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从落后小山沟到现代新车城 一家三代东风人见证十堰五十年变迁

从落后小山沟到现代新车城 一家三代东风人见证十堰五十年变迁

时间:2021-10-14 08:25:12

相关推荐

从落后小山沟到现代新车城 一家三代东风人见证十堰五十年变迁

楚天都市报记者关前裕 通讯员寇华鑫 邓城

五十年前,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在郧阳地区建设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大山深处拉开了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大幕。伴随二汽建设的启动,1969年12月1日,湖北省批准建立县级十堰市,后升格为省辖十堰市,从此,一个新兴汽车工业城市在鄂西北崇山峻岭中开始萌芽、发展、壮大。十堰从一个鄂西北边远的小山村成长为“中国卡车之都”,由贫穷走向繁荣,完成了农业社会向工业文明的跨越。

今年是十堰市建市五十周年,也是东风公司建设五十周年。十堰市因车而建,因车而兴。五十年风雨同舟,五十载和衷共济。可以说,没有东风,就没有十堰;没有东风的发展,就没有十堰的今天。值此十堰市建市五十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一家三代东风人,他们见证了十堰市不平凡的五十年发展历程。

第一代东风人黄宗汉:在艰苦的环境中播种希望

虽然已经83岁了,可黄宗汉老人却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思路清晰。

1969年,33岁的黄宗汉带着爱人贾淑琴和5岁的儿子黄安炯,从长春一汽支援二汽建设,来到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十堰,在当年的43厂从事描图和设计工作。

1969年的十堰,就是几条小山沟,没有公路,进出只有一条泥巴路。当时条件非常艰苦,连吃住都成问题,女家属多安置在襄阳,基本不安排进山。贾淑琴作为一名设计制图员,毅然决定跟随丈夫进山,参与总装厂的前期建设。

黄宗汉一家刚开始住在芦席棚里,风起的时候,房屋随之舞动,雨下的时候,雨滴飘洒在床头。后来,他们搬进老乡的磨房里,但也四面透风,冬寒夏热。

黄宗汉说,进山第一年主要是搞基建,由于机械少,开荒基本靠人力,种树、捣水泥、搬砖,起早贪黑,几乎什么都干。

“那时吃的都是陈米,米里有不少石子。油、肉、鸡蛋等都凭票购买,买半斤肉要翻一座山去现在的十堰老街,买鸡蛋则要翻两座山到五堰,还要排长队,经常空手而归。”贾淑琴回忆说,那时候的条件就是如此简陋,但是在一排排简易的芦席棚里,却蕴藏着巨大的希望。

当时办公条件差,他们几个搞设计的没有办公桌,就利用简易床铺办公。大家找来板子放到床铺上画图,因为画图工具不齐全,三角尺、丁字尺等都没有,所以大家就在床铺上画图纸。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大家热情高涨,没有一丝的怨言,当时厂里的悬挂输送机就是他设计的。

面对穷山恶水,唯有干字当头,作为第一代东风人拓荒者的黄宗汉始终坚信:在芦席棚驻扎的地方,未来必将林立起一幢幢现代高楼;在荆棘丛中,必将崛起一座现代化车城。

第二代东风人黄安炯:见证汽车城的快速崛起

黄宗汉的美好愿望,在儿子黄安炯这一代二汽人的工作生活中变成现实。

伴随着二汽建设的顺利推进,生活条件得到了逐步改善。

1975年,原总装厂建了两栋干打垒住房,黄宗汉一家首批入住。1980年后,红砖房开始建设,居住条件逐渐好转。

黄安炯5岁时随父母来到十堰,他的母亲贾淑琴说:“儿子跟着我们吃了不少苦,过来时连学都没得上,跟着我们一起住芦席棚、吃咸菜。”

今年55岁的黄安炯他回忆起童年的事仍印象深刻。“刚来时没有小学,在老乡家里读书。等上小学了,桌椅板凳都是黄泥做的,自己带马扎,一下雨就不能用,要用水泥袋子绑着腿上课,不然衣服就弄脏弄湿了。”

1980年,16岁的黄安炯进入二汽总装配厂工作,一干就是40年。他当了8年装配工,每天三班倒,干满班次装配任务才能下班,尽管辛苦,但他无怨无悔。如今的黄安炯已成长为总装配厂的厂长助理。

二汽的建设,奠定了十堰的发展根基和城市灵魂。作为第二代东风人,黄安炯以创业者的身份,见证了十堰市从荒僻的农村到城市再到现代化工业城市的转变。

1982年,政企分设,二汽、郧阳地区、十堰市一起在这片热土上共建共兴。面对拨乱反正后国家百废待兴的困难形势,二汽坚持“自筹资金、量入为出、分期续建”的方针,成功走出一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发展道路,创造了一个“辉煌十年”。

十堰市紧紧依托二汽、服务二汽,大力发展地方汽配工业和第三产业,形成相对完善的中等城市格局,一举跨入全国小康城市第六位,十堰汽车城的地位由此确立。

“那个时候,大家以能进二汽为荣。在外面,说起自己是二汽人,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黄安炯说,正是因为有了二汽,人们才知道了十堰这座新兴汽车城。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十堰市情发生深刻变化。二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名东风汽车公司,开始实施“三级跳”发展战略,走出大山,二次创业。郧阳、十堰地市合并,“大十堰”由此进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新纪元。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开头几年,实现战略重组的东风汽车公司总部从十堰迁往武汉,十堰经济遭遇寒冬,“废都论”甚嚣尘上。最终,十堰市和东风公司和舟共济,走出了一条双双跨越式发展之路。

在黄安炯眼里,十堰市与二汽一直都是这样相互依存,共兴共荣,一同成长、腾飞。

第三代东风人黄点:发力再造现代新车城

爷爷是拓荒者,父亲是创业人,作为第三代东风人,今年26岁的黄点则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一代。

“爷爷和父亲经常给我讲当年二汽建设的那些事儿,先辈艰苦创业的故事,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黄点说,受家庭影响,她自小喜欢车。大学毕业后,她毅然加入东风商用车公司。除了特有的东风情节,还有的就是对十堰这座城市发展前景的信心。

正式上岗前,她被下放到生产一线,和线上工人一起干活。黄点说,进厂工作后,她更能切身体会到先辈的工作不易。

如今,黄点已是车身厂团委书记,她十分庆幸生活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生活在这座宜居宜业的城市。

在她亲身体验中,十堰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出行更加方便快捷,这座城市正变得更加美好。

经过五十年发展,十堰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宜居城市、全国最佳生态保护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目前正在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作为工厂团委书记,黄点会经常与地方政府打交道,她知道十堰市近些年的发展战略——十堰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先后大力实施建设百万量级汽车城、打造国际商用车之都、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培育生态文化旅游第二大支柱千亿级产业等重大举措,合力构建“现代新车城、绿色生态市”。

如今,这些战略构想正一个个实现。

目前,十堰拥有汽车企业近千家,汽车产能达100万辆,商用车产量全国第一、世界前三,国际商用车之都呼之欲出。

11月中旬,十堰市被授予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被称为是生态宜居城市的典范。11月29日,万众期盼的汉十高铁开通,十堰正式步入高铁时代。十堰到武汉的距离,由动车时代的4小时缩短到高铁时代的2小时。曾经的山高水长,如今已变得近在咫尺。

对于一个人来讲,五十年正值盛年,年富力强;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五十年弹指一挥间。十堰市,这座年轻的现代城市,在加快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道路上,正迈开大步,阔步向前!

如果觉得《从落后小山沟到现代新车城 一家三代东风人见证十堰五十年变迁》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