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那年那月的故事——好借好还 再借不难

那年那月的故事——好借好还 再借不难

时间:2024-05-29 22:41:00

相关推荐

那年那月的故事——好借好还 再借不难

烟雨尘事

活死人

七、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冬之韵

家里虽然穷,但是粗茶淡饭倒也无虞;其实家家户户都是差不多的境遇,也就习以为常了。鸡蛋,在当时被视为“代金卷”,几乎是万能的。供销社里的物品都可以拿鸡蛋去换,曾经有人因为开玩笑说了句“鸡屁股是银行”的话,结果被扣上了“卖社会主义臭风”的帽子被拉去游斗。非常时期,非常年代,尤其不能说非同寻常的话。

有时候我也会感到很奇怪,一个小小的鸡蛋不光是可以购物,还是灵丹妙药呢!不管老人还是小孩,要是有个头疼脑热什么的小毛病,只要煎个鸡蛋吃了很快就好了,根本不用打针吃药。现在的鸡蛋,就算天天吃,什么病也不可能自动好起来。后来渐渐明白,那时候的人平时都不怎么吃药,基本上没有药抗,只是因为生活艰苦,缺少营养导致身体虚弱。一个鸡蛋吃下去好比是久旱逢甘霖的禾苗,瞬间生出百倍能量。难怪母亲会把鸡蛋看的那么重,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把鸡从栏里放出来时,把每只母鸡的屁股都摸一遍,这样一天下多少个鸡蛋心里就有数了,生怕被偷吃或下到别的地方丢掉了。

胡杨林

鸡蛋以外,作为细粮的白面粉便成了每家每户的奢侈品。物品供应的年代,买什么都要限量供给。买布要“布票”,买粮要“粮票”,买肉要用“肉票”,买油要“油票”……要是谁家摊上红白事,要买的东西多,票自然就不够用,肯定要向左邻右舍去借,这些票也和钱一样流通。不过,那时候的人的确朴实、憨厚,借了别人家的东西是肯定会还的。有时候,因为手头紧一时还不上,平时遇上了也要拉住念叨一番,说明迟还的原因,求得别人谅解。不像现在的人,借的时候装“孙子”,借完摇身一变就成“大爷”了。遇着了先躲,躲不开时装健忘,催要脸报丧;要想账面清,人情转头空!

我家因为人口多,各方面的压力也就比别人家大。何况每年还要完成国家分配的供给任务。按照规定一年要卖给国家一头猪、几只兔子、几斤鸡蛋等等。解决人的温饱都困难了,还要养猪鸡兔,所以粮食就更加紧张。年年都会有那么一两个月青黄不接的时候,家里会断粮靠向邻居借维持。年年缺年年借,久而久之就变成了恶性循环,感觉这种缺衣少粮的日子永远没有尽头。

冬之韵

家家平时的饮食,主要以五谷杂粮为主,主粮一年到头基本上是地瓜煎饼。白面除了逢年过节包顿饺子、蒸饽饽(北方乡下特色食品,和现在的馒头一样,只是形状不同,为圆形每个大约一斤重),平时根本吃不到。我家装面粉的那个瓷缸一年到头都是空荡荡的闲置着,尽管上面写着“面缸”,却只是个摆设。

有时候家里突然来了客人,母亲会留客人在家里吃饭。每到这个时候,母亲便会朝我使眼色,因为当着客人的面,不能直接叫孩子去借面粉,这样会让客人面子上挂不住。这眼色不用培训,早已成了母子间心有灵墀一点通的默契。收到指令,我便会拿起空面缸里盛面用的瓢,装着若无其事地出门了。当然不能大呼小叫地说我去借面粉了,一定要悄悄的去,不能让客人有丝毫的察觉。很多人家中也没有面粉备着,有时候要跑好几家才能借到。母亲接过盛面粉的瓢后,会先把瓢里的面粉平整一下,然后用指甲在边上刻上一个记号。这样做是为了以后家里有面粉了,好照数还给人家,还人家的面粉一定会比原来的多一些,也算是连本带利吧。

冬之韵

不光措面,其实家里油盐酱醋甚至针线工具,家中一时短缺,一时又拿不出鸡蛋去换,都可以向邻居家借。有些东西却实不值什么钱,但生活中又不能离开,去借时人家会直接说不用还了。母亲却从来不会含糊,无论大小物件,值不值钱借了就一定要还的。我这个跑腿的就家家借来还去事实的亲历者、见证者,有时候为了表示客气,你还去了人家又送回来,为了还东西跑三五次是很正常的事。

正是这种朴素自然的民风,增强了人们应对贫穷的心态,也串起了家家户户之间的朴素情感。

如果觉得《那年那月的故事——好借好还 再借不难》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