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形容声音大的成语 表示声音很小的成语

形容声音大的成语 表示声音很小的成语

时间:2020-02-19 11:35:36

相关推荐

形容声音大的成语 表示声音很小的成语

沸反盈天——您知道什么意思?这个成语不常用…

沸反盈天,是一个比较生僻的汉语成语,意思是声音像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

这个成语出自清·李宝嘉《中国现在记》:“刚刚到门,听见里面哭的沸反盈天。

这个成语一般用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书面语。

比如:

1、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鲁迅《彷徨·祝福》)

学生最易用错的成语

成语运用是中考高考的必考内容,正确使用成语,有利规范学生的语言应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下面简单列举一些,以便学生以后注意。

“震耳欲聋”与“振聋发聩”常常误用,前者形容具体的声音,后者形容抽象的事物,一般形容文章文字唤醒糊涂的人。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做事不干脆利落,不指在具体地方做某事。如:某同学在操场上拖泥带水地干活,累得大汗淋漓。显然用错了。“味如嚼蜡”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不是指具体食物无滋味。如:他炒菜手艺差,炒的菜吃起来味如嚼蜡。使用有误。

“七月流火”,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可以看到大火星从西方落下。成语指天气渐渐转凉之意。学生多误用形容天气炎热。“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易误用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

“别无长物”,原来治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易无指没有特长。“当仁不让”,指主动去做,承担该承担的责任。被动没有主动承担责任九用错。如:“全班大部分同学当仁不让选举李华做班长”,“李华学习努力,积极进取,当仁不让竞选班长”,前者成语用错,后者用对。

“文不加点”指文章写得好,语言流畅。学生常常误用指文章写得不好,字写得潦草。“寻章摘句”指写作堆砌词语缺乏创造性。学生常误用褒义。“差强人意”指大致让人满意,学生误用为不满意,差一点才让人满意。意识恰恰用反了。好晚,以后有机会再列出。

才高八斗一一成语前事今声系列之十八(安徽亳州篇4)

(原创:苗宗杰)

亳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大家辈出。尤汉唐以来,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唷育出无数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先哲名流。亳州市有6处4A级旅游景点,7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才高八斗 ,读音cái gāo bā dǒu,语出南朝诗人谢灵运“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为称颂曹植时用的比喻。其实今天看来,谢灵运明着吹曹子建,实为吹自己,因为天下人的才华只可抵上他一人,这不是吹牛是什么?其实,吹牛也好,自吹也罢,都是凭实力说话的。

先说曹子建,曹子建就是曹植,三国人,天资聪颖,10岁就可以写一手好文章,地地道道的官宦人家,但绝不是纨绔子弟,腹有才华,真真实实的亳州老乡。曹植的文章好,连他老爸曹孟德也有点怀疑。一日餐前,老曹说,把你们拿手的文章拿来我瞅瞅。谁好就陪我剋饭,还有赏。于是八家都尽呈其妙。曹操看了曹植文章后,圆目双瞪“你抄谁的?”曹植急忙跪下:“我下笔成文,落笔成章,请父一试”。那老曹就指看新落成铜雀台,命自己的几个儿子各自述文。曹植三下五除二,一蹴而就《铜雀台赋》,其他只弟们的文章被甩了几条街,曹操这才转疑为喜,当然曹植的七步成诗,天下人所熟知,本文不赘。

再说谢灵运,这是东山再起的东家,会稽山的常客,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谢,是此尊一脉,高祖是谢玄,指挥过淝水之战,当代大导演谢晋为其后,光凭这点,吹几句牛皮还是有资本的。当时的宋文帝很赏识他的文学才能,给他安排职务,但他被人排挤,遭到外放,去老家当官。谢灵运外放期间,上班吊二郎当,天天健步走,每天要走170里,连续10多天,朝野找不到人,皇上不想治他罪,众臣当然也就没办法。和皇上相处时,皇上,常常要他边侍宴,边写诗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谢灵运受到这种礼遇后,更加狂妄自大。自吹自擂:“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之才共有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他除了佩服曹植以外,其他人的才华都不值一文,自己的形象一下子高到天花板。

