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重温《步履不停》 悟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电影中的父子人生哲思

重温《步履不停》 悟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电影中的父子人生哲思

时间:2021-04-10 06:51:08

相关推荐

重温《步履不停》 悟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电影中的父子人生哲思

文|怡非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为何总是慢一拍”。

说起家庭,每一个男人都绕不开一个话题,那就是父子关系。在父子相处的一生中,或有作为儿子的叛逆,或有作为父亲的无奈,这都是所有男人终其一生都在探索的命题。

《步履不停》中对于父子相处生活的书写和细节刻画,温暖又不温情,平实中蕴含着矛盾和冲突的暗流,戳中了我内心的痛点,唤起了我对于家庭关系和生活的反思。

这部电影也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最满意的一部,可以说是他的巅峰佳作。影片获第3届亚洲电影大奖,是枝裕和也因此获得最佳导演,豆瓣评分8.8分。

这是被冠以“电影诗人”的是枝裕和导演第一次从内心的体验和感悟进行电影叙事的冒险,灵感来自母亲临终前的陪伴与回忆,讲述的是一个普通家庭长子忌日相聚的普通两天一夜。

《步履不停》大部分影评都从家庭与时间主题入手,解读其中的爱与隔阂。但是,最触动我的还是其中父与子的刻画,不仅是导演人生经历的反映,更是社会时代化的表现。

今天怡非就换个角度,从父子关系的叙事艺术、主题呈现、符号解读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导演是枝裕和电影风格谈谈此部电影带来的思考。

01、松散的叙事结构推动父子关系的演变

“电影如诗”的个人化表现方式是是枝裕和电影给我最触心弦的感受,很难在具体的情节中说出父子关系发生了什么大的变化,或者明显的冲突和突转,但却能清晰地感受到日常生活的“生活流”在推动父子关系的转变。

①淡化故事高潮,生活琐碎中显张力

“细枝末节累加起来即是生活。这正是戏剧性之所在——在于细节”——马克·席林《是枝裕和访谈》

《步履不停》中父亲和儿子关系的发展并没有激烈的或者戏剧化的事情推动,导演只是温柔细腻地展现生活中一个个细节的片段,在其中观众自能看到父子亲疏的转变。

影片的高潮也是一顿普通的晚饭,但良多母亲让她播放的《蓝色街灯下的横滨》引出父亲年轻时出轨的往事。镜头聚焦了父亲默默吃饭的尴尬,儿子悄悄看父亲反应的微妙。

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在父子彼此的沉默和母亲的含混其词中流淌,此高潮也是父权在家庭中失坠的时刻。

没有太多套路化的戏剧故事,没有太多煽情的片段,在“生活化”的时光琐碎中却充满父子感情的张力。

父子的关系在良多和妻儿商定下次回家的时间中看到了缓解,但最终“下一次”团圆在何时,答案交给了观众。

影片中如此平凡却真实的父子,让我似乎看到了自己,因为工作或学业的原因,每一次离开父母家,都不知道何时重聚。看似松散的生活叙事,却处处触动心弦,更让人陷入沉思。

②“栏杆式”构图、灰暗的色彩是父子共同心理空间的外化

影片中,父亲和良多俩人单独相处的重要片段有两处。这两处的构图大体一致:父子俩面对面坐在日式客厅的榻榻米上,导演利用日式房屋层层木质门框和窗框,将父子两人框在重重限制中。

栏杆不仅在画面上形成了有形的围墙,也标示着父子俩心理空间无形却又厚重的隔阂和缝隙。

客厅房门像是一扇窗户,隔开了房间内外的色彩。屋内灯光昏暗、父子严肃,屋外阳光明亮、孩童愉快嬉闹,明暗、动静的对比外化了父子被束缚、压抑的矛盾。

在我看来,导演在镜头画面中割裂和限制的栏杆,重在凸显父子共同的心理对白,揭示父子情感状态,也是这个家庭失子的悲伤氛围的写照。

③主观视点镜头,是视觉上的内心独白

“视点镜头”是表现主体的观看过程和观看到的景象的镜头,有明显视点出发者的是主观视点镜头。视点镜头的分配,在电影中代表社会话语权的分配。

影片中,主观视点镜头的数量虽不多,但意义重大,就在其中一个主观视点镜头,让我捕捉到了父子偏见消解的瞬间。

父亲接到邻居生病求助的电话,良多跟随父亲出门,父亲在救护车旁想询问病情,医生却嫌父亲碍事让他走开。这都没有逃过良多注视的眼神,随后镜头切换为父亲背影的中景。

就在这一瞬间良多理解了父亲日渐衰老、力不从心的无奈,对父亲的偏见和不满也开始化解。通过一方对另一方的注视,让我看到了一方内心的触动,从而完成了内心独白式的镜头表达。

