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红楼梦里的三个孤女林黛玉 史湘云和妙玉 谁更可怜?

红楼梦里的三个孤女林黛玉 史湘云和妙玉 谁更可怜?

时间:2021-03-28 02:30:33

相关推荐

红楼梦里的三个孤女林黛玉 史湘云和妙玉 谁更可怜?

“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的时候,金陵十二钗的悲剧命运已经暗含在他所饮用的千红一窟之香茗,与万艳同杯之美酒中。因而黛玉、湘云与妙玉作为金陵十二钗的重要代表,都逃不过“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命运。尤其同为孤女,黛玉、湘云与妙玉都值得读者同情与怜悯。她们的存在,本是为了展现群芳散尽而生命悲凉的众生相,并非为了在命运的悲剧等级抑或可怜程度上判断高下。但是这些人物经过不同读者的品读思考,也就有了不同的批判标准。就孤女形象而言,要想分析黛玉、湘云与妙玉这三人谁更可怜,需要从孤女身份的情感体验、心理承受力以及带来的影响综合考虑。

私以为,黛玉更可怜。首先,作为丧失父母的孤女,黛玉感受到的骨肉分离之痛最为强烈,心理承受力也最低,试分析如下:黛玉:经历过父母宠爱,身世之悲的落差感更大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在五岁之前,曾拥有着很多人都无法企及的幸福生活。父亲林如海是列侯之后和前科探花,官至扬州巡盐御史,无愧于诗礼簪缨之族。母亲贾敏则来自钟鸣鼎食之家的贾府,是王夫人都羡慕的千金小姐,贾府无人能及。黛玉作为独女,自小备受宠爱,享受着父慈母爱的无忧生活。在父母“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影响下,她内心充满了幸福感与安全感。因而当母亲离世,她的心理防线崩溃了大半。

后来父亲撒手人寰,她再无家可言。五岁以后,黛玉对于生死已有了清醒的认知。这种骨肉分离之痛,是贾母与宝玉等人永远无法消解的生命不可承受之痛。在贾府,黛玉始终是作为外姓人而存在。这种寄人篱下的心理落差,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同身受。尤其黛玉情感敏感纤细,心理承受力之低,远在妙玉与湘云之下。湘云:襁褓之间父母违,对亲情缺乏真正的个人体悟不同于黛玉感受过父母亲情,湘云还在襁褓的时候,父母就早已离世。那个时候的湘云,对生死的概念相对模糊。加上叔叔婶婶的精心照料与贾母的时常照拂,“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的湘云,也很少去思量真正被父母疼爱是什么感觉。

正因为不曾拥有,湘云的对父母的思念,多为虚幻的对比与想象。她曾天真地以为,若有了宝姐姐这样的姊妹,没有了父母也是无碍的。这种从有到无的心理落差,她远没有黛玉体会得深刻。因而她才能在黛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候,能轻描淡写地说道,“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妙玉:自幼出家蟠香寺,对父母亲情的感知相对超脱妙玉的出身与黛玉最为相似,同样生于仕宦书香之家并经历了父母早亡,也都被劝遁入空门才能消灾祛病。但不同的是,妙玉最终屈从于命运的安排而入了空门,黛玉则一生活在体弱多病的病痛折磨之中。妙玉带发修行,以清净无为自守。

因而在对待尘世的孤女身份上,妙玉与湘云、黛玉相比,终究要多一份佛家的智慧与通透。妙玉跟着师父潜心修炼,即使有丧失双亲之痛,也在青灯古佛中慢慢消解与转化。倘若佛学修为不高,王夫人也不会屈尊下帖将其请到栊翠庵修行。其次,从孤女身份来看,黛玉受到的影响远比湘云与妙玉要长久与深远:身体素质最差:因思家而流泪加快了生命的逝去父母双亡,对于黛玉最为直接的外在影响,即因过度思念而身体每况愈下。尤其眼泪作为黛玉生命的象征,流得越多,生命衰亡得也就越快。黛玉此生还泪,并非全为宝玉而流,很多次也是为思亲而流。黛玉因此日益消瘦,生命逝去的速度远快于湘云与妙玉。

黛玉伤心欲绝的泪水背后,隐藏着对父母的刻骨思念和对亲情的热切渴望。看到贾母与王夫人等人相拥而去的背影,黛玉想起父母,泪流满面;提及到宝琴,黛玉想起自己没有姊妹,痛哭流涕;想到中秋佳节宝钗与家人赏月,黛玉俯栏垂泪。黛玉每日以泪洗面,生命可不正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客居意识最强:吃穿用度皆和他们家姑娘一样对于黛玉来说,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亡家已亡。因而入住贾府以后,不管贾母多么宠爱,“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叫得多么亲昵,都无法改变黛玉心中客居的自我定位。从第一次进府开始,黛玉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全然没有当成自己家的自然与放松之感。

这种强烈的客居意识,从来没有改变。一方面在于黛玉对贾府没有归属感,清醒地知道自己“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木,皆是和他们家姑娘一样”;另一方面则在于总是被人提醒她外来者的身份,就连生日也要袭人提醒才会被记住,“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只不是咱们家的。”而湘云则不会有这样的客居意识,因为生长在史家,被叔叔婶婶养育,符合当时的宗法伦理。《尔雅·释亲》有云,“父之党为宗族”。因而在血缘和宗法上,黛玉生活在贾府自然体悟到的寄人篱下之悲苦,远比湘云沉重。至于空门里的妙玉,大可四海为家。命运走向最悲:父母早逝,婚姻大事无人主张与湘云最终云散高唐和妙玉终陷泥淖相比,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香消玉殒于潇湘馆,这样的悲剧色彩更为震撼。

越是柔美纯粹事物的消逝,越能产生丰富的美学价值与悲剧感染力。她在金玉良缘成真的那夜逝去,失去了爱情,也失去了仅有一次的生命。这种悲剧的造成,从现实角度解读,很大程度上在于“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正因为如此,黛玉才那么忌惮金玉之说,因为宝钗的金玉良缘有薛姨妈为此主张与谋划。在这一点上,即使无父无母的湘云,也早被疼爱她的叔婶定下了与卫若兰的好姻缘。黛玉的命运之悲,掺杂着还泪报恩的前缘设定和绛珠仙草的风露清愁,还有来自于封建礼教对自由婚恋的禁锢与阻挠。这样的命运走向,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同情与共鸣。

黛玉之死,是对当时女子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充满了悲悯情怀。总之,孤女形象作为曹雪芹书写红楼一梦的重要群体,唱响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时代挽歌。就黛玉、湘云与妙玉三者的可怜程度而言,黛玉命运之悲的展现上刻画得更为细腻与高超,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同情与悲悯。当然,这也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家之言。同是命苦之人,读者更希望有人能够阻止悲剧的发生。就像中秋夜联诗,妙玉突然出现,一心中止“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所传达出“过于颓败凄楚”的命运气数。倘若这样,你们余生都在场,那该有多好。

如果觉得《红楼梦里的三个孤女林黛玉 史湘云和妙玉 谁更可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