曹植的创作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既乐观又浪漫,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心中的不快。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温丽悲远的情调。而谢灵运则因充军被杀,这是后话,可惜了,当然这是由他才高一斗平天下的狂傲性格所决定的。

出言成章一一成语前事今声系列之80(安徽淮南篇18)

(原创:苗宗杰)

出言成章,拼音是chū yán chéng zhāng,意思是出言便成为规范,后多用以形容文思敏捷。出自《淮南子·破修务》,作事成法,出言成章。

出言成章的人不少,但能像王勃那样达到出神入化境界的没有。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在南昌被都督阎伯屿九月九日(重阳节)请到滕王阁上喝酒,虽然席居末座,但能有这个场子就心满意足了。都督阎伯屿想让女婿孟学士出名,让他前一天连夜打好腹稿,今日中午派上用场。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宾客们谦让,都表达不胜笔力,只好顺水顺舟地请孟学士大作了。可王勃不管这些,一句“我来”,可把阎都督气晕了,这小子不知那根筋出了问题,居然拆起台了。王勃还未落墨,阎都督涨红了脸,拂袖而起,走时嘴里还嘟噜一句“喝多了撑的”。派人盯着王勃,一句一句报给他。哪知道王勃也不是省油的灯,第一报“南昌古郡,洪都新府”,阎伯屿评价说:“儿语尽知。”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伯屿听而不语,心有所触。王勃人借酒劲,酒助人力,一发而不可收拾,只见阎都督一会虬须大展,一会巨面润红,有时念念有词,有时拍几叫浅吟。当第二十一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报出时,阎伯屿矍然而起,脱口而出:“竖子绝才。楼立、文鸣、人贵,我老阎也沾光无数,当永垂不朽矣!”。阎督导这才重回卡座,继续欣赏下文,间或上名酒,换大菜,挪贵邻,热情宴请,那场面佩玉鸣鸾,歌無极欢而罢。

王勃《滕王阁序》可谓睿思奇才、孤篇横绝。他将南昌天文、地理、历史掌故如数家珍点出;将座上宾客文才武略和盘托出;将腾王阁壮丽景色七彩绘出;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愤而吐出,鸿幅巨篇让人为之叹息,千百年来,无人超越。可赞王勃学之丰富,文之敏捷,察力之敏锐,思之远大。全文韵律铿锵、对仗工稳、词语华丽、气势奔放、意境开阔外,还名句迭现、妙语如珠,至今使世人在文学音乐艺术上受到深远的影响和启迪。

旗鼓相当一一成语前事今声系列之163(安徽合肥篇7)

原创:苗宗杰

旗鼓相当,读音为qí gǔ xiāng dāng。旗鼓相当,指古代作战时用于指挥进退转移的军旗和战鼓数量相近;比喻双方实力或者能力不相上下;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隗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鼓旗相当";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文史资料中,将旗鼓相当介绍为历史事件。

公元25年,刘秀在洛阳称帝,即光武帝。其实边远地区还没有完全统一,隗嚣在甘肃称上将军,公孙述在四川也称帝,他俩都握有重兵,时常为争夺地盘而发动战争,这对东汉王朝是严重的威胁。

东汉王朝初期,那有兵力去平息叛乱,刘秀拉一个打一个;拉拢隗嚣,以孤立公孙述的势力。隗嚣也有私心,也想借力打力,上书刘秀,愿意向东汉投降称臣。于是,刘秀便派封隗嚣为四川大将军。

不久,在陈仓(宝鸡)的吕鲔拥兵数万与公孙述勾结在一起,出兵攻打陕西中部一带,进逼长安城。隗嚣审时度势率领大军,配合刘秀部队,将叛军杀得大败而逃。

前线告捷,刘秀十分高兴,就亲自写了一封措辞委婉的嘉奖信给隗嚣,希望他不忘初心,再接再励,与汉军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公孙述。刘秀在信中说:“我在东方作战,眼下我在西方的兵力极其薄弱,如果我俩合兵一处,这样便能与公孙述旗鼓相当了。”

隗嚣接受了刘秀的意见,他与刘秀共同出兵,结果把公孙述打得一塌糊涂。

光武帝刘秀动用了一切可动用的资源,让自己的实力与对手达到旗鼓相当的整体局势,使得对战双方反而不敢轻举妄动。成语告诉人们,弱势莫气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终有一天会由“旗鼓相当”走向“旗开得胜”!