02、从“弑父”到“立父”,在对父权的追求中获得自身成长

目前,导演是枝裕和已上映的电影中有12部内涵父子关系的刻画。导演在创作时,虽然会试图创造个人的特色和风格,但却注定会被“内置于”其所处在的时代,所呈现的作品也不可避免面地具有那个时代的特色和历史烙印。

是枝裕和个人经历了日本特定社会环境下父子关系的困境,这与当时日本社会和家庭中秩序瓦解和重建密不可分。

在日本传统家庭观念中,父亲具有绝对的权威。但随着日本在二战中投降,日本主宰社会的天皇权威瓦解,君臣秩序的动摇也撼动了平凡家庭中父子的秩序。此外,战后美国对日本的西方民主文化的输入和影响,也导致日本传统权威体系的崩塌。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传统父权的分离瓦解造成的“无父社会”带来系列严重问题,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呼唤传统人伦回归。

电影中以人物的视角,让我看到了父子在“弑父”和“立父”这两种互相关联又矛盾的社会心理倾向。

《步履不停》中虽然没有具体的“弑父”行动,但可以在深情和对话中捕捉到明显的“弑父”心理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经济能力的缺失导致父亲难担“家庭支柱”传统重任。失业的良多带着妻儿回父母家,不仅要哄妻子隐瞒没有经济来源的窘境,且受到父亲的嘲讽。

其二,对于孩子缺失情感投入,导致父亲形象模糊。良多的父亲忙于事业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陪伴,同时还有出轨的经历,对家庭和孩子都造成了情感上的亏欠。

工业化进程的浪潮日本男性普遍存在工作压力大,休息时间少的现状,导致父亲对孩子成长陪伴较少,父子情感薄弱。

父亲的形象在孩子心中难以明晰,更难以成为具有强大的精神象征的“父之名”。

电影中“弑父”主要通过对父亲的否定来实现,日本一直以来“无父社会”社会环境的映射。

父亲的权威体现在对于下一代职业的决定权,能够询唤下一代在社会上立足是父权所在,子辈是否认同父辈的价值体系并延续成自我价值是“父亲”之实。

在影片中父亲医生的职业是权威的外化,话语权的矛盾点也在与是否让子辈成为一名医生。良多小时候曾想像父亲一样成为受人尊敬的医生,因为父亲的否定,理想破灭。

子辈无法在父亲那里得到话语权的承认,也就失去了形成自我价值的引导和模板,因而在获得话语权的道路上,势必将父辈视为障碍。

"是否作一名医生"也是良多继子小墩的选择,爷爷横山想继续其话语权让孙子成为医生,但受到良多的的坚决反对。父子话语权的矛盾是“弑父”的又一表现。

如生活现实一样,“弑父”后是“立父”的成长。父子关系的微妙改变,总在不经意的一个镜头、一个瞬间。

影片中的镜头,聚焦了独处的良多,他在父母的老屋中细心地酝酿了很多的爱。细心地发现父母卫生间安装了防滑扶梯;独自粘好小时候想当医生的作文;与父亲散步时,假装不经意地停下等他……

良多的内心,依然渴望回归到传统家庭关系中,承认传统的父亲权威。这既是作为儿子的良多对父亲的理解和体谅,也是作为父亲的良多对自我尊严和权威的寻找。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家人炸天妇罗的片段,一片祥和的劳动场面,各司其职。良多母亲负责掌勺,妻子辅助,他教小墩剥玉米,并告诉继子这是自己一直负责的部分。

通过劳动分工,良多告诉了小墩自己在这个家庭中有位置,在继子面前树立起了自己的尊严,同时也引导继子融入大家庭的生活,认同这个家庭关系,填补继子心理上父亲位置的缺失,给予回归家庭的幸福感。

在我看来,“立父”的完成最终是以男性人物的自我成长做结,也就是说,影片中男性的成长以人物完成精神“立父”为前提。

影片中蕴含着导演那个时代日本社会的真实心理,从20世纪60年代“无父社会”成长起来的男孩,在90年代真正到了为人父的时候,社会身份的转变让他们产生了“立父”的焦虑,重新审视父子关系,也在和解和包容中从心理维度获得了父亲之名。

03、父子关系中的符号化修辞,蝴蝶寄托哀思,列车奔向未来,以戏剧化的张力,拓宽父子关系的符号叙事

黄色蝴蝶:寄托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一只黄色蝴蝶在晚上飞进了客厅,母亲认为是死去长子纯平的化身,父亲和良多本来不信,但当蝴蝶落到纯平遗像上时,画面似乎静止在这一刻,一家人静默地盯着遗像上的蝴蝶,仿佛看到了纯平。

