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鸟笼效应:孩子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心理学家:后天打造也能出天才

鸟笼效应:孩子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心理学家:后天打造也能出天才

时间:2022-03-03 02:55:14

相关推荐

鸟笼效应:孩子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心理学家:后天打造也能出天才

有些家长总算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有天赋,《爱情公寓》中曾小贤说过的一段话,我们从小就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他脾气很好,天天就知道读书,长得又“哔”帅,每次考试都是年级第一。长大以后,他还他么交了一个又正点又有钱的女朋友。研究生和公务员也全都考上了。

相比别人家孩子的天赋,后天环境的影响和自身努力有多重要呢?

什么是鸟笼效应?

1907年,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同时退休的还有他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一天,两人打赌。詹姆斯说:“我一定会让你不久就养上一只鸟的。”卡尔森不以为然:“我不信!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养一只鸟。”没过几天,恰逢卡尔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了礼物——一只精致的鸟笼。尔森笑了:“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你就别费劲了。”但是,从此以后,只要客人来访,看见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他们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问:“教授,你养的鸟什么时候死了?”卡尔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我从来就没有养过鸟。”然而,这种回答每每换来的却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教授只好买了一只鸟。

这个原因很好理解,如果有人送了您一个精美的鸟笼,虽然您并不喜欢这个笼子,但为了自己的面子,也为了不辜负别人的好意,您只能细心的呵护鸟笼,并把这个鸟笼装饰的更精美一点。久而久之,您也就爱上了这个鸟笼,甚至是养上一只小鸟当做您的日常来看待。

这就是著名的“鸟笼效应”又称“鸟笼逻辑”,它是人类难以摆脱的十大心理之一。它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律,就是“人们会被周围的人或环境所影响,从而做一些自己本身不想做的事情。

不同的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对同卵双生子做了一个实验:当同卵双生子被两个不同家庭收养后,他们在成年以后,人格、性向、嗜好、成就上有哪些不同?

这个实验耗费了近30年的时间,其结果告诉我:先天基因与后天教育的影响大约各占50%。基因决定着孩子大脑的结构,而后天的经验和养成习惯决定着脑中神经回路的连接,决定对事情的看法。

去年一则《保姆偷子案:真假儿子错换26年人生》的新闻被刷屏。这里我就不谈论保姆的行为,我们来看两个孩子的成长史。26年前,朱晓娟的孩子被自家请的保姆抱走后,两个孩子的人生自此变得不一样,朱晓娟的亲生儿子,只因改变了生活环境,从此人生便开始走向另一条道路,没人陪伴,标准的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的学生生涯到初中为止。踏入社会后也没学到什么谋生的本领,艰难的生存,还养成了酗酒的习惯。而被当作亲儿子领回来的“盼盼”,却摆脱了被拐卖的命运(虽然事实上依然是,新闻中他依然没找到亲生父母),享受城市孩子的生活,接受教育,衣食无忧,有父母的陪伴和爱护,开启了全新的生活。现在有一份好的工作,生活惬意。

幸运的是,他找到了。不幸的是,他的人生,早就被取代了。在不同环境生长的两个孩子,命运天差地别。只因两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今天的个人能力、成绩便如此的不同。一株小树苗,因为环境优沃,成长为可用之材,而另一株,却因为环境恶劣,而始终得不到成长。原生家庭给一个人带来的影响,会从童年延续到整个人生。

狼养大的孩子

1946年生于科尔多瓦的马可斯三岁时失去了母亲,不久后,父亲抛弃了他与另一个邻居城镇的女人同居。仍是小男孩的他被带到山上取代了老牧羊人,照顾300只羊。他还记得,那个老人教他生火和使用各式各样的工具,但在1954年,马可斯甚至还没满八岁时,牧羊人就死了,他被迫独自一人生活。目前尚不清楚马可斯是如何在山上与野狼共同生活,据传马可斯被狼群叼走后,狼群并没有伤害他,而是收养了他。狼群教会他食用浆果和蘑菇,以及如何在山区间穿行。但在后,当警卫队发现他时,19岁的他已经用动物的咕噜叫声替代了人类语言。他被带回后,从来没有真正适应人类生活。有次,他甚至试图回到狼群之中,但不再一样了,他表示狼群不再把他看作兄弟。

婴儿出生时的气味是非常纯净的, 母狼会识别羊水的味道,因此不觉得婴儿是一种危险,而且婴儿出生时看不清周围事物,只是本能的寻找食物吮吸,而又因为狼其实也是一种有灵性的动物,也是一种非常重感情的动物。所以狼很容易产生护幼的行为,与婴儿建立起母婴关系。渐渐的,婴儿沾染上了狼毛与狼粪等等,具有了狼的气味,母狼也就自然而然把这个狼孩真的当作自己的孩子,并继续哺育抚养长大。

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就像是一块玉石一样,后天因素就好比是雕刻刀,一步一步雕刻出人生。就像狼养大的孩子,他一开始也是一个孩子啊,一个单纯的孩子,在正常的家庭中成长,他就能像正常人一样,找一份工作,娶妻生子,然而生活在狼群中,他成了狼孩,至今都没办发融入人类的生活。

天才是可以被后天打造的

(一)德国耶拿大学的瘫痪实验:

德国耶拿大学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在对患了中风病导致手臂瘫痪的病人进行治疗过程中,强行限制中风病人正常手臂的运动,帮助并鼓励病人运动瘫痪手臂,让病人每天几个小时,并且一连几个星期坚持锻炼,最终他们让病人瘫痪了的手臂像正常的手臂一样灵活自如了。

对这些病人瘫痪手臂对应的脑功能神经元群体的检测表明,治疗前没有任何脑电反应的分管瘫痪手臂运动的脑功能神经元群体现在有了大范围的、强烈的手臂运动信号反应。

这表明,一旦硬性培养一种新习惯,大脑功能就会做出相应的改变。类似的情况还要许多。如弦乐器演奏者,其左手指对应的脑功能神经元群体规模就较右手规模大;那些必须以手指触摸文章的盲人阅读者,其右手相应的脑功能神经元群体规模也大于左手。

(二)罗森茨威格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家罗森茨威格,选了一批遗传素质一致的老鼠,把它们任意分成3组,第一组老鼠被关在铁笼子里一起喂养,此为“标准环境”。第二组老鼠被单个地隔离起来,身处在三面不透明的笼子里,光线昏暗,几乎没有刺激,此为“贫乏环境”。第三组老鼠被关在一个大而宽敞光线充足、设备齐全的笼子里,内有秋千、滑梯、木梯、小桥及各种“玩具”,此为“丰富环境”------老鼠乐园。

经过几个月的环境“熏陶”后,罗森茨威格发现处于“丰富环境”中的老鼠,最“贪玩”,处于“贫乏环境”中的老鼠,最“老实”之后,他将老鼠的大脑摘出解剖,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3组老鼠在大脑皮层厚度、脑皮层蛋白质含量、脑皮层与大脑的比重、脑细胞的大小、神经纤维、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丰富环境”组的老鼠优势最为显著,而“贫乏环境”的老鼠最劣势。有关两组老鼠大脑的神经突触发现,在“丰富环境”的老鼠比“贫乏环境”的老鼠,神经突触大50%。

这一系列的研究表明,习惯的形成会引发基因改变,而基因改变后,会导致大脑功能发生改变。所以人们要想在某方面成为天才,那么“练”出相关的习惯,便会“练”出“天才基因”,而后就可能梦想成真。

如果觉得《鸟笼效应:孩子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心理学家:后天打造也能出天才》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