关于这个成语,我更倾向于地理物状解释。

合肥南,有两座山,名日旗山与鼓山。这两座山隔路对耸:东边的那座山,曲折延绵,像一个飘扬的旗令旗,人们叫“旗山”;西边的那座山整体浑圆如鼓,人们叫做“鼓山”;两山相对,高度不相上下,真所谓“旗鼓相当”。当地人说,这两座山也是成语“旗鼓相当”的原始出处。

很长一段时间里,旗和鼓,是下达军令指挥军队作战的通讯工具。特别是古代,人们没有手机,没有无线电,传达作战命令就是个问题。于是,作战时,人们利用白天光线充足,靠视觉和听觉工具传递信息:挥动令旗,下达进攻指令,敲锣,下达撤退命令。夜间听到鼓声,军队进攻,听到锣声,部队撤退,就是所谓的“鸣金收兵”。古时常用“旗鼓相当”指参战双方对阵,实力相等。

再多说两句鼓山。鼓山,风铃清脆,梵音袅袅。佛教圣地,鼓山寺坐落于此。茂盛的苍松翠竹之中,有寺盘居,清澈的山溪,绕寺而过。草长莺飞的季节,这里暖风拂面,温婉如玉。缭绕的烟雾,吹进曲径通幽的林间小路,漫步其间,如临仙境。

鼓山寺庙虽然不大,但庄重大方;人文景观深厚,有范增故居遗址和墓碑。范增是安徽省巢湖人,被西楚霸王项羽尊称为“亚父”。 为了辅佐项羽能够早起一统江山,范增多次建议项羽消灭刘邦,未被采纳;被刘邦的反间计陷害,被项羽猜忌,范增辞官病故途中;落叶归根,魂归故里,葬于巢湖鼓山脚下。

迅雷不及掩耳一一成语前事今声系列之102(安徽淮南篇40)

(原创:苗宗杰)

迅雷不及掩耳,读音是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也作“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语出刘安《淮南子•兵略训》之“迅雷不及塞耳”,也有说语出《六韬·龙韬·军势》,“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关于三国武将排名,有个打油诗说“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这虽无明确指标支持这种排序,因为每个人眼中都有着不一样的哈姆雷特,但毕意反映出这些风云人物的响当当实力。在那个尔虞我诈的年代,人生际遇不是只看武力值,更是看重命运对自己是否有所眷顾,比如前半生屡屡失利的马超。马超不知不觉地推动历史的车轮,不论武力与才谋如何,最终结局虽是走向消亡,却努力的成为了让历史牢牢铭记的一道道光。

马超和当今许多明星一样,特别喜欢穿白色的衣服,天龙八部等影视剧多有这样的帅男出场的场景。单单让他站在原地不动的话,那么很多人都会以为,他是一个风度翩翩的文人墨客。马超凭着一杆枪,打败了曹操所带的军队。曹操苦于没有办法,不知道该如何对付马超。于是就调来了骁勇善战的张辽对付马超。马超凭着自己无人能及的枪法,把张辽也是打得落花流水。此后很多人一听见马超这一名字就会胆战心惊。

马曹大战虽是胜多负少,老马曾让曹丞相割须弃袍,但生死渭南战,马超还是”马失前蹄”前功弃尽。操超本是仇家,两人之间有着不共戴天之仇。因为曹操设计杀害了马超的父亲马腾,所以马超就一直带兵追杀曹操,把曹操一方的大军杀得连连后退,有几次眼看就能活捉曹操了,但是都被曹操逃脱了,后来曹操就反败为胜,使用反间计打败了马超。

