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细说明清科举制度 是什么样的考试环境造就了历代妙笔好文章?

细说明清科举制度 是什么样的考试环境造就了历代妙笔好文章?

时间:2018-10-25 23:01:11

相关推荐

细说明清科举制度 是什么样的考试环境造就了历代妙笔好文章?

科举取士制度建立于隋朝,确定于唐代,历宋而至明清,各朝都有所沿革,而明朝科举制度最为完备,清朝基本上是沿袭明朝制度,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把明清两朝科举取士制度综述如下:明清的科举制度,可归纳为三级考试:第一级是院试,第二级是乡试,第三级包括三种考试,即会试、复试和殿试。此外,还有一次朝考。

第一级是院试,院试是正式科举考试最低级的一级,院试三年考两次,考期在二月进行。院试分两场进行,院试的主考官一般以监察御史、各部侍郎中来担任。第一场正试,两文一诗,第二场覆试,一文一诗。院试取中为秀才,正成为生员。录取者都送到府州县学习。秀才是求取功名的起点,中取秀才后就有资格参加下一级乡试了。

第二级是乡试:省级考试,三年一次,考期在秋季八月,各地考试地点都在省城的贡院,所有贡院都建在城东南边。考棚又叫“号房”是一间一间的,作为专供考生在贡院内,答卷和吃饭、住宿的“考场”兼“宿舍”。乡试正副主考官在协办大学士、尚书和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担任。乡试共考三场,每隔三天举行一场,每场考一天。第一场四书一文,一五言八韵诗;第二场五经文各一项;第三场考策问五道。乡试考中头名为解元。如唐伯虎考中乡试头名被称为唐解元,考中解元可以担任下级官吏了。

第三级是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现存的会试场所保存最完整的在南京夫子庙,每个人的考试场所十分小,叫单间。在古代这种单间叫号,长五尺,宽四尺,高八尺。会试共考三场,每场考三日,先一日领卷入场,后一日交卷出场。三场考试内容:明制第一场是四书义三道,经义四道;第二场是论一、制五、诏、诰、章、表内科各一;第三场是经、史、策五。清制三场所试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策略问,亦与乡试同。会试考中者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录取名额无定数,每科多或三、四百名,少也近百名。举人考中贡士的比率据文献记载粗略统计,每科录取名额一般占来京应试举人的二十分之一。

最后为殿试,由皇帝主考,在宫中殿廷亲发公问,故又叫廷试。会试录取的贡士参试,殿试考试时间在会试发榜后进行,以清朝来说,清初二月会试,三月发榜,四月初殿试,后又改为三月会试,四月发榜,五月初殿试。殿试地点,清安在天安门外,顺治十五年改在太和殿前考试,雍正元年恩科,十月廿七日殿试,因天气寒冷改在殿内考试,以后遂为沿例。

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

科举考试是考生每人一个单间。每次考试监考都很严,考生进入考场时,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夹带”。当考生进入考棚后,就要锁门。考生们参加考试期间,“吃喝拉撒睡”皆在“号房”内,不许出来,直到考试结束。

号房内十分狭窄,只有上下两块木板,上面的木板当作写答卷的桌子,下面的当椅子,晚上睡觉将两块板一拼当床。考棚里还为考生准备了一盆炭火、一枝蜡烛。炭火既可以用来取暖,也可以用来做饭。考生考试期间与外界隔绝,吃饭问题得自己解决。监考官,只管考试作弊,至于考生在号房里的其他动作,监考官一概不问。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考生才写出一篇篇妙笔生花的文章。

与古人相比,我们现在的高考简直就是舒服至极,然而还有好多人都喊累,和古人一比,我们简直什么都算不上!不过,科举虽然为国家选拔了人才,但是也限制了人的思维和发展,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弊端,因此也在辛亥革命之后废除了!同时也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这样和平富足的年代,也不用去经历科举考试那种竞争!庆幸我们祖国的强大吧!

如果觉得《细说明清科举制度 是什么样的考试环境造就了历代妙笔好文章?》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