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贵州毕节老兵李明齐 用退役不褪色的行动书写传奇人生

贵州毕节老兵李明齐 用退役不褪色的行动书写传奇人生

时间:2024-07-11 18:09:57

相关推荐

贵州毕节老兵李明齐 用退役不褪色的行动书写传奇人生

(一)

老兵李明齐是贵州金沙人,当地熟悉他的人和他打招呼的时候,都喜欢喊他“名记”,这样的称呼,倒并不是因为与他的大名谐音,而是他们都觉得,他够这个“格”。

“名记”李明齐工作的单位是金沙电视台。

金沙电视台有个栏目叫《金视聚焦》,很多人会把这个栏目与李明齐相提并论,可以这样说,是李明齐铸造了《金视聚焦》这个品牌栏目,而同时又是这个品牌栏目成就了李明齐的“名记”。

这个在金沙颇有传播影响力的栏目,到的时候,已经步入第16个年头,在基层电视台,一个专题栏目能够生存这么长时间,本来就已经很凤毛麟角的了,而至少在此以前,这个栏目几乎只有李明齐一个记者在一线跑新闻,更像一个传奇。

,央视《中国影像方志》来金沙拍摄节目,编导张超对这个小地方的“老栏目”也敬仰三分,这是他的原话:“我们在拍摄‘贵州卷·金沙篇’过程中,接触了金沙本地的一档栏目,叫做《金视聚焦》,也恰逢金视聚焦开播15周年,每周一期,走过800期,一期都没有断过,而且这档栏目因为县电视台嘛,人手配置上不算足,基本上是由李记者一个人跑完的,我觉得真的很不容易,非常感动,他的这种精神也是感染着我们这些年轻的后辈,我们也会像李老师多多学习,李老师开玩笑给我们说,做这些节目是粗制滥造,勉为其难,我觉得应该送李老师8个字,叫初心不改、方得始终。”

800期节目是个什么概念呢?

按国产剧每集45分钟的标准计量,相当于拍摄了300多集电视剧,如果每天播出一集,可以连续播出一年,而将近30万字的解说词,亦相当于创作了3部长篇小说。

因为《金视聚焦》,李明齐成了“名记”!

与文字记者一支笔一个采访本不同,电视记者的装备就要有份量得多,特别是像他这样一个“单枪匹马”的记者,摄像机、三脚架、采访话筒,几十斤重的“标配”是一样都不能少。

这都不算,与其他同行们不同,李明齐的新闻是靠他高低不一的双腿给跑出来的。

以“记”成“名”,不过李明齐的“名记”之路走得颇为悲壮。

也算“公众人物”的李明齐很注重个人形象,行为举止间都很刻意掩饰自己的“不足”,不过这瞒不过与他相濡以沫几十年的爱人——只要听到门外轻重不一的脚步声就知道他回来了;倘若雨天,裹满泥巴的裤腿上有只裤腿上的泥点子总要多些;同样一双鞋,左右鞋底的磨损程度也总厚薄不均;过于劳累的时候,别人腰酸背疼,他喊的是“脚杆痛”。

那是,当年在老山前线血与火交织生与死考验的疆场上留在老兵李明齐身上的“战争印痕”所致。

(二)

1983年仲秋时节,乌江河畔一个名叫马胡鹏的地方,李明齐收到应征入伍通知书,服役的地方是千里之外的云南中越边境,那个地方叫马关,服役的部队是原昆明军区边防十二团。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S 团的报告——云南35547部队守卫边关十年纪实》一书中,如实记录了这个在南部前线十年戍边征战的边防团所走过的艰苦战斗历程。

这是一支在战火中诞生、在战火中成长的英雄团队,1978年成立,1988年撤建。

边防十二团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十年间,先后经历了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收复失地打击越寇拔点作战、配合收复“两山”炮击反炮击作战以及长期的御敌作战等,大大小小的战斗共经历二百三十三次。

马关边陲一百多公里的边防线上,有座罗家坪大山,1980年10月被我军收复后不久即交由十二团接防。

新兵训练结束后,李明齐下到罗家坪大山右翼的金厂连队,随即上了还是一片废墟和焦土的1680阵地,带领他们驻守边关的是“当兵十年蹲守八年猫耳洞”尔后获得“一等战功”、“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的“猫耳洞大王”尹国亮。

