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苏小妹的文学造诣到底有多高?苏轼三次被贬的原因是什么?

苏小妹的文学造诣到底有多高?苏轼三次被贬的原因是什么?

时间:2021-08-06 22:16:48

相关推荐

苏小妹的文学造诣到底有多高?苏轼三次被贬的原因是什么?

苏小妹是民间流传的智慧与美的化身,因此她的故事有许多。

苏小妹的故事最著名的是和丈夫秦少游恋爱的故事、和哥哥苏东坡的朋友佛印有关牛粪的故事。

苏小妹的故事,通过一些日常的小事把苏小妹刻画得聪明活泼又才思敏捷。

苏小妹的故事之一苏秦恋爱,讲的是秦观在拜访苏家之时,对活泼可爱、才华横溢的苏小妹一见钟情,经过不断的努力追求终于成功的取到了心爱的苏小妹,然而在新婚之夜苏小妹三难新郎官的故事。新婚之夜,聪慧可人的苏小妹决定在这个重大的日子里和新郎官比试一下才学,同时也显示一下自己的才华,给老公一个下马威。因此命令侍女关上门来出得上联,非要新郎官对出下联才能进入洞房。

秦少游在迅速的对出下联之后,苏小妹觉得没有赢过丈夫,便亲自开门迎接丈夫。但又觉得意犹未尽,于是才、又出一联再和丈夫比试。这一次苏小妹以酒出联,可把秦少游给难住了。秦少游在美好的洞房花烛夜沉思了很久都没有得到答案。不忍太过难为丈夫的苏小妹便在酒桌上用手指点了点才提醒秦少游。秦少游在妻子的提示下终于答出了下联。但是苏小妹给意欲与之同寝的丈夫又出了一联,一定要答出下联才能同床共眠。这一联,秦少游费尽心思直到三更已经过了,连月亮都要西下了,才对出下联与苏小妹共度春宵。

根据历史传说,苏小妹是苏轼家最小的妹妹,是一位既有美貌,又有智慧的一名才女,由于苏门三父子的名声,民间关于苏小妹的传说也很多,比如人们口口相传的苏小妹三难秦少游,那么在民间传说中,究竟苏小妹长相如何,她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人们对苏小妹的评价又是怎样的呢?

根据学者的研究,苏轼的书信和他的诗作中没有出现过苏小妹的踪影,因此很多人认为这个人物形象是编撰的,但是民间却有很多关于她的传说,相传苏小妹长相十分秀丽,她从小同两位哥哥一起学习,因而苏小妹熟读诗文,才华横溢,是当时有名的才女,平时苏小妹也喜欢同两个哥哥比口才,斗智慧,那么世人对苏小妹的评价是怎样的呢?

苏小妹出生在三苏家庭,父亲苏洵,哥哥苏轼,苏辙都是当时有名的大文豪,因而苏小妹从小耳濡目染,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世人对苏小妹的评价也是认为她才华横溢,是个有才能的女子。苏小妹在家里同两位哥哥也是一直比是文才。民间关于苏小妹的传说十分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苏秦之间的爱情故事,秦观对苏小妹十分钦慕,希望能娶她为妻。而苏小妹出了三道难题考验秦观的文采,只要秦观答对,苏小妹就嫁给他。最终秦观在众人的帮助下,突破重重难关,答出了苏小妹的难题,抱得美人归,成就了民间传说中的才子佳人的美话。

提起苏轼,大多数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诗人,但其实除了这个身份之外,他还有另一种身份,一个身有官职的朝廷官员,二十岁那年他就考中了进士,称得上是年少有为,但是他的仕途走得却并不平坦,做官期间他有过三次被贬的经历。

第一次是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为苏轼自从进入朝廷之后就一直反对由王安石领头的‘新法’一派,再加上当时的他在文坛上的地位很高,他的诗词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是很大的,这也就间接阻挠了‘新法’的推广,引起了变法派对他的强烈的不满,他的政治对手将他所有诗词收集起来,成为在朝堂上攻击他的理由和借口,引起皇帝对他的不满之后被贬。

