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牛皮癣研究现状综述

牛皮癣研究现状综述

时间:2024-02-15 17:36:17

相关推荐

牛皮癣研究现状综述

十年前,英国皮肤病专家Fry为纪念《英国皮肤科杂志》创刊100周年的撰文中提到:“100年前第一篇关于银屑病的报告认为,

1银屑病的研究要重视防治结合关于防治研究的思路和建议

十年前,英国皮肤病专家Fry为纪念《英国皮肤科杂志》创刊100周年的撰文中提到:“100年前第一篇关于银屑病的报告认为,银屑病不仅能治,而且可以治愈。可惜100年的时间证明,可治愈的看法不正确;希望在今后的 100年内能解决这个问题”。医药科技的发展需要时间,对于皮肤科工作者来说,解决银屑病的问题可谓任重而道远。然而,科学地分析银屑病的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的国情,抓住阶段性的研究重点、不断地推进研究进程,则有可能缩短解决银屑病的时间。

一、银伤病防治研究基本状况的回顾

1.1患者的情况

1984年全国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全国患病率为0.12%,根据递推方法计算;目前我国银屑病患者总数约300万以上。总的趋向是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在银屑病患者中,以皮损面积占体表面积10%以下的轻度患者为最多(60%以上),大于体表面积30%的重度患者约为8%,另30%为中度患者。就病型而言,寻常型银屑病约占98%,而脓疱型、关节病型及红皮病型仅占极少比例。但近年来较严重型的患者似有增多趋势。据彭永年的长期随访调查,患者发病后的病程演变情况各不相同,约 2 0%的银屑病患者只发生一次,经治疗不再复发;70%的患者轻重不同,时好时坏;只有10%的患者皮损严重,治疗困难且复发也快。

1.2近年来的研究倾向

从《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5年至 1998年,以及1997年全国首届银屑病学术会议和1998年第5届亚洲皮肤科大会发表的论文来看,实验室研究、探讨发病机理的文章占绝大多数,而治疗研究很少,关于预防研究则更少,更缺少综合治理的措施和探讨。即微观研究多,而宏观研究很少,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

由于银屑病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从而限制了针对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疗法和药物的研究进展。因此,关于发病原因和机理的研究十分重要,这可能是上述实验室论文占绝大多数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这些研究和探讨发病机理论文的内容来看,大多是研究发病原因和机理中的一个或数个有关因素;虽然也可得出与发病有关的结论,但是,银屑病的发病原因和机理极为复杂,诸多因素交织成网,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赤极其复杂,如何才能抓住网络之纲领而不是网络的局部,特别是因果关系,这是病因和发病机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说,在短期内有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可能性不大。防治方面的论文之所以很少,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原因之一可能是受防治研究实际水平所限而论文得不到采用和发表,尚有一种可能是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宏观上防治研究水平及先进程度或深度比不上实验室微观研究,且防治研究所耗费的时间、人力及物力相对较多,不易出论文和成果,故而不愿意选择宏观研究课题。我们认为,在加大病因和发病机理研究力度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解决银屑病患者现实的治疗和预防研究,应微观和宏观并举,互为补充,协同攻关。而当前更应特别重视宏观研究方面的选题和经费的投入。

l.3治疗研究情况

回顾我国对银屑病治疗方面的研究,近50年来用于治疗的药物和方法不计其数,但尚缺乏今医生和患者非常满意的药物和方法。值得提出的是,在治疗药物和方法的研究及实施过程中,许多药物和方法或因疗效不高,或因严重副作用而逐渐被淘汰。人们仍在不断地寻找新的、更有效而安全的药物和方法。关于银屑病治疗和新药研究的基本思路,郑家润曾在1997年《中华皮肤科杂志》上写道:从银屑病的本质和药物固有属性来看,更新和发展新药才是根本出路,他指出:对于银屑病,一是提高治疗学水平,二是研制新药,但国内的现状是改善银屑病治疗学的潜力很大,而研制新药的能力较弱,理应首先解决前者。也就是说,根据我国的国情,应首先将改善治疗学的研究作为目前研究的重点。研究病因和