当了一阵子的“山头兵”后,李明齐被推荐参加卫生员学习,外出培训。

那年的卫生员集训级别有点高,彼时,“老山者阴山”作战打响在即,边防一线所有作战部队选送的卫生员都被统一在文山军分区集中培训,实习的医院级别也不低——文山州人民医院,8个月的集训结束后,李明齐分回边防边防十二团,留在团卫生队,不久升任为卫生班长。

尽管还是卫生兵一个,但李明齐的医术还是公认的,卫生队都把他当成军医用,时任十二团团团长后任云南省军区副参谋长的何德文大校,几十年见面后,还说他打吊针的技术“一针见血”;时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的马秉臣将军到前线视察,眼睛患了疾病,也是李明齐给处理好的;李明齐的家中还珍藏着一张中国歌剧舞剧院万山红寄来的明信片,这位艺术家当年来老山前线慰问演出负伤,送往十二团卫生队抢救,她特别对李明齐有印象,明信片上写下的全是感激的字眼。

对这样的“人才”,部队也有意栽培留用,先是安排他到马关县人民医院进修提升业务水平,尔后又推荐他参加军校考试,预考过关,正在向统考冲刺的时候,前线吹响冲锋集结号,李明齐作为“前指”救护所抗休克组的成员之一,去到硝烟弥漫的一线,在枪林弹雨中抢救流血负伤的战友的同时,自己也光荣“挂彩”,在文山陆军67医院救治的那段日子,他遭遇了人生中的三个“梦魇般”的经历——军校统考结束了,他的军校梦从此戛然而止;在老家,他那48岁的“老”父亲,得知儿子前线负伤生死未仆的讯息,猝然离世;而从死神手中逃过一劫的李明齐,性命保住了,却再也无缘康健之躯。

那年的他,方二十出头。

(三)

在老山前线浴血奋战五个春秋后,李明齐告别军旅,回到故乡,成为金沙县粮食局沙土粮管所的一名职员。

1988年到1998年,这是李明齐在基层粮食系统的工作经历,彼时,计划经济的色彩还很浓郁,在这样一个吃“皇粮”的好单位,好日子也算过的舒服安逸,但李明齐却很不安分守己,那么十年时间,他都干了些什么呢?

两年半时间,他获得贵州大学颁发的毕业证书,圆满了当年因战争而耽误了的“大学梦”,为获这一纸文凭,他选择的是最难不过的“自考”,把“八小时之外”的时光用来攻读《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学》、《写作》等课程,待到10多门课程全部修完,原本5发子弹能打出49环好成绩的他,视力下降到要佩戴眼镜的程度,而当学成毕业可以享受“知补”待遇需要单位审批盖章的时候,从所长到主办会计,都流露出一脸的不相信。

学习工作两不误,甚至不比常人差!

最可以佐证的,1998年4月,毕节地区粮食系统举行首届“十佳粮食职工”表彰活动,李明齐就荣登榜首,表彰活动当天出版的《毕节报》整版刊发“毕节地区十佳粮食职工”事迹。

在粮食单位的“引人注目”之处还不仅限于此,在大学梦圆之后,李明齐要圆他一直未圆的“文人梦”了。(尽管,以成为作家为代表的“文人梦”终究未能梦圆,但后来成为“无冕之王”的记者,也算修成正果。)

并非中文科班出身的李明齐,依旧还记得,儿时,有一位“文革”时期受迫害的名叫李梦龙的老学究逃难到他家,被父辈收留,临走的时候,留下《鲁迅全集》、《毛泽东选集》以及四大名著等一大堆书籍,在那个穷乡僻壤的地方,少年时代的李明齐在连蒙带猜中“啃”读完这些名著后,就有当“文人”的冲动了,只是在那个一日三餐都难以为继、读书都交不起学费的年代,像他这种“倒文不武”的人是不受待见的,哪点小梦想,不得以被“暂停”,后来选择当兵,无非就是想逃离大山出去淘点“见识”,并无高大上的理由,不期在部队,又遇打仗,以致最后负伤致残。