第二次是被贬惠州,但是这一次苏轼可以说是很无辜的,守旧派的领导人物当时的太皇太后高氏病逝后,变法派抓住机会一度成为朝廷上的主导力量,守旧派因此被变法派大肆打压,苏轼也因为一贯所站的立场,再加上当时的他是元祐党人的领袖,被变法派全面打压,也再次被贬。

第三次被贬儋州,这次被贬的原因比上次更简单,新派虽然已经在朝堂上占了上风,但是为了将旧派彻底压的再无出头之日,新派对旧派进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打击,所有的旧派人员被贬了一遍之后,为了以防万一又再一次被贬远,苏轼也在其中。

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文豪,在苏轼生活的饿那个时期可以称得上是无人能够比肩的一代文学大家,这样一个人无疑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从其一生的经历来看也是一个非常豁达的人,从其诗词的风格来看更是一个非常豪放的人,苏轼堪称才华四溢,作为官员也是一个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首先说苏轼是一个聪明的人,这从苏轼的经历就可以看出,苏轼的父亲苏洵在苏轼年龄还比较小的时候就醉心于仕途,在家里刻苦攻读,这样也为苏轼的早年家庭学习打下来坚实的基础,苏轼后来的成就离不开早年的启蒙。据说苏轼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二十一岁就参加朝廷的考试并且高中第二名,从以上就可以看到其天资聪颖。

苏轼是一个才华四溢的人,从苏轼留下来的数千作品中就可以看到苏轼的才华,苏轼不仅仅是一位文坛泰斗,还是一位具有铮铮傲骨的官员,王安石改革的时候苏轼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这个时候苏轼不是放弃自己的政见为了高官厚禄而曲意迎合,而是选择了外调,后来新的皇帝上台,王安石的新法被废除,苏轼又与统治者的政见不和,这个时候也不是曲意逢迎,而是再次选择了外调,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思想的人,一个坚持己见具有铮铮傲骨的人。

永遇乐·长忆别时

【原文】

孙巨源以八月十五日离海州,坐别于景疏楼上。既而与余会于润州,至楚州乃别。余以十一月十五日至海州,与太守会于景疏楼上,作此词以寄巨源。长忆别时,景疏楼上,明月如水。美酒清歌,留连不住,月随人千里。别来三度,孤光又满,冷落共谁同醉?卷珠帘、凄然顾影,共伊到明无寐。今朝有客,来从濉上,能道使君深意。凭仗清淮,分明到海,中有相思泪。而今何在?西垣清禁⑿,夜永露华侵被。此时看、回廊晓月,也应暗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八月十五日孙巨源离开海州,这之前我在景疏楼上为他送别。后来不久他又与我在润州相聚,一路同行到楚州才分别。我十一月十五日回到海州,与太守相会于景疏楼上,(想起巨源兄)所以作这首词寄给巨源。

我时常回忆,我们分别的时候,坐在景疏楼上,那月光像水一般。喝着美酒,唱着清歌,可惜友人难留,只有月光跟随着你一同到千里之外。你走之后正好三个月了,月亮圆满了三次,今天,又是一个月圆之日,我一个人喝着酒,冷冷清清,与谁同醉?我卷上珠帘,凄然地看一眼月影,同着月光,一宿无眠。

今天有个客人,来自濉水旁,他告诉我你也很想我。你的相思泪(凭借)融入清清的淮水,流进大海。而今你在哪呢?你在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你在宫中,在漫漫长夜里,露水沾湿了被子。这时的你,在回廊里看着月亮,也应该暗暗思念我吧。

注释

⑴孙巨源,名洙,苏轼友人。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

⑵景疏楼,在海州东北。宋叶祖洽因景仰汉人二疏(疏广、疏受)建此楼。

⑶润州,今江苏镇江。楚州,今江苏淮安。孙巨源离海州后先南游江苏一带,于十月间与离杭北赴密州的东坡会于润州,东坡作《润州甘露书弹筝》诗和《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词(前录)。二人同游扬州等地,至楚州分手,继而,之后。

⑷十一月十五日:当为十月十五日吗,“一”为后人误加,因为海州在密州南四百余里,而苏轼十一月三日已到密州任。参张志烈先生《苏轼由杭赴密词杂论》(载《东坡词论丛》)。