2银屑病的最新研究

遗传在银屑病的病因学中占主要地位,通过14个银屑病家系的基因扫描,发现有父系遗传效应。而且在染色体6p21.3区域存在着与之有连锁关系的微卫星标记位点。研究表明,中国银屑病患者中,染色体6p21.3区域很可能存在银屑病的易感基因,在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银屑病关系的研究中,通过对银屑病患者与健康人的维生素D受体APa1位点基因型的分布调查,发现AA基因型在健康人中出现的频率很低,而在银屑病患者中出现频率明显增高,这一结果提示:中国汉族人群中,纯合子AA基因型的出现可能是银屑病的危险信号。

其他实验研究,有银屑病患者的淋巴细胞对角朊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细胞模型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银屑病中的信号传导途径打下了基础;银屑病患者血清中抗亲环素抗体增高,提示了自身免疫的发病机制;寻常型银屑病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复合体C基因座位第73位氨基酸密码子相关;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VDRmRNA水平下降,可能与发病有关。

祖国医学是伟大的宝库,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是我们的方向。在中医理论部分,已把先进的实验方法运用于辩证分型或者有效中药的药效等实验研究。中医理论分型有血热型、血燥型、血瘀型。通过对各型皮损超微结构、血液流变学检测,并同步测定血清中对角质形成细胞具有调控作用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及其炎症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生物活性,从而探索中医分型中各型病变的转归机制。

凉血活血汤治疗进行期银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中,采用治疗前后测定血浆血栓素β2(TXβ2)和6-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血清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并观察甲周循环变化及凉血活血汤对人角朊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证实,该方对血浆Tβ2和6-Keto-PGF1α,血清IL8和INFα水平有调节作用,能改善甲周微循环,对淋巴细胞刺激角朊细胞增殖的作用进行下调。科学地论证了凉血活血方的作用机理,为临床确切的疗效提供了理论依据。

用20种中药对小鼠上皮有丝分裂和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影响,用放免法测定种中药对小鼠血浆内皮素的影响,为科学筛选有效中药及优化组合治疗银屑病方剂提供了药效学实验依据。

3牛皮癣研究现状综述

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议,收到来自全国各地有关银屑病的论文185篇,门类齐全、内容丰富:有基础理论、实验研究;中医辩证分型、中药治疗机理探讨;中西药物、内服外用的临床经验介绍;新疗法、联合疗法等先进方法对银屑病的发病机理加以探索,反映了我国学术水平的先进性,中西医结合理论不断深化,中西医结合治疗银屑病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特别演讲论述了银屑病与细胞因子的关系。在银屑病皮损中:自介素1α(IL1α)分泌增多;肿瘤坏死因子α(INF-α)产生增多;IL2增多;γ干拢素(IFN-γ)增多;IL12表达增高;IL15及IL15结合活性均增高;IL10及其受体,表达下降。在银屑病皮损及血清中IL6增多;银屑病鳞屑和皮损吸疱液中,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增多;银屑病皮损中IL8和IL8及受体均增多,而血清中IL8并不增高。银屑病皮损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及其配体TGF-α和amphiregulin的表达均增高。内皮素1(ET1)一般不归属于细胞因子家族,但在结构功能上可认为是一种细胞因子,银屑病血清中及皮损中ET1增多。然而,银屑病的发病不单单与个别细胞因子有关,主要是网络作用。由于角质生成细胞(KC)和皮肤浸润的T细胞可视为银屑病的主角,它们产生的各种细胞因子会形成一个特殊的网络。鉴于上述理论,提出了银屑病治疗对策有:补充Th2或抗炎细胞因子;抑制或阻断促炎症细胞因子,细胞因子的基因治疗。

实验研究部分,不少课题与细胞因子有关。根据细胞因子分泌模式,CT4细胞分为Th1和Th2亚群,Th1分泌IL2、INF-γ等,即Th1型细胞因子;Th2主要分泌IL4、IL6、IL10等,为TL2型细胞因子。正常机体Th1/Th2维持动态网络平衡。当Th1/Th2失调时,即为"Th1-Th2"漂移。实验结论是,银屑病属于Th1类反应模式,可推理为进行期时,外周血中Th1型细胞因子水平占优势;病情稳定后,Th1细胞因子水平下降,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升高。CTLA4Ig是采用基因重组方法构建的一种可溶性嵌合蛋白,可以下调Th1类细胞因子,上调Th2类细胞因子,因此,可以用CTLA1Ig治疗银屑病。