回到地方,也算安居乐业,李明齐摁下“启动键”,开始重拾旧梦了。

只是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个梦“一发便不可收拾”。

1990年,毕节报开展“读好书树理想”征文活动,征文一等奖的获奖作品《逆境中走出这样一个家庭》,就出自他手;紧随其后,他的《难“缠”的司机》不但上了《法制日报》头版,还获得“法在我身边”征文一等奖;《成功的奠基石》不但荣膺《贵州日报》社与贵州图书馆联袂举办的征文活动一等奖,还获得一套精装的《资治通鉴》和《辞源》、《辞海》;《是谁让我旧貌换了新颜》获得《演讲与口才》征文一等奖,而《读你,在血与火交织的疆场》则将《东西南北》杂志举办的征文活动特等奖给收归囊中……因为常写爱写,同时也写出点名堂来,有点“小荷才露尖尖角”了,原来的金沙油化厂升格为贵州康星油脂集团,到处招贤纳士,康星老总母天国是从报刊上“认”得李明齐的,求贤若渴的他将李明齐请来企业发展,这年,30出头的李明齐,正好迎来而立之年。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在沙土十年,李明齐留给“第三故乡”的杰作就是把这个“当年撒下土一把,今朝成为一座城”的地方变成电波上了贵州人民广播电台的“贵州城镇漫步”节目,尔后,还被收录在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贵州城镇漫步》一书中,而“漫步”到这档节目这本书的,是以全省80多个县市为单位,并没有延伸至乡镇一级,或许,就因为李明齐把沙土这地方写的生动无比,方得纳入“漫步”之列。

(四)

虽然仅仅是从乡镇前进了一步去到县城,但在李明齐看来,却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康星集团这家国家级龙头企业里,李明齐被委任为总经理助理,还独自主办《康星集团报》,一个人从策划组稿到编辑划版,同样搞的像模像样。“码文字”的干活更是如鱼得水海阔天空,在康星的数年时间,因为写作,李明齐获得三次进京的机会,而三次进京,也都风光无限。第一次进京,是受新华社及《参考消息》之邀,参加主办方举办的新华社成立7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他是以《参考消息》征文一等奖获得者的身份被邀进京的;第二次进京,是因为参加由《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华夏时报》等单位举办的《Hailo, 青春》“华星杯”青春颂征文大赛中获奖,并获得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的接见;第三次进京,是一篇《英雄不问出处》作品,在参加由《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作家》杂志举办的第四届“新世纪之声·共和国赞歌”征文大赛中获得二等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有幸与关牧村、潘长江等艺术家同台领奖。

“一写出名”的他,五年之后,人生又迎来转机。

这期间,李明齐不但才华显现,还很“横溢”,获奖面不但报刊杂志,电视上也风光无限,拿下的奖项就有中央电视台国际部的“我与综艺大观”征文三等奖、河南电视台科教频道的“金点子”征集特等奖、广东电视台的建台50周年征文三等奖等。

元月,浙江电视台举行“上星十周年”纪念活动,李明齐作为唯一的一名观众嘉宾受邀参与,当他来到西子湖畔,身影出现在浙江电视台演播大厅,并就在电视荧屏上亮相的那瞬间,他人生中的又一转机出现了。

正当李明齐在千里之遥的杭州无限风光的时候,在他的老家,金沙电视台专题部冷和明主任正在为即将开播的《金视聚焦》栏目缺少精兵强将而犯愁之际,正好从浙江卫视上看到李明齐,也仿佛看到了“救星”,还没待他凯旋归来,家乡电视台就已经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就这样,从以前的业余爱好者摇身一变成为专业人士,这一次的转机,对李明齐来说,同样颇富戏剧色彩。

(五)

如果对金沙有所了解,此前的金沙,并没有名字这么动听。

至少在10多年前,金沙县城所在的鼓场街道,还像一堆搓乱了的麻将,乱七八糟,最糟糕的时候,这个跻身“贵州经济20强县”的地方在贵州省开展的“整脏治乱”专项活动中,排名到70多位,还因此获得过“黄牌”警告。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金沙电视台一档新闻访谈性栏目《金视聚焦》横空出世了,那年,是。

“反映社会热点,关注经济民生”,是《金视聚焦》栏目一直沿用到今天的“呼号”,而节目刚一开播,就以这个话题为切入点,推出金沙县城市“脏”、“乱”、“差”系列报道,《你看你看金沙县城的这张“脸”》、《怎一个“乱”字了得》、《 城市建设中的“近视眼”和“发育不良”》等,就是各个篇章的标题。

尽管《金视聚焦》才“初出茅庐”,但这组系列报道不仅在民间反响强烈,特别在政界也引发强劲“震动”,县人大常委会迅即介入,专门召开专题督办会,将那些“诸侯部门”召集而来,集中观看《金视聚焦》制作播出的这几期专题节目,在大量的“镜头展示证据”面前,肩负“执政为民”之重任的单位(部门)的领导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督办”之后,效果显现。