把蝴蝶和亡者之间在蝴蝶落在遗像的这一刻建立了联系。飞舞的蝴蝶和飘逝的生命形成鲜明的类比,鲜活的生命和陈旧的回忆涌在心头,寄托着亲人深深地哀思。

蝴蝶与生命的关系并非导演随意为之,从文化寓意看,蝴蝶蜕变的过程被赋予重生、死而复生的寓意。

中国传统故事“梁祝”中,蝴蝶被视为“新的生命形象”,同样,日本文化中蝴蝶象征死亡。是枝裕和以蝴蝶承载对逝去亲人的哀思,也是民族文化的自然沉淀。

飞驰的列车:超越过往 走向未来“这种交通工具生来就背负着要与他人一同搭乘的宿命”——是枝裕和《有如走路的速度》

影片开头,在行驶的列车上,良多与妻儿一起前往横山父母家。这是良多第一次说到父亲,“说到父亲这个词,至今为止我觉得我是一名棒球迷”,此时良多的儿子直呼他为“良多”。

飞驰的列车似乎有着某种情绪的张力,成为父子关系的粘合剂,承载着父子情感的沟通和碰撞。

列车向前行驶,有着明确的目的地,本身就是一种对未来的探寻。对于良多来说,探寻的过程中伴随着对于父亲的情感关系的探寻,以及和儿子父子关系的建立。

父子间的隔阂和矛盾停留在身后,摒弃过往的不愉快,下一站是生活上默契的交流和心理上的认同。父与子摒弃过往的不愉快,飞驰向美好的未来。

04、是枝裕和影片中父子关系的书写带给我们的启示

"电影诗人"是枝裕和的电影汇集了几种力量,既有山田洋次所代表的日本主流叙事,也有小津安二郎的韵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诗意化风格,慢而不闷,充满对平凡琐碎的体悟。

相比国内导演的父子关系的叙述,大多沉迷于父与子的宏大制作,重隐喻和暗示,具有明显的西方艺术倾向,对于我国的时代性和文化性的表现上有待加强。

下面,基于我的观影心得,结合是枝裕和系列电影作品,谈谈其中父子关系叙述对我们的启示:

①挖掘生活化叙述,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

是枝裕和电影中对于父子关系的叙述主要依靠生活琐碎细节的刻画、勾勒形成,着力挖掘蕴藏于平凡生活背后的丰富细腻的情感转变。

观看中不仅不枯燥,反而更能感受到影片的真实,平平淡淡中不需直言的深沉又丰富的情感极富戏剧张力。生活化的纪实,具有明显的是枝裕和风格。

视线回到国内,比如最近大热的《囧妈》,母子和解是在狗熊袭击时母亲的舍身救子,影片情感关系的变化主要依靠跌宕起伏的剧情、悬念的营造。

对比而言,在“舍身成仁”的轰轰烈烈的宏大叙述中,我们是否也可以关注平凡的生活和家庭,如导演所说“但我就是想拍一个什么事都没发生,但却很有趣的故事。”形成特色的个人风格,在琐碎细节中描绘出父子关系的社会图景。

②突出个体的价值,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

在是枝裕和影片中的父子书写,家庭只是依托,个人的成长和变化才是影片的焦点。如《步履不停》的良多、《无人知晓》的阿明、《花之武者》的宗左等,“人”的价值被突出和关注。

这个倾向不仅存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中,甚至在日本文学中,强调“人的文学”,一直延续的“私小说”就是典型例证。

生活范围的问题在任何民族作家中都存在,但私小说却是日本民族性文学,归根结底是日本某种民族心理产生的影响。

我们是否应该思考,抛开对西方主流叙事的迎合,作为中华民族的影片,如何体现个体的价值,传播和弘扬怎样的民族文化,有哪些独有的民族气质和传统美学追求。

③以小见大,融入时代性和民族性

影片中,看似平淡和平凡生活的背后是日本社会的变迁,以导演观察社会的角度呈现给观众。

同样是家庭与社会中的叙述,影片惯常宏大叙事的“家国同构”,而是内置于社会中,以小的细节变化和复刻,反映了日本“无父社会”的困境,并对传统父子秩序回归给予呼唤。

国内“第六代”导演的父子关系的家国叙述,也蕴藏着社会的情绪,但却没有描绘出时代主流,更多的是关注城市边缘群体。

因此,国内导演要想更好地完成父子关系的创作,那么更要在平凡的视角中,演绎出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某些时代症候。

总结一下:

看完《步履不停》,不仅对影片的主题呈现和讲述艺术叹为观止,更想要深入地了解电影背后的导演和故事。通过对是枝裕和诗意的风格深入了解,引发观众对于“父子关系社会思考和领悟。

因此,今天这篇文章就介绍了《步履不停》中是枝裕和对父子的主题呈现和艺术化叙述,结合导演系列作品谈了对我们的启示。

如果觉得《重温《步履不停》 悟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电影中的父子人生哲思》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