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海上丝路游径串联大湾区文化历史肌理 古港名镇向海兴

海上丝路游径串联大湾区文化历史肌理 古港名镇向海兴

时间:2018-11-15 03:52:15

相关推荐

海上丝路游径串联大湾区文化历史肌理 古港名镇向海兴

粤港澳大湾区是海丝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地区,史迹起始年代早、延续时间长,类型丰富,保存良好。6月13日,省文化和旅游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正式发布了首批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游径位列五大主题游径之一。游径上星罗棋布的史迹点,也与港澳地区的文化遗存遥相呼应。海上丝路背后,潜藏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蓬勃生长的密码。

“开拓、包容、开放交流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基因,三地山水相连、同宗同源、文化相通的价值认同感,也通过游径得到进一步体现。”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期待,游径对湾区海丝历史史迹的整合与挖掘,能更好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促进三地的旅游文化及经济发展。

“蕃客”足迹还原“西来古岸”旧貌

坐落在广州中山四路的南越王宫博物馆,是昔日南越王宫署遗址的所在。从秦汉到民国的历朝遗迹层层相叠,见证着广州“千年商都”的繁荣,也蕴藏着这座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2000多年长盛不衰的奥秘。

“这里出土多个历史时期的遗物,都具有海外文化的因素,是海上交通贸易的直接物证。”南越王宫博物馆馆长全洪说。,该遗址与南越王墓遗址被列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遗遗产点名单。

海上丝绸之路既是贸易往来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宗教文化交往的遗迹在广州尤为丰富。

光孝寺内宝殿巍峨,古刹钟声把游人的思绪带回到千载以前。长廊以东有洗钵泉,据记载,印度高僧达摩就曾洗钵于此。据不完全统计,从南亚前来广州的历代高僧,有名有姓的就有将近20位。“海丝申遗史迹游径”正是他们足迹在岁月长河中遗留的印记。

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延伸至波斯湾、红海、东非等地。伊斯兰教也在此时传入。坐落在光塔路闹市一隅的怀圣寺,临街头门的阿拉伯文便有明载:这是中国第一座清真寺。

“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海丝传奇至今仍铭刻在光塔街辖内的不少路名里:“诗书路”得名于“狮子国”斯里兰卡;“仙邻巷”是阿拉伯语“中国”的音译;“玛瑙巷”是波斯人、阿拉伯人买卖珠宝之地……

千年波罗庙会传续海丝遗风

“白云越秀翠城邑,三塔三关锁珠江。”莲花、琶洲、赤岗三塔雄踞珠江近400年,在古代,三塔是船舶从水路进入广州城的航标。远道而来的外国船员,看到这三座塔,便知广州城已近在咫尺。

位于黄埔区的南海神庙作为航程的终点之一,留下不少海上传奇。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乘“和平之舟”号抵达广州,第一站就设在南海神庙,并将此地确认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矗立庙前的“海不扬波”牌坊古朴无华,诉说着海丝过客千载不变的共同愿景。海上航行常常遭遇狂风巨浪,隋文帝下诏修建南海神庙。进出广州的中外商船,必来此处祭拜海神。1400多年过去,它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四大海神庙的唯一遗存。

神庙仪门东侧,一尊名为达奚司空的塑像引人注目。他身着中原衣冠,却长着一副黝黑的外国人模样。相传,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来华朝贡,却因留恋南海神庙的景致,错过了远去的船队。他天天空盼船队归来,最后竟化作石人,南海神庙的别称“波罗庙”因而得名。

如今,海丝遗风仍然在古老民俗里可见一斑。“波罗诞”的盛景,每年农历二月十三依然如约而至。这场全国唯一现存的海神祭祀活动,为游径平添一分意味悠长的古韵。

粤海古港寻踪“夷舟蚁泊”盛景

宋代以后,与扶胥古港隔江相望的黄埔古港因海上贸易走向繁荣,南宋时已是“海舶所集之地”。丝绸、瓷器、茶叶等大量货物从广州出口,作为外国商船进出广州必经之地的黄埔古港随之名闻遐迩。

粤海第一关纪念馆展示的不少外销画里,“夷舟蚁泊,奇观萃焉”的一幕幕重现眼前。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在广州设立粤海关,实施贸易管理,履行海关职责。广州是粤海关的机构中枢,粤海关下辖的76个大小关口则遍及粤海口岸。“外国商船必须首先在澳门申报挂号,继而在虎门卸下违禁品,驶至黄埔停泊并丈量船只、缴纳船钞,才能将货物接入广州。”海关史专家梁冬梅说。

“当时,黄埔村还没有与陆地相连,而是一片锚地:商船停靠在长洲岛与仑头之间,外商则在村里兴建货仓。”曹劲介绍,近年考古发现黄埔古村的意义不限于海上贸易,它同样是南粤古驿道的重要节点:“可以说,海陆丝绸之路‘最后一公里’在这里打通。”

粤海关也推动了广州十三行的崛起。游人从十三行博物馆珍藏的广彩瓷、外销画里,可寻见海丝最后的吉光片羽。粤海关税务司公署、沙面红楼、波楼等近代历史建筑,则让粤海关历史脉络得以传续。

“在深圳大铲岛、珠海东澳岛、中山横门水道等地,也都留有海关设关遗迹。”梁冬梅表示,粤海关深厚的历史底蕴,海丝文化遗产游径史迹点的串联使广东海丝故事更加完整。

海丝纽带揭秘湾区城镇兴家史

海丝将湾区城市的前世今生联系在一起。广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邓炳权告诉记者,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深海航线成为越来越多商船出海的选择。“江门广海贸易遗址游径”的开辟,让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再次走进公众视野。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澳门历史城区”,无疑是海上丝路最璀璨夺目的一颗明珠。在不到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最早的修道院、教堂遗址、西式剧院、现代化灯塔等20多处历史建筑汇聚于此。这些第一代“西风东渐”的遗存至今依然基本保持原貌。

“广州诸舶口,最是澳门雄。”澳门中转港的兴起,也促进了珠三角地区商品经济和桑蚕农业的发展。同为广州外港的佛山,成为海丝外销品的生产基地,在明中后期迅速成长为全国“四大镇”之一。

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风古灶,蕴藏着佛山明清陶瓷远销海外的玄机。它是国内现存为数不多沿用传统烧制工艺的柴烧龙窑,至今仍在使用。如今,游人漫步于“佛山南风古灶游径”上,可到林家厅及古民居群、高庙、简照南故居、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等文化资源点探古寻幽,感悟佛山制陶业500年薪火不熄的魅力。

“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湾区商业重镇不只有佛山,石龙、江门、新塘等城镇也因‘一口通商’而兴起。”曹劲期望,海丝文化遗产游径的不断延伸,进一步牵系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深层的历史纽带,为未来湾区发展规划提供借鉴。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实习生 万璇 通讯员 许文静 陆天舒

如果觉得《海上丝路游径串联大湾区文化历史肌理 古港名镇向海兴》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