嚼块生姜就管用。做拌凉菜的时候,多放点姜末,消毒杀菌,又开胃,最好。

姜还是解暑的良药。这话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想想夏天吃麻辣火锅的感觉就明白了,天气闷热潮湿的时候,辣辣的吃下去,热得满头汗,还直呼痛快。为什么呢?因为一出汗,把暑热都给消掉了。据说古代治疗中暑晕倒的人,就有一个方法是给他灌点姜汁。

而且对现代人来说,夏天不仅是防暑的问题,更要防寒。因此夏天吃姜就更加重要了。这个寒,从两个方面来:

一是风寒。夜里开空调睡觉,寒气侵入毛孔了。早晨要赶快喝点姜茶补救一下。

二是内伤寒。现在有冰箱,夏天好多人大量喝冰冻饮料。冰冻的东西吃下去,五脏六腑都会受害。常吃点姜,暖暖胃,不让寒气积累起来害人,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夏天吃姜不仅能把一年的寒气大量去除,如果方法得当还能去除一些以往的寒气,长此以往坚持下去对身体很有好处的。

2、夏天吃姜的时间

什么时间吃姜大有讲究哦~~俗话说:“早吃姜,补药汤 ;午吃姜,痨病戕(qiāng);晚吃姜,见阎王。”为什么呢?

“早吃姜,补药汤 ”

如果是日常保健吃姜,一定要在早饭时吃。因为早晨正是气血流注阳明胃经之时,此时吃姜,正好生发胃气,促进消化。而且姜性辛温,能加快血液流动,有提神的功效。

怎么吃呢?最好是早饭的时候准备一碟子泡姜(一般大超市都有卖,当然自己做也行),就着小米粥吃。泡过的子姜口感脆嫩,入口有一丝丝的酸、辣、甜,加上粥的清香,简单,清爽~~~这是最养人的饮食,功效远远胜过补药汤。

“午吃姜,痨病戕”

很多人都知道晚上不宜吃姜。其实,不仅是晚上,中午以后就应该不吃姜了。

过午不食姜,否则容易伤肺。中国人养生,特别讲究顺应天时。大自然的阳气在中午到达顶峰。盛极必衰,午后阴气开始升起,阳气开始收敛。生姜是生发阳气的,午后自然不宜再吃了。正午时分,心经的气血最盛。此时吃姜,对于本身心火旺的人来说无异于是火上浇油。心火过旺,肺就会遭殃了,会引起咳喘痰热各种症状。

“晚吃姜,见阎王”

为什么晚上不能吃姜?姜是宣发阳气的,夜晚人体应该养阴,收敛阳气,吃姜是适得其反,违背天时。此时吃姜,有几大害:

第一、使人兴奋,无法安睡。

第二、刺激神经,影响心脏功能。

第三、郁积内火,耗肺阴,伤肾水。

仅仅如此,还不足以说明晚吃姜的危害堪比砒霜之毒。最关键的原因是:人们一般都在晚上喝酒,这时如果以姜菜下酒,大害!姜酒同食,百日烂心。姜酒都是大热之物,姜借酒力入经络,酒借姜性入脏腑。晚上用姜菜下酒,等于吃慢性毒药。

3、夏天适合与不适合吃姜的人群

如果你不了解自己是什么体质,可以先做一下中医体质测试哦~~~

有四类人夏天时特别适合吃点姜:

第一、体质偏寒者,因为这类人常有怕冷、手足发凉、吃冷食后易腹泻等症状,姜性温,能温中驱寒。

第二、胃寒者,胃寒者如有喜食热饮、干呕清水等症状。尤其是夏天,人们常吃冷饮和凉性水果,造成寒凉侵胃,这时喝点姜糖水,有助于驱逐体内风寒。

第三、食欲不振者,姜有增加食欲的作用。

第四、风寒感冒患者,姜性温,有解表功效。但流感一般不用生姜来治疗,因为中医认为,流感需用苦寒中药清瘟败毒,而姜不具苦寒之性。

有三类人即使是夏天也不能多吃姜:第一、阴虚体质的人,阴虚就是燥热体质,表现为手脚心发热,手心有汗爱喝水,经常口干、眼干、鼻干、皮肤干燥、心烦易怒、睡眠差,姜性温,阴虚的人吃姜会加重阴虚。第二、内热较重者,如有肺热燥咳、胃热呕吐、痔疮出血、痛疮溃烂等疾病的人,都不宜吃姜。第三、肝火旺的人,吃姜会让肝火更旺。吃姜的学问生姜,既是美食也是良药。“家备生姜,小病不慌”、“饭不香,吃生姜”。夏天是吃姜最好季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夏天热,人体的毛孔都张开了,各种外邪都会乘机侵入,有的可能当时发病,有的则潜伏下来,到秋冬再发作。这时候吃点姜,可以保护你安然度夏,不给秋冬留下病根。

