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丧礼与《诗经》悼亡诗

丧礼与《诗经》悼亡诗

时间:2020-10-06 04:38:39

相关推荐

丧礼与《诗经》悼亡诗

丧礼是生者哀悼死者的礼仪,当一个人结束了生命,他的亲朋会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来悼念死者,这些活动逐渐演变成丧礼活动。《诗经》是在周代礼乐制度背景下编纂的,因此,其中也贯穿了许多关于五礼的思想观念。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通常我们所说的“三礼”,即《周礼》、《仪礼》和《礼记》,是记载和解释古代礼乐文化最权威的著作。根据《周礼・春官・大宗伯》中的记载,礼制的分工是:“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将礼分为五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丧礼是凶礼中的一类,《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以丧礼哀死亡”,由此可见,丧礼就是哀悼和处理死者的礼仪,包括殓殡典馔和拜诵哭泣等礼节,具体有:殓、殡、葬和丧服、孝期、葬制以及吊丧、奔丧等方面的规范或者仪制,其制度复杂,仪式繁琐,规矩严格,很难一一尽述,但是其本质核心就是通过对死者遗体的处理,来表达对死者的敬爱之情和悼念之意。

《论语・为政》记载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丧礼,是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最后一个重要的礼仪,《论语・学而》记载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可见,中国古代人民就非常重视丧礼,有很强的丧葬观念。从周代到现在,中国丧礼的传承一直在延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富有特色的内容之一。将西周和春秋作为母体的《诗经》,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研究西周至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等关系的重要史料。因此,我们研究古代丧葬习俗也可以从《诗经》悼亡诗中窥见一斑。

丧礼是生者哀悼死者的礼仪,当一个人结束了生命,他的亲朋会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来悼念死者,这些活动逐渐演变成丧礼活动。《诗经》是在周代礼乐制度背景下编纂的,因此,其中也贯穿了许多关于五礼的思想观念。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通常我们所说的“三礼”,即《周礼》、《仪礼》和《礼记》,是记载和解释古代礼乐文化最权威的著作。根据《周礼・春官・大宗伯》中的记载,礼制的分工是:“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将礼分为五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丧礼是凶礼中的一类,《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以丧礼哀死亡”,由此可见,丧礼就是哀悼和处理死者的礼仪,包括殓殡典馔和拜诵哭泣等礼节,具体有:殓、殡、葬和丧服、孝期、葬制以及吊丧、奔丧等方面的规范或者仪制,其制度复杂,仪式繁琐,规矩严格,很难一一尽述,但是其本质核心就是通过对死者遗体的处理,来表达对死者的敬爱之情和悼念之意。

《论语・为政》记载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丧礼,是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最后一个重要的礼仪,《论语・学而》记载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可见,中国古代人民就非常重视丧礼,有很强的丧葬观念。从周代到现在,中国丧礼的传承一直在延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富有特色的内容之一。将西周和春秋作为母体的《诗经》,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同时也是研究西周至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风俗习惯等关系的重要史料。因此,我们研究古代丧葬习俗也可以从《诗经》悼亡诗中窥见一斑。

再来看一首悼念亡夫的作品《唐风・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诗的第一、二章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杂草蔓生、孤寂荒凉的墓地场景,接着用“葛”、“蔓”这类必须依附生长的植物,联想到自己心中所怀念的人,自己爱的人孤独的在此长眠,却没有人相伴,自己哀叹爱人孤寂的同时也衬托出自己也同样孤单寂寞的感情,用这样凄凉的环境来衬托自己内心对逝去亡夫的悼念之情。接着第三章又由到他的殓葬物品:“角枕”、“锦衾”他们依然华丽鲜艳,而爱人却“独处”、“独息”、“独旦”,不仅深刻的表达出对逝去之人的怀念,也叹息自己此时此刻也是孑然一身,孤单的活在世上。在这样凄清的环境中更加渲染了那份悼念之情,也表现出两人的情谊深重。诗的最后两章用“夏之日”、“冬之夜”表现出诗人度日如年,她想到自己在以后的日子里也会是独自一人忍受着这种痛苦的煎熬,用“归于其居”、“归于其室”来表明自己想在死后与心爱的人一同葬在一个墓穴中的心迹,以求能够在地下与丈夫长相厮守。这首诗表达出妻子对亡夫情感真挚,生死相依的感情,可见妻子在丈夫在世的时候,两人感情极好,才会有这种情思缠绵,深刻的悼念之情。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诗中提到了“角枕”、“锦衾”殓葬用品,古代自从有了墓葬的习俗后,逐渐对死者所用的物品也形成了定制。如《周礼・天官・玉府》规定:“大丧、共含玉、�衣裳、角枕、角�。”可见,当时已经对死者所用物品有了定制的习俗。同时,诗中也再现出当时人们存在着夫妻合葬的习俗。《礼记・檀弓》中也记载了周人夫妻合葬的习俗,可见,夫妻合葬这种礼制延续至今没有改过。但却稍微有一些不同之处:“那时夫妻合葬不仅同穴,而且同椁,取生死不离之意;后世所谓合葬只同穴而并不同椁,据朱熹说,那是因为古人椁大可容两棺,而今人椁小不能容的缘故。”先秦人注重诗教,“学《诗》可以使人从感性上积累对礼的内涵、礼的作用意义的认识。”《诗经》大都是在叙事抒情中自然而然地体现出礼教的思想观念,拥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是诗教的一种表现。本文提到的《小雅・蓼莪》、《唐风・葛生》、就分别通过孝子对父母的悼念之情,表现了丧礼的真谛;通过妻子对亡夫的怀念,不仅表现了夫妇的真挚感情,也描写了丧礼殓葬精美器物。由此可见,丧礼与《诗经》中的悼亡诗是有融和之处,可以互相参考和研究我国古代丧礼制度。可以说,“《诗经》悼亡诗表达了沉痛的哀悼之情和相思之意,是丧礼有力体现和精神载体。”[

如果觉得《丧礼与《诗经》悼亡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