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青湖之净 是生物的家园栖息的天堂——走进青海湖系列报道之四

青湖之净 是生物的家园栖息的天堂——走进青海湖系列报道之四

时间:2023-04-10 02:53:01

相关推荐

青湖之净 是生物的家园栖息的天堂——走进青海湖系列报道之四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随着高原气温的逐渐回升,青海湖历时5个月的封冻期在4月中旬基本结束。沉寂了一个冬天的湖水重新“活泛”起来,在阳光的照射下蔚蓝灵动,湖面上,数百只棕头鸥在找寻着湟鱼的踪迹。

世界高原内陆湖泊湿地类型典型代表、水鸟重要繁殖地和迁徙通道主要节点、我国西北部“气候调节器”“空气加湿器”和青藏高原物种基因库——青海湖,作为青海生态形象的一张名片,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其生态保护,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实施生态保护与生态治理,实行严格管控,使青海湖生态系统的原真性、系统性、完整性得以完整存续。多年来,随着国家和我省生态项目的实施,流域降水偏多,蒸发量减小,青海湖面积一直呈增长趋势,间水位持续上升3.27米,目前已恢复到20世纪60年代初的水平。

从水—鱼—鸟共生的湿地生态系统,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共同体,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省逐步形成了具有青海湖特色的建设管理经验,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精准有效。

当你再次来到青海湖,看到头顶蔚蓝的天空澄净悠远,岸边清澈的湖水有湟鱼在游动,水面时不时飞过不同种类的水鸟,远处一小群普氏原羚“混”在羊群里悠闲地吃草……水里的游鱼,陆生的动物,空中的飞鸟,多年的保护和研究,这里的生物种群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

1992年,我国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拉姆萨尔公约),青海湖鸟岛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履行国际水禽资源栖息地和湿地保护的义务和责任。

,因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全面停止鸟岛、沙岛的一切旅游经营活动,拆除鸟岛和沙岛旅游经营设施。

从旅游景点变成核心保护区,如今的青海湖鸟岛变成了水鸟和动物的生存天堂。“自然资源监测是生态保护的基础,水鸟监测是每年3月到10月,每月一次,普氏原羚一年四次,还有8月份开始的植被监测和丰水期、枯水期各一次的水生物监测,基本涵盖了青海湖生态的方方面面。”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何玉邦向记者介绍道,无论是静态监测还是动态监测,必须要做到资源清、数据明。

近年来,我省深入开展资源调查监测,对鸟岛、海心山等24个主要鸟类栖息地和保护对象进行专项资源调查监测,对鸬鹚岛、海心山及普氏原羚栖息地等38个重点区域定期开展植被监测,全面掌握了鸟类、野生动物种群及植被的分布变化情况,为野生动物保护、植被修复及荒漠化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野外调查工作,完成了以繁殖后期水鸟监测、普氏原羚繁殖期监测等为主要内容的,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野外调查及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摸底调查工作,进一步加强了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繁殖期安全和专项执法检查。

据了解,去年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相关院所完成了生物多样性综合监测野外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共观测记录到水鸟42种3.8万余只,较相比水鸟的种群数量增加1.2万余只;在16个普氏原羚监测样区24条观测样线上共记录到普氏原羚2000余只。

此外,在逐步形成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的“青海湖经验”的同时,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防控工作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成为我国第一批确定的118个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实施单位之一。

除了生物物种的监测与保护,湿地的恢复、水质的保持、植被覆盖度的增加都是青海湖大生态链里缺一不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保持青海湖水质的“净”,我省加强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青海湖水深测量、水质调查和湖泊浅表层沉积物采集等方面的研究合作,设置观测样点26个。以来,投资4000万元,启动实施青海湖水生态系统健康现状评估及绿藻水华治理项目,按照标本兼治的原则,在初步分析发生绿藻水华原因的基础上,通过阻源控源、内源清理、绿藻水华打捞等手段对鸟岛等地区绿藻水华进行针对性治理,有效保障了青海湖的水生态安全。

4月,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的甘子河湿地内,虽还没有到草返青的时候,但黄色的高草丛里几只黑颈鹤正在觅食。甘子河湿地管护员尖木措告诉记者:“随着生态环境日益变好,湿地面积不断扩大,来这里的黑颈鹤数量每年都在增加。”

,我省启动实施为期的《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规划》,项目总投资15.67亿元,范围涉及青海湖流域天峻县、刚察县、海晏县、共和县和4个省、州属国有农牧场,总面积2.96万平方公里,主要实施人工增雨、湿地保护、退化草地治理、沙漠化土地治理、生态林建设、河道整治、陆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青海湖裸鲤保护与恢复、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等工程。

多的时间,始终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使青海湖湿地面积累计增加1.51万公顷,植被覆盖度提高13.5%,沙地、裸地、盐碱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从湖里湖外到岸上岸下,通过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栖息地生态环境改善、退化湿地综合整治、生态效益补偿、水体治理等一系列生态综合治理项目,青海湖湿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整体水环境重要指标多年来保持稳定。

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各单位执行工作的严谨与认真,一线人员的辛苦与努力,都是为了青海湖生态的恢复与保护。而能让它越来越美、越来越净、越来越大,最关键的是全民参与。

“科教宣传对于生态保护来说,是老百姓跟青海湖之间的桥梁。目前有关青海湖‘自然知识读本’已经发放了1万册,并且我们每年都会抽出120天走进学校、社区,让生态环保理念在群众中生根发芽。”何玉邦说。

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立足自然保护区地域、地源优势,主动承担科普教育社会责任,充分发挥科普教育社会功能,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和宣传活动,针对社区、社会公众、学校等受众,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生态科普宣传教育体系,结合生态研学和户外环境教育,利用青海湖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研学体验项目,开展走进青海湖自然课堂生态研学活动,近万名中小学生参与了生态研学实践活动。

此外,还通过社区共管的方式,引进外来技术和资金,寻求技术和保护项目的支持,组织人员深入到保护区、村社,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提升生态保护参与意识;组织牧民群众,发展社区协管员,引导群众参与到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和化解生态保护与牧民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

保护自然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义务和责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生存基础。青海湖作为青海的标志性湖泊,我们应该将保护青海湖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全面加强青海湖水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努力实现全民共享、世代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如果觉得《青湖之净 是生物的家园栖息的天堂——走进青海湖系列报道之四》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