夏天细菌病毒大量繁殖,很容易病从口入。姜是天然的抗菌剂,吃了不干净的食物拉肚子、呕吐,嚼块生姜就管用。做拌凉菜的时候,多放点姜末,消毒杀菌又开胃。

姜是解暑良药。夏天闷热潮湿的时候,辣辣的吃下去,热得满头汗,一出汗就把暑热消掉了。古代治疗中暑晕倒的人,有一个方法就是给他灌姜汁。

夏天也要防寒。一是风寒,夜里开空调睡觉,寒气侵入毛孔了,早晨要赶快喝点姜茶汤。二是内伤寒,夏天大量喝冰冻饮料,五脏六腑都会受害,常吃姜暖暖胃,不让寒气积累起来。

吃姜的时间。“早吃姜,补药汤;午吃姜,痨病戕(qiāng);晚吃姜,见阎王。”

早吃姜,补药汤。早晨正是气血流注阳明胃经之时,此时吃姜,正好生发胃气,促进消化。而且姜性能加快血液流动,有提神的功效。早饭备一碟口感脆嫩的泡姜,入口有酸、辣、甜,加上粥的清香,养人的功效胜过补药汤。

午吃姜,痨病戕。生姜是生发阳气的,正午时大自然的阳气到达顶峰,而人体心经的气血也最盛,此时吃姜,对于心火旺的人是火上浇油,会引起咳喘痰热等症状。

晚吃姜,见阎王。姜是宣发阳气的,夜晚人体应该养阴,收敛阳气。此时吃姜有几大害:第一、使人兴奋,无法安睡。第二、刺激神经,影响心脏功能。第三、郁积内火,耗肺阴,伤肾水。另外,人们一般都在晚上喝酒,如果以姜菜下酒,姜酒同食,百日烂心。姜酒都是大热之物,姜借酒力入经络,酒借姜性入脏腑,等于吃慢性毒药。

四类人适合吃姜:

第一、体质偏寒者,常有怕冷、手足发凉、吃冷食后易腹泻等症状,姜能温中驱寒。

第二、夏天人们常吃冷饮和凉性水果,造成寒凉侵胃,这时喝点姜糖水,有助于驱逐体内风寒。

第三、食欲不振者,姜有增加食欲的作用。

第四、风寒感冒患者,姜有解表功效。流感一般不用生姜来治疗,中医认为,流感需用苦寒中药清瘟败毒,姜不具苦寒之性。

三类人不宜多吃姜:

第一、阴虚体质的人吃姜会加重阴虚。阴虚就是燥热体质,表现为手脚心发热,手心有汗爱喝水,经常口干、眼干、鼻干、皮肤干燥、心烦易怒、睡眠差。

第二、内热较重者不宜吃姜。如有肺热燥咳、胃热呕吐、痔疮出血、痛疮溃烂等疾病的人。

第三、肝火旺的人,吃姜会让肝火更旺。

嫩姜炒菜。一般指新鲜带有嫩芽,姜块柔嫩,水分多、纤维少,颜色偏白、表皮光滑,辛辣味淡薄。嫩姜辣味小,口感脆嫩,一般用来炒菜、腌制糖姜等。

老姜熬汤。外表呈土黄色,表皮比嫩姜粗糙,且有纹路,味道辛辣。老姜一般用作调味品,熬汤、炖肉时用老姜。如预防感冒一定要用老姜。

生姜增进食欲。在炎热的夏季不想吃饭,来一道姜汁凉拌菜,生姜独特的辛辣香味刺激人的味蕾,使其胃口大开、神清气爽。生姜做大肉菜,滋味都被肉占尽,增香提味。胃口不开,喝两天生姜红枣茶,暖暖胃就好了。

生姜预防感冒。生姜性温,人吃后会身体发热,排除寒气,消除因寒重造成的各种不适。不论老小,要是着凉受风,马上一碗姜汤伺候,出点汗,散掉表寒就没事了。早上吃几片姜,不仅提神醒脑,而且还能预防感冒。

姜肉与姜皮。姜皮也是一味中药,性凉。而姜肉性温,二者性味相反。姜肉发汗,而姜皮止汗。

散热发汗:受了风寒,喝姜汤发汗,应去皮为好。

做菜用姜:带皮吃了,以免偏性。吃大闸蟹用的姜汁可以去皮,平衡蟹的寒性。

巧刮姜皮:用啤酒瓶盖在姜表面轻轻刮,就能轻松刮下薄薄一层姜皮。

葱白治风寒感冒

感冒是最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在冬春多见,气候突变受凉是本病的诱因。感冒分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等,葱白主要针对风寒感冒疗效比较明显。风寒感冒症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咳嗽、流鼻涕等症状。有的甚至出现吐泻等,因为风邪自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肺又和大肠相表里,故出现吐泻。

风寒感冒的治疗原则是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葱白性味辛温,入肺、胃、肝三经,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作用,主治风寒感冒。《用药心法》载:“通阳气,发散风邪。”《本草纲目》载:“葱,所治之症,多属太阴、阳明,皆取其发散通气之功。通气故能解毒及理血病。气者,血之帅也,气通则血活矣。”作为解表备用药,葱白和生姜是首选,适用于风寒表证,风寒咳嗽。

葱白常与豆豉搭配,对感冒初起兼恶心欲吐者疗效明显,二者同煮3分钟即可;葱白也常与生姜、红糖搭配,与生姜同煮最少要5分钟,以增强其发表散寒之功,加入红糖是为了温补,调辛辣之味。汗出则停,不要连续服用。

如果觉得《风寒咳嗽就用生姜水擦背 风寒入心肺》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