潼关大战是曹操和马超的巅峰对决,这次战争是马超发起的,发起的原因不是《三国演义》所描述的为父报仇,当时马腾等人尚在京中,只是以人质扣押,演义为了使故事情节丰富,让人容易理解,最后对调了下。真实的起兵原因是马超等人收到错误的信息,当时曹操南征失利,周瑜病逝,诸葛亮来到东吴吊孝,最后用哭和演技感动了众武将,孙刘联合再次成功,曹操眼看南征无果,只能向西发展,于是筹划进攻汉中等地。面对强敌,曹操亲自带兵迎战马超。曹操被马超追赶,来到河边跳到一个船上,船夫被箭射死,于是许褚一手用盾牌挡住飞箭,一手划船,马超穷追不舍,许褚身中数箭,最后渭南县令放牛马作为诱饵,关中联军才放弃追杀,全部去抓捕牛马去了,曹操逃得一命。《三国演义》里描述曹操被马超骑马追赶,最后弃袍割须,被曹洪大将拦截,曹洪和马超大战几十回合,洪受伤而走,曹操利用对战拖延的时间逃跑,这是小说添加的。曹操第一次出战以失败告终,短刀对抗不了长毛,而且渭水周边多是土沙,当时正赶九、十月份,寒风四起,刚刚建起来的城墙便被风吹倒了,一时也找不到那么多的布袋,如果此种情景被马超偷袭,曹军必然再败。众人要求撤军,保留实力以备后期再战,曹操自然不会同意,两军对战,未胜先退,而且关中军多是骑兵,撤退必然被追杀。曹操来到帐外,看着外面飘起的雪花,心中一喜,哈哈大笑起来,果然天不负我,马超小儿必被我擒。刚刚还是一筹莫展,此时的哈哈大笑,曹操没有任何解释,命令士兵取沙土建墙,一层土浇一次水,重复下去,直到堆起一人过头的土墙,然后明日自然知晓。第二天早晨,众人看到白白的冰墙,不仅坚固而且造型精美,士兵站在墙上,长毛根本无法触碰,马超带领士兵挑战,看到坚固的冰墙不禁感叹,曹孟德果然多才多谋。尽管如此,马超素称天龙将军,是羌、胡等少数民族的天神,威猛高大,曹操手中大将皆不能胜。许褚与他大战百十回合不能胜,曹操爱惜虎侯便草草收兵,高挂免战牌.曹操经过调查究后,知道在马超身边全都是由韩遂在出谋划策,就在韩遂的身上动了主意。

这一天两方交战,曹操大手一挥,扯高嗓子大喊,”请韩大师移步前来”。韩遂不明就里,请示马超可否,马超也不知道曹操这是哪一出,就摆摆手”去吧”。曹韩相见没有正式议题,尽说些天气预报等东拉西扯的话题,但是由于说话的时间太长,就让马超起了疑心,等韩遂退下阵来,马超问他们两个谈话的内容,韩遂也是摸不着头脑说不清楚,慢慢地,马超就在心里提防了起来。两个人扯蛋时间太长,这一天各自鸣金息兵。曹操施用连环计,又给韩遂写了一封信,内容也是写的乱七八糟,让人看不出个所以然,韩遂看信的时候,又被马超撞见了。马超问及何信,韩遂不以为然的回答,马超本就气恨韩遂,今又见信,气不打一处来,一时怒起,砍杀起来,正在马超内讧之时,马超全军毫无戒备,曹操率领大军,闻风而动,如雷当头,高喊着韩军师大名,里应外合,狂啸半晌,马超大败,韩遂投降曹操,从此,一代名将马超走了下坡路。

写成语,学汉语

【不同凡响】凡响:意为平凡的音乐。形容人或事物不平凡,非常出色。出自鲁迅《坟·摩罗诗力说》:“自觉之声发,每响必中于人心,清晰昭明,不同凡响。”