在儿童寻常型银屑病中肿瘤环死因子(INF)可能是IL6、IL8升高的主要促进因素,它们有可能互相诱导或存在某种协同作用,共同参与了银屑病的炎症性免疫病理过程。

4银屑病的研究要重视防治结合关于防治研究的思路和建议

十年前,英国皮肤病专家Fry为纪念《英国皮肤科杂志》创刊100周年的撰文中提到:“100年前第一篇关于银屑病的报告认为,银屑病不仅能治,而且可以治愈。可惜100年的时间证明,可治愈的看法不正确;希望在今后的 100年内能解决这个问题”。医药科技的发展需要时间,对于皮肤科工作者来说,解决银屑病的问题可谓任重而道远。然而,科学地分析银屑病的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的国情,抓住阶段性的研究重点、不断地推进研究进程,则有可能缩短解决银屑病的时间。

一、银伤病防治研究基本状况的回顾

1.1患者的情况

1984年全国银屑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全国患病率为0.12%,根据递推方法计算;目前我国银屑病患者总数约300万以上。总的趋向是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在银屑病患者中,以皮损面积占体表面积10%以下的轻度患者为最多(60%以上),大于体表面积30%的重度患者约为8%,另30%为中度患者。就病型而言,寻常型银屑病约占98%,而脓疱型、关节病型及红皮病型仅占极少比例。但近年来较严重型的患者似有增多趋势。据彭永年的长期随访调查,患者发病后的病程演变情况各不相同,约 2 0%的银屑病患者只发生一次,经治疗不再复发;70%的患者轻重不同,时好时坏;只有10%的患者皮损严重,治疗困难且复发也快。

1.2近年来的研究倾向

从《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5年至 1998年,以及1997年全国首届银屑病学术会议和1998年第5届亚洲皮肤科大会发表的论文来看,实验室研究、探讨发病机理的文章占绝大多数,而治疗研究很少,关于预防研究则更少,更缺少综合治理的措施和探讨。即微观研究多,而宏观研究很少,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

l.3治疗研究情况

1.4关于治疗的期望值

二、要转变防治研究观念

2.1重新认识“医学目的”

2.2要转变医学模式

医学的发展方向,已经逐渐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大”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长期以来,银屑病研究和治疗多侧重于生物医学模式。对皮肤到全身的多系统进行了生化、免疫、遗传及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的研究,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在药物治疗方面也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但距“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尚有不小差距。

5近年来的研究倾向

从《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5年至 1998年,以及1997年全国首届银屑病学术会议和1998年第5届亚洲皮肤科大会发表的论文来看,实验室研究、探讨发病机理的文章占绝大多数,而治疗研究很少,关于预防研究则更少,更缺少综合治理的措施和探讨。即微观研究多,而宏观研究很少,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

由于银屑病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从而限制了针对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疗法和药物的研究进展。因此,关于发病原因和机理的研究十分重要,这可能是上述实验室论文占绝大多数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这些研究和探讨发病机理论文的内容来看,大多是研究发病原因和机理中的一个或数个有关因素;虽然也可得出与发病有关的结论,但是,银屑病的发病原因和机理极为复杂,诸多因素交织成网,网络之间的相互作用赤极其复杂,如何才能抓住网络之纲领而不是网络的局部,特别是因果关系,这是病因和发病机理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可以说,在短期内有重大进展和突破的可能性不大。防治方面的论文之所以很少,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其中原因之一可能是受防治研究实际水平所限而论文得不到采用和发表,尚有一种可能是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宏观上防治研究水平及先进程度或深度比不上实验室微观研究,且防治研究所耗费的时间、人力及物力相对较多,不易出论文和成果,故而不愿意选择宏观研究课题。我们认为,在加大病因和发病机理研究力度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解决银屑病患者现实的治疗和预防研究,应微观和宏观并举,互为补充,协同攻关。而当前更应特别重视宏观研究方面的选题和经费的投入。

如果觉得《牛皮癣研究现状综述》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