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念书的孩子》不只是留守儿童 深入解读3点与人相处的底层要素

《念书的孩子》不只是留守儿童 深入解读3点与人相处的底层要素

时间:2020-08-22 21:50:03

相关推荐

《念书的孩子》不只是留守儿童 深入解读3点与人相处的底层要素

《念书的孩子》这一影片内容讲述的是:一个九岁名叫开开的留守儿童的故事。爷爷病重,家里条件差,电话都舍不得打,只留着用来接听远方父母的电话时才用。父母因此不得不双双进城打工维持生活,留下开开和生病的爷爷相依为命。

影片开头开开发现爸妈进城后的嘶吼

开开无意间捡了一只特别有灵性的小狗,因为平时胆小不怎么叫,开开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小胆儿。后来爷爷煤气中毒还是小胆儿首先发现情况,拼命把开开拽进爷爷的屋子里才及时救了爷爷一命。

故事就是从温暖的老人,可爱的孩子和一只有灵性的小狗开始到结束。还有一对偶尔出境、被迫无奈又显得有些残忍的父母,表现出的无奈和“残忍”与观众的心理预期形成强烈的对比,虐心又感动。

整部影片,表现的叙事手法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表面看起来是在说留守儿童的问题,但我却洞察到更深层次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在人们彼此相处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知晓的三种底层逻辑:需求、评判和激励。

这三种要素都在影片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看似感人的故事背后,开开面对父母抛弃后的生活和行为,都隐藏着极度渴望安全感的内在需求;故事对于父母的刻画让观众好像看到了一个无良苛责的父母,却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别站在自己的角度肆意评判他人,因为你不是他;病重的爷爷脆弱而温暖你,他把自己最温柔的关爱留给了开开,因为爷爷总能给予开开最正向积极的驱使力,让开开在被抛弃的不安全感中,获得些许心理上的安慰和生活上的努力。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这部影片,带给我对于生活中与他人相处时的深度思考和启示:

开开和病重的爷爷

01、追求安全感是天性,一个人被抛弃之后,一定会找到填补物满足心理的需求。

影片最后,开开的爸爸不让开开带小胆儿上车,开开依依不舍,哀求说自己不去城里了,要留下来和小胆儿在一起!最后被爸爸强行抱上车……开开的哭声伴随着小胆儿锲而不舍的追逐,这个镜头感动了很多人!

我们感动、担心、害怕都源自于自身对孤独的恐惧,害怕小胆儿从此一个人,这些都来自于内心最深处,心理状态对外的投射。这一幕唤起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我们又何尝不是害怕孤独、害怕被抛弃的人呢?

狗狗“小胆儿”拼命追着开开进城的车,

什么是心理投射效应?

弗兰克(L. K. Frank)在1939年首先明确提出:心理投射效应是指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也就是个人的人格结构对感知、组织以及解释环境的方式发生影响的过程。

有一则苏东坡的故事可以很好的帮我们了解心理投射效应:

苏东坡有一个好朋友佛印和尚。有一天,苏东坡闲来无事便去找佛印聊天,苏东坡笑着对佛印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佛印此时不惊不扰,淡淡地回应苏东坡说道:“我看你是一尊金佛。”

苏东坡认为是自己获胜得了便宜,心理美滋滋地非常高兴。回到家以后,得意洋洋的向妹妹说到这事,聪明的妹妹说道:“哥哥你错了,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

在生活中,我们内心需要的安全感,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投射到他人身上,努力寻求一个承载物来寄托存放,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安全的感觉。

比如,恋爱中的女生或者男生如果自身极度缺乏安全感,就会对另一方产生怀疑。因为怀疑对方,导致可能会翻看对方的手机,寻找移情别恋的蛛丝马迹,但是其内心却不希望真的发生。这些因为缺乏安全感所导致的行为结果,就是心理投射产生的效应。

影片中开开对小胆儿,时时牵挂,刻刻惦念。生怕小胆儿走丢,害怕它受委屈,看见小胆儿被大狗欺负,开开气愤地和大狗对峙,以求保护小胆儿的安全。其实,开开在保护的是自己内心得不到的安全感,开开把这一心理需求投射寄托在了一只名叫小胆儿的小狗身上。

开开把“小胆儿”当做另一个自己,诉说

02、给予帮助而不是评判他人:别站在自己身处的环境里,随意评判他人世界的对于错。共情和理解才是给予他人最好的帮助。

作为开开的父母,面对生活的压力和困境,在剧中有三次无奈的选择:

第一次,选择去城里打工,留下年迈重病的爷爷和开开两个人互相依靠,艰难度日;第二次,爷爷去世后,回乡里给爷爷办理后事之后,因为城里上学条件限制,不得已和老师商量后,让开开暂住在老师家里,帮忙照顾一段时间,但开开因为小胆儿会受到老师家大狗的欺负,而选择离开,肚子一人在自己家里生活。第三次,开开一个沉默的电话,让父亲决定无论再难也要回家,接孩子进城一起生活。每一次的选择,都让我们看到了父母的残忍和决绝,会不由得发问:“作为父母,你怎会如此狠心?扔下孩子一个人生活?”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肆意指责开开父母的理由,因为,我们并没有身处在那样一种环境里,你无法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面对的折磨。

妈妈在和熟睡的开开告别

生活中,我们常常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抨击指责他人,主要有两种原因导致:

①省心省力,无需付出思考成本。

因为这样可以让自己用最省力的思考成本快速得出结论,而不用费力地先去理解他人,然后再来分析情况,最后才能得出一个中肯的结论。

我们总是愿意做最省心省力的事,而拒绝增加任何繁琐环节和成本的麻烦事儿。

②害怕承担责任,更害怕失去。

我们都不愿意主动承担责任,承担责任的背后意味着,我们要付出一些代价去弥补,付出代表自己要失去一些东西,而人天生害怕失去。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做:人皆恨失。

柏唯良教授在《细节营销》中提到:如果你想要卖给人们一样东西,不要告诉他能够得到什么,而是要告诉他,如果不买会失去什么——这样营销成功的几率就会提高。

教授说:人们在避免损失的时候更愿意冒险,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人皆恨失的原理。

比如,生活中,我们去超市买东西的时候,你会看见类似“最后一天”的打折标语,这个时候你购买这件商品的几率会比平时要大。

无论是懒惰于思考还是害怕失去,都是我们的潜意识在起着作用。这些会让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忽略对方的感受和身处的环境而做出过于自我的评判和指责,同时也关闭了双方交流沟通的大门。给予他人足够的理解和共情,身处对方的环境换位思考,我们就能够获得更多与他人互动的空间,让彼此的关系更加紧密和谐。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温暖。

03、给予他人正向激励好过纠结对错。

驱使力,简而言之,是由人的内部开始作用,驱使人们产生行动的内在刺激力。它也是人的一种内在心理需求,心理学家把驱使力分为原始驱使力和学习驱使力两种。

原始驱使力:在生活中的表现,比如:饥饿、口渴、遇到危险触发的本能反应等等。

学习驱使力:是指在我们后天生活中习得的内在驱动力,比如:羞耻感、骄傲、贪婪等等一系列在环境中习得和受到影响而形成的内在驱动力。

无论原始驱动力还是学习驱使力,都能够触发并刺激我们产生相应的行为,而我们的生活显然是需要更多的积极向上的驱使力。

开开爷爷就是一个善于运用积极驱使力的高手,爷爷总能在简单的言语中,激起开开的希望。

开开兴致勃勃的给爷爷念书

开开和爷爷单独生活的日子里,每次当开开学会了书本中新的文章都愿意念给爷爷听,即便开开念的错字连篇,爷爷也只是笑一笑然后给予足够的鼓励和肯定。在开开的心理觉得,无论我学的好不好,念的对不对,爷爷总是会给我鼓励,而不是责备,这也让开开更加愿意持续地念书给爷爷听,在不知不觉中自己也形成了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由此可见,在爷爷身上体现出的两点重要因素是激发他人内在驱使力的关键:

1、对错误有足够的包容心;

2、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两点都能够给予他人足够向上积极的驱使力,促使其不断自发地去行动。

与他人相处时,最有价值的是激发他们人的自我内在驱使力,让其自发的行动,这比你给予其他帮助来的更有价值。

结语:

影片所传递的故事情节固然感人,但感人之余每个人所能洞察到背后隐藏的生活启示和哲理,才是我们最该深思和运用在生活里的东西。

作为个体我们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相处,能够掌握需求、评判和激励这三种与人相处的底层智慧,相信一定会为你的人生增添些许色彩和意义。与他人的互动相处和情感牵绊是我们生活里挥之不去、称之为幸福的东西。或给予别人,或别人予你。

如果觉得《《念书的孩子》不只是留守儿童 深入解读3点与人相处的底层要素》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