⑸太守:汉时郡长名。宋时改郡为府、州,长官称知府、知州,但仍习惯称太守。此指继知海州的陈太守(名不传)。

⑹三度:指三度月圆。孙巨源八月十五日离海州,至东坡十月十五日作此词,三见月圆。

⑺孤光:日月之光,此指月光。唐贾岛《酬朱侍御望月见寄》:“相思唯有霜台月,忘尽孤光见却生。”方千《君不来》:“夜月生愁望,孤光必照君。”东坡《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

⑻伊:第三人称代词。指月。

⑼濉:水名,宋时自河南经安徽到江苏萧县入泗水。

⑽使君:指孙巨源,甫卸知州任,故仍以旧职称之。以上三句谓客人带来孙巨源对自己的问候。

⑾凭仗:凭借。元稹《苍溪县寄扬州兄弟》:“凭仗鲤鱼将远信。”

⑿西垣,中书省(中央行政官署),别称西垣,又称西台、西掖。清禁,宫中。时孙任修起居注、知制诰,在宫中办公,故云。

⒀永:长。露华:露水。侵被:沾湿了被子。

【作品鉴赏】

《永遇乐·长忆别时》苏轼一反常格,从对方写,通篇皆为设想之词,有人有己,扑朔迷离,写法上很别致

这是一首怀人词,是为寄托对好友孙巨源的怀念而作。

上片由设想巨源当初离别海州时写起,以月为抒情线索。首三句写景疏楼上饯别时“明月如水”;“美酒”三句写巨源起行后明月有情,“随人千里”;下六句写别来三度月圆,而旅途孤单,无人同醉,唯有明月相共,照影无眠。几种不同情景,层深递进。但这都是出自词人的想象,都是从对方在月下的心理感受上落笔,写得极有层次,形象逼真,情景宛然。词人这样着力刻画,表面上是映托巨源,实际上是写词人自己怀人之思。

过片三句点破引发词人遥思之因,有客从濉上来,捎带了巨源“深意”,遂使词人更加痴情怀念。“凭仗”三句,又发奇想。淮河发源于河南,东经安徽、江苏入洪泽湖,其下游流经淮阴、涟山入海。此时孙巨源在汴京,苏轼在海州,友人泪洒清淮,东流到海,见出其思念之情深;自己看出淮水中有友人相思之泪,又说明怀友之意切。举目所见,无不联想到友情,而且也知道友人也必念到自己。

《永遇乐·长忆别时》苏轼以写月始,下写月终,月光映衬友情,使作品词清意达,格高情真

淮水之泪,将对方之深意,己方之情思,外化为具体形象,设想精奇,抒情深透。

“而今”以下六句,又翻进一境,再写意想中景象,回应上片几次点月,使全篇浑然圆妥,勾连一气,意脉层深。“夜永”句设想巨源在西垣(中书省)任起居舍人宫中值宿时情景,长夜无眠,孤清寂寞,“此时看、回廓晓月”,当起怀我之情,刻画更为感人,有形象,有情思。词人不说自己彻夜无眠,对月怀人,而说对方如此,仍是借人映己。最后“也应暗记”,四字可谓神来之笔,这里有人有我,深细婉曲,既写到了巨源的心理,又写出了自己的深意,是提醒,也是确信巨源会“暗记”往日的情景,二人绵长情思,具见言外。

此词以离别时的明月为线索抒写友情,艺术上别具一格。全词五次写到月:有离别时刻之月,有随友人而去之月,有时光流逝之月,有陪伴词人孤独之月,有友人所望之月。词之上片以写月始,下片以写月终,月光映衬友情,使作品词清意达,格高情真。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本 名苏轼别 称苏东坡、苏文忠、苏仙字 号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又号铁冠道人、海上道人所处时代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四川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出生时间1037年1月8日去世时间1101年8月24日主要作品《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主要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宋四家”之一追 赠太师谥 号文忠职 业画家、书法家、诗人

如果觉得《苏小妹的文学造诣到底有多高?苏轼三次被贬的原因是什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