#成语“风声鹤唳”最早形容的是哪个古代将领率军溃退的狼狈状?# 先秦名将领符坚,轻敌并蔑视他们自认为的小国,并对其不可一世造成失败,失败时听见风的声音,鹤的叫声就惊恐失措的样子。故有风声鹤唳之成语。

钩爪锯牙一一成语前事今声系列之90(安徽淮南篇28)

(原创:苗宗杰)

钩爪锯牙,读音是gōu zhǎo jù yá,意思是指鸟兽尖曲、锋利的爪、牙。比喻人的凶恶残暴。也比喻武装军队。出自刘安《淮南子 本经训》。原文段落为:“凤皇不下,句爪、居牙、戴角、出距之兽于是鸷矣"。

不少影视书作品上说历史上的张献忠钩爪锯牙屠剿四川,本文就唠叨这件事。今天的四川,富饶一方,但明末清初,这里尸骨万千人迹罕见,野生动物饱食人尸。据说,就是张献忠造成的。过去,封建统治阶级把张献忠视为“杀人魔王”等等,流传既广且深,特别在四川留下的恶劣影响更不容忽视。

事实情况真是这样吗?张献忠带兵一路杀进蜀地,并在这里称帝,建立大西国。人说:“张献忠屠川是因为眼红李自成称帝,而将怒火发泄到他的占领的地区四川和四川人民的身上。”鲁迅先生也持此说。张献忠是否屠杀四川,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的说法是清军屠杀四川;另一种说法为张献忠屠杀四川。有的说明末清初四川地区出现大规模的屠杀民众的行径,举起屠刀的则是入关的清军。当维护统治,清兵残暴行为被统治者故意掩盖,将责任一古脑儿推脱到张献忠的头上。也有人说张献忠占据四川,一心想凭此宝地和清廷分庭抗礼。但清兵人多马肥。张献忠一看无力回天,尤其不想把这富甲一方的土地,留给清廷,就下令屠川了。近年来我们知道抗日战争中,川军在装备极差,后勤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和日本侵略者尚能顽强战斗,特别是在台儿庄阻击中,川军痛击日本人的英雄形象高大伟岸。更难得可贵的是,我们没有发现川军当中有人当汉奸,亡者皆战死,这一点十分令人敬佩。所以,由此推理清兵入关,在只剩南明朝廷苦苦支撑的情况下,川人和清兵做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对抗。而川人的顽强也让清朝的统治者大为恼火,最终,他们下令屠杀了大批川人。事实上清兵屠城杀人并不在少数,清兵在攻克南京后,也是将这里军民屠杀殆尽。所以屠川者,清;非张某也。

是不是张献忠就没有屠杀川人呢?从张献忠这个人来看,他是有一点精神病的。从他故意攻占凤阳,将朱家的祖坟给挖了出来就可以看出。挖人家祖坟是一件影响非常恶劣的事情,更何况,张献忠挖的还是明朝皇帝的祖坟。所以说张献忠是一个报复心理极强的人。有记载说,张献忠在年幼时在川地曾经受过侮辱,所以,在他掌握一定的军事力量后,对蜀地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并不意外。张献忠毕竟是有脑的,他后期深知赢面是非常小,大部分的农民起义军被清兵残酷镇压,作为一个曾经降了明军又叛出的墙头草,清兵接受他投降的可能性不大。也就是说张献忠知道自己的下场不好,看不到希望,在这个死局里面,一个癫狂的人宁愿将这个富庶天府毁在自己手里也不愿意将它拱手让清兵,这也是非常有可能的。所以屠川真相应当是,"在有些心理变态的张献忠的屠杀下,蜀地人本来就已经很少了,清兵入关后,将清兵视为异族的川人们仍奋起反抗,激怒了清廷,故大肆杀戮。双重打击下,川人几尽灭绝了!”

历史真相到底如何,只有盼着历史学家下结论了。

如果觉得《形容声音大的成语 表示声音很小的成语》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