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央视来岐山拍摄非遗啦 岐山要火了!

央视来岐山拍摄非遗啦 岐山要火了!

时间:2022-12-16 00:51:53

相关推荐

央视来岐山拍摄非遗啦 岐山要火了!

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火

中央电视台摄制组专门来拍摄

让全国观众都认识咱岐山非遗

为岐山点赞!

近日中央电视台摄制组造访岐山

先后来到岐山县太平市文化景区和蒲村镇文化广场

对岐山转鼓表演和皮影戏展演进行录制拍摄

还采访了非遗传承人

了解咱岐山县民俗文化的根源、传承和发展

央视摄制组表示

岐山文化底蕴深厚、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

摄制组将从不同视角挖掘素材、拍摄展示

充分展现岐山转鼓、皮影戏的独特风姿和魅力

将这些遗留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的国宝擦亮

让广大观众熟知、了解、热爱

以此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岐山转鼓

岐山转鼓作为省非遗文化项目

历史悠久,节奏明快

以粗犷豪放,激昂雄壮见长

鼓声气势磅礴,声震千里

给人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振奋

展现了岐山转鼓的独特风姿和魅力

鼓为我国古代“八音”之首

周公在晚年制礼作乐

从那时起就有鼓谱流传于西岐民间

岐山“转鼓之乡”美名源远流长

鼓在岐山的发展可追溯到西周时期

周代颂扬武王灭商伟大功绩的《大武》乐章即用鼓伴奏

秦始皇兵马俑中也曾出土过战鼓的形制

岐山作为周文化和礼乐文明的发祥地

鼓乐在这里有良好的传承和发展条件

以转鼓队的服装、队形、打法以及现场气氛

均可感受到浓郁的周文化气息

岐山转鼓历经数千年的洗礼与锤炼

已由当时祭祀、战阵助威

发展到现在的节日庆典、宣传活动的助兴表演

成为岐山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岐山转鼓在传统鼓谱基础上

又大胆与西府民间舞蹈艺术交融

其转法已由早期的二人一转、四人一转

发展到现在的八人、十六人甚至全场皆转

演奏中有乐有舞,转而有序

动而不乱,锣钹齐鸣,铳炮助威

气势磅礴,鼓点悦耳

使观赏者精神振奋、豪情激荡

岐山转鼓参加过许多大型鼓类比赛并多获殊荣

6月岐山转鼓被陕西省确定为

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岐山皮影

岐山是陕西西路皮影的发源地

皮影是岐山皮影戏的重要道具

制作技艺十分复杂

主要流传在岐山祝家庄、雍川镇何家村等地

起源于明崇祯年间的王庆皮影

历经七世流传400余年

代代传承,人称“皮影世家”

王庆班社六代传人王云飞秉承祖上技艺

集皮影制作和表演于一身而名震三秦

誉满陕甘宁青新

多次代表市县应邀在国内外表演皮影艺术

百余件皮影作品被国内外艺术机构及专家收购收藏

荣获“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岐山转鼓、皮影是咱岐山人的骄傲

也是岐山的代表性符号

还有很多超级赞的代表符号

值得让全国人民都来为咱叫好!

岐山八亩沟擀面皮

岐山擀面皮的美名远扬海内外

以“白、薄、软、香”而闻名

具有筋道、柔软、凉香

酸辣可口、四季皆宜的特点

丰富的口感备受食客的喜爱

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岐山擀面皮的起源颇具传奇色彩

擀面皮的创始人王同江

祖籍在岐山县凤鸣镇八亩沟村

他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位御厨

王同江根据自己多年的丰富经验

在烹饪实践中摸索首创出擀面皮

深受皇帝和后宫妃嫔的喜爱

由于京城御膳密不外传

故取名“御京粉”

直至如今许多人还把擀面皮叫“御京粉”

康熙末年王同江年老还乡

人们慕名纷纷前来求教烹调技艺

于是他就在八亩沟收徒传艺

开设店铺经营“御京粉”

从此宫廷美食转入市肆民间

又因为有一道“擀面”的制作工艺

便被岐山人称为“擀面皮”

八亩沟村自王同江以来历代相传

成为岐山面皮加工经营基地

岐山擀面皮从创制起

距今已历300余年

随着时代的变迁流传范围愈来愈广

遍及陕西城乡各地

走向全国各大中城市

庵里黄酒

明代万历年间

凤翔府知府沈缙举家搬迁到岐山

后来沈缙族人怀念江南黄酒

在村庄南崖下买地建房

开掘沈家泉,兴办“复兴酒馆”

既满足自家饮用,又畅销于市

生意兴盛不衰

清朝康熙年间

岐山县庵里黄酒受到朝廷亲睐

还被赐予杏黄旗一面

流传300多年的庵里黄酒

在当代工艺的改进下品质更佳!

岐山土梁油

岐山县枣林镇范家塬村三面环沟坡

是一个以传统农作物种植为主的自然村

村中的土梁压榨菜籽油工艺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

土梁油压榨工艺

近年来范家塬村深挖历史传承传统压榨工艺

使其再次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

已经入选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为了继承和发扬传统土梁油

范家塬村将乡村旅游植入产业链

组织举办千亩油菜花观赏节

实现经济产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

周公庙

岐山周公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诗经》中描述此地为:“有卷者阿,飘风自南”

是存世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周公庙

岐山臊子面

岐山臊子面被称为周文化的活化石

有着“神来之食”和“天下第一面”的美誉

制作技艺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

岐山臊子面兼顾九大特点

酸香浓郁的口感别具风味

每一口吃下去都令人回味无穷!

毛公鼎

西周晚期青铜器

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

清道光二十三年出土于岐山县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五丈原诸葛亮庙

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

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

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诸葛亮庙

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

五丈原以其丰富的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和浓厚的文化内涵

吸引着大量的海内外游客

太平塔

太平寺塔位于岐山县县城太平路

因建于太平寺内而得名

宋代元祐三年(1088)修建

为八角九层仿木楼阁砖结构

历代虽然屡有修葺,但原貌未改

5月被国务院列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文化景区

岐山周文化景区总占地面积约2000亩

以中华周文化展示与传承为核心

以“天、地、人”为主要轴线

形成中轴文化展示区、周王室等六大主题区

以展示周文化的丰富内涵为目标

吸引了无数游客参观游览

岐山空心挂面

岐山挂面是陕西岐山的汉族名吃之一

工艺独特、面条细白、耐煮味香、食用方便

是当岐山面食中尤为独特的上品

需要经过10余道工序才能得到

被陕西省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岐山醋粉

岐山人擅于制醋

用粮食发酵成酸香的食醋

岐山人用剩下醋糟创造出醋粉这道独特的美食

经过调味的醋粉酸香微辣风味独特

口感比较软,嚼起来不费力

不论男女老幼分分钟都被醋粉的味道征服

资福宫

资福宫旧名通玄观,俗称符太师庵

位于岐山县城南6公里处庵里村

为岐山八景之一

相传始建于隋唐时期元初由全真教徒重建

清同治十三年重修

时至如今依然保存完好

岐山淋醋

淋醋是岐山醋的传统

是岐山醋文化的传承

岐山醋的酿制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

庄颁在《物原类考》中考证

“周时已有醋,一茗苦酒,周时称醯”

历史悠久的岐山

保留和传承者数之不尽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咱岐山骄傲

让我们一起为岐山点个赞!

来源:岐山县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商量 审核:刘阳

转载需告知并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如有侵权或转载版权问题

请及时联系微信后台

以便我们第一时间内删除相关内容

如果觉得《央视来岐山拍摄非遗啦 岐山要火了!》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