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一亩地茭白赚多少钱 茭白亩产利润

一亩地茭白赚多少钱 茭白亩产利润

时间:2024-07-25 19:02:54

相关推荐

一亩地茭白赚多少钱 茭白亩产利润

绝对想不到,我们这里一个乡镇的一些种植户仅仅靠半年的劳作,就能达到纯收入五六十万的程度!

昨天陪同省级媒体去做了一档新闻,同去的记者感慨,做了那么多年的对农节目,这次是他们感触最深的,因为真真正正得感受到了种植户增收的喜悦,而不是以往那种不真实的感觉!#农民#

这次的采访对象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获得者,其实从我们这个小地方能走出这样的人物,还是蛮自豪的!用她的原话说,“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做梦都没有想过自己能在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 ”#我要上微头条#

这位巾帼英雄从1998年,开始种植、销售茭白,现在已带动我们地区的茭农前往全国各地推广发展茭白5万多亩,也带动了4000多农村劳动力外出收割茭白增加收入。而且这位女英雄不断进行种植试验,一年两收等技术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年产值达到4.2亿元。

现在是茭白育苗时期,我们随机问了几位在田间劳作的种植户,询问去年的收益情况,种植户乐呵呵说有接近六十万收入,随行的记者问了两遍才确认这个数字,其实就算我们本地人也只是知道收益不错,但是想不到会这么高!

种植给我们算了一下,因为现在本地的茭白苗已经名声在外,仅仅依靠茭白苗的出售基本可以回收种植成本,去年一亩水田的收入大概有两万多,自己承包了有快三十亩水田,这样算来一年有六十万的收入其实很正常。

要知道,整个种植收获期只有半年时光,如果种植户还有劳动意愿,剩下的半年时间完全可以再去创收,难怪问他们收入都是合不拢嘴!

更可喜的是,现在加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已经越来越多,你怎么计算都比进厂打工要划算得多!

致敬最美巾帼奋斗者!这些才是我们应该崇拜的对象,以一己之力带动多少家庭脱贫致富!

说真的,几名记者开玩笑说大家回去也想想办法承包点田地,大家抱团种植茭白算了!想想这个主意还不错,反正种植户只管种植,其他销售存储运输等一系列问题都不用操心!#微头条日签#

这种植物不知道有多少人认识,或者当地有在种植的,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尝试一下,这位巾帼英雄绝对可以把任何种植技术倾囊相授!

#我的初秋故事# 出生在60年代的我小时候虽然生活清苦,但是因为有特别勤劳又很擅长种菜种豆种各种瓜和杂粮的父亲,因此和家乡同龄的孩子比,我小时候着实吃过一些在那个年代属于比较稀奇的地里长的东西。

70年代初阶级斗争气氛已经宽松多了,老家属于丘陵地带人均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家家都有不少的自留地,集体劳动之余可以随意经营,父亲的工余时间除了休息就都一心扑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上,“功夫不负有心人”,“人勤地不懒”,同样的自留地每年父亲都能收获更多的东西。那个年代的自留地多数主要用于种菜,也种一些杂粮和油菜作为改善生活的补充,别人家都种的父亲也一样种(各种蔬菜和土豆山芋),而每年父亲都会动脑筋种几样别人不种的属于稀奇古怪不是必须要吃的却又比较“难伺候”的东西,比如洋生姜、芋头、慈菇、甜芦粟、茭白、荸荠、甚至藕,还有品种更多的豆类和瓜类,并且父亲种这些东西还要特别动脑筋不占用或少占用自留地资源,他都是想尽办法利用一些边边角角的废地陡坡甚至自己开挖石头山坡和水池,真的是耗时费力又所得不多,但中年以后的父亲始终乐此不疲,我们一家人也就因此得以品尝更多的物产!

丘陵地带没有河湖之类的水面,有限的塘坝沟渠都是集体资源,父亲要种慈菇、茭白、荸荠和藕之类的水生植物就得自己开挖水池水沟并引水,为此父亲总是比别人更加起早摸黑的干活。当年父亲种的这些东西全都是原生态自然生长的健康食物,每一种都非常的好吃,至今都无比怀念这些食物的独特滋味。父亲种的荸荠几乎只有现在能买到的一半那么大,但却好吃得多得多,后来儿子小时候有机会吃到过都念念不忘。我们老家的芋头也个个长得圆溜溜又小巧玲珑的,用来煮腊八粥或配红烧肉都好吃极了!而父亲种的甜芦粟更是成年以后一直到今天我再也无缘吃到的东西,大约七八岁那年的夏天我一人吃了五六十根,年幼的我每天中午盼望父亲带甜芦粟回家的心情和情景至今清晰如昨!

父亲从小出生富贵,用今天的话说本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童年无比幸福,一直在私立学校读书到高中,热爱读书又无比聪慧的父亲本来该有个别样荣耀的未来,可是突然的家庭变故让父亲无奈中断了学业,接着时代的变迁又让年过二十不事稼穑的父亲不得不开始与泥土打交道、从事体力劳动,曾经手无缚鸡之力的父亲很快锤炼得能挑近200斤重的担子,而立之年以后更是热爱上了土地,一天不劳动都不安心,一直到80多岁还不肯放弃种菜种瓜。

我离开家乡多少年来,一直想念儿时父亲亲手种植的各种好吃的东西,而今父亲作古已有6年多了,我也越来越想念一生命运多舛的父亲![流泪][流泪][流泪]#我要上头条。#

故乡的事(三十七)

奎星楼隨笔

安徽省霍邱县城墙东南角(现观音阁市场西入口处)古有文昌宫、奎星楼。民国28年(1939年)3月,县长陈应行征调民夫万人将城墙、城门

及奎星楼拆除。

曾记得少年、青年时代携友在夕陽中无数次漫步古蓼大街小巷…至六十年代见小城东南角尚有大门楼悬掛霍邱食品厂革委会标牌,七十年代门楼拆除建近代大门可通汽车…余从南古城墙路(现名顺河路)大门观厂内有约一亩空地,现推测系奎星楼遗址,空地后一座宫殿式建筑即食品厂车间。七十年代未宫殿式车间拆除,建近代车间,巨资购饼干机生产线,轰动小城…古建筑消失了…

奎星楼建造者刘杞后人刘从周(1898~1988)世居霍邱城关,解放前教私垫,爱好诗词並通晓医、卜、星、相、经史。丁丑九月(1937)赋诗:

登奎星阁题壁

四围落木又秋风

慷慨独登杰阁崇

奎宿光寒霄汉遠

蓉峯翠减有无中

百年遗址思先泽

五业经传愧藐躬

眼底浮云穷变幻

鱼龙寂寞夕陽红

丙申立春返故乡,常逛观音阁市场。驻足奎星阁遗址前东张西望。见有三十华里之外宋店乡八十六岁老奶奶骑三轮电并车来卖干菜。她满头銀发、面目慈祥、衣着整洁。余同情,买了南瓜干、茭瓜絲……同她谈心,东施效颦欲学长寿之道。

她平静的的说:俺半月来一趟,自已卖点钱花……儿孫满堂跟谁要钱都难!眼观她的产品,余设想老奶奶要付出她多少汗水,同时也锻练了身体…

我眼里:这位老奶奶也是星宿下凡……瞬间:近五年一千六百天消失了……余在观音阁多次观注…再未见老人卖干菜影子…如果在世也鲐背之年了…

张长江.2.6~ .1.20

后记:余在故乡—安徽霍邱学习、生活、工作六十年…耳顺之年离开霍邱、难忘故乡…今昔耳闻目睹故乡的事拙笔记之,网上发表,以饷海内外故乡人及曾战斗工作在古蓼友人。

在我们村上,从独生子女那一代人开始,没有一个小孩会种田的,甚至菜园里的一年四季种什么小菜都一问三不知。虽从小在农村长大,却是标准农盲一个。

读书出去的小孩也罢,他们一心一意埋头读书跳出农门。那些没有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农村小孩呢,父辈种田种怕了,哪舍得子孙后代再与泥土打交道的?还好,他们赶上了好时代,就业机会多种多样,不会面朝黄土背朝天,去端向土地爷要饭吃的饭碗。真正是十指不沾黄泥土。他们在父辈的援助下走出了村庄,经济条件最差也要安家落户在镇上的商品房里。守着乡村的父母,种些粮和疏菜所谓的绿色食物,挑最好的送到子女门上。子女们假期来父母家里作客,生怕地里的泥土脏了衣鞋,太阳晒黑了娇脸。去看在地里辛勤劳作的父母,穿戴时髦站在田埂上,防晒霜涂着,遮阳伞撑着,活像是城里来的参观者。

傍晚有对母女在田野散步,女儿初中毕业,就在镇上开服装店。母亲想考考三十开外的女儿,指着田里可以收割的金灿灿的水稻问,那是什么?女儿说不知道,问是麦子吗?母亲大笑着告诉她,是水稻。然后又指着田埂上一排绿油油的黄豆稞问,那是什么?女儿脱口而出,那是蚕豆。母亲又大笑着提醒她,晚饭和着茭白炒给你吃的是什么豆?女儿一拍脑袋说,是黄豆。也在散步的我,听到这对母亲一问一答,也忍不住笑了。过去说死读书的人五谷不分,而今没读什么书的农家孩子也拎不清了。

我们父辈都是种田好手,他们走的走了,老的老了。我们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这批发人,种田耐力和经验不及父辈,但又不甘心靠种田吃饭。种几亩薄田其辛苦不说,实在是不能发家致富奔小康。我们到了中年,也赶上了好时代,一大批私人企业发展如雨后春笋,向我们打开就业大门。我们开始亦工亦农,到后来一心做打工者。会享福的人干脆将田地全租给种植大户,有些大勤快的人保留一亩或几分口粮田,有些小勤快的人保留着小菜园。

村里老羊为了一畦菜地,和邻居老张闹纠纷,我过去问他们一句,你们年纪一大把,现在是寸土不让,到你们老了,你们的儿子女儿还会来村里种菜吗?他们都不吱声了。

如果觉得《一亩地茭白赚多少钱 茭白亩产利润》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