最有说服力度的是,曾经,这座饱受诟病的城市,如今,跻身全国“卫生县城”之列。

所以后来,人民网、中国新闻人网、亿拚网等知名网站上都刊发过李明齐撰写的那篇《一组系列报道与一座城市的变迁》的文稿,那座变迁的城市,就是金沙。

可以这样说,《金视聚焦》推出的这组专题报道,能够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收到如此明显的成效,这在金沙县新闻史上尚属首次,就是在毕节乃至贵州新闻界恐怕亦不多见,就是这组系列报道,后来获得贵州省广播电视“好新闻”奖,《金视聚焦》也因此被誉为金沙的“焦点访谈”。

《金视聚焦》热点报道做的不少,民生新闻同样也风生水起。

至今,还有很多观众对《金视聚焦》栏目报道过的人和物都很有印象——

白泥卧大山脚下的姚家奇夫妇非常感念《金视聚焦》,俩老口一个行走不便一个眼神不好,居住在摇摇欲坠的茅草房下,最忧心忡忡的假如某天天下暴雨,房屋垮塌,一个不知道该往何处跑,一个担心跑不出去,求助《金视聚焦》后,一期《我想有个家》让他们这个家庭从此有了新的改观;

《金视聚焦》曾经报道过的《请帮帮这个可怜的孩子》专题,为一位年仅18岁罹患脑瘤又无钱医治的学子向露萍短短几天时间筹得爱心捐款7万多,让她的生命得以延续时间;

罹患心脏病,急需救命钱作手术的黄道军,求助《金视聚焦》后,栏目记者紧急呼吁,医疗机构施以援手,重获新生,患者无以回报,将一对双胞胎儿女过继给记者李明齐。

《金视聚焦》乃一金沙的本土栏目,但聚焦的范围却很宽广。

曾经令无数观众记忆犹新的《找寻战友》节目,报道的就是《金视聚焦》栏目李明齐远赴中越边境为80多岁的杜绍发老人寻找其牺牲20多年的儿子杜云峰烈士的下落的过程;在儿子总算在马关仁和烈士陵园“入土为安”后,的“清明节”,李明齐又陪伴烈士家属前往云南祭祀扫墓,那期《亲人们,我等了你们28年》的专题节目,同样令很多观众为之动容。

“战斗英雄”张大权,那是金沙人的骄傲,但是此前对于这位英雄的事迹介绍,都以文字报道居多,“5·28”,老山作战35周年之际,李明齐专程去到云南麻栗坡,在英雄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老山主峰上,通过现场采访亲眼目睹张大权壮烈牺牲的“老山主攻连”的幸存老兵,获得最为珍贵的影像资料。

有多大付出,就有多大收获!

至今不知道,《金视聚焦》栏目播出的时候,还有多少观众守坐在电视机前收看,这是一个无法评估的数据,但是,在金沙县人民政府的“贡茶之乡”网站上,每期都有数百上千的观众点击收看,“八一”播出的《国旗下的老山,主峰下的英雄》和《35年的思念未曾减》特别节目,点击量超8千,而发布在金沙融媒上的“老山祭英烈”抖音短视频,更是反响强烈,70多万的阅读量,4万多的点赞,300多条的评论,创下是前所未有的收视纪录。

(六)

曾经有过“获奖专业户”赞誉的李明齐,在他的书房里,有很多奖证奖杯可以佐证,其中一大摞荣誉证书是自《金视聚焦》开播以来在市级层面的获奖,因为全市每年都要举办“广播电视好新闻”评选,而每次的参评,《金视聚焦》都不会缺席,而每次的评选,《金视聚焦》都会有不同的奖项进账,除了市级的,国家级的省级的获奖也偶有所得,如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和中国国际影视文化协会联合举办的《展现辉煌——全国电视纪实类栏目评析暨“最佳编导”等“十佳”评析表彰》活动中,《金视聚焦》栏目就在全国300多个电视台选送的参评栏目中获得栏目类银奖,李明齐亦被作为获奖嘉宾受邀到珠海参加颁奖活动。

还未结束,不过李明齐选送的《我们一起战“疫”》和《待到硝烟散尽 你平安归来》的两期《金视聚焦》文稿,就已经把毕节市记协举办的“两场战‘疫’优秀报道稿件的一、二等奖收归囊中。

栏目屡屡得奖,李明齐也有所斩获,曾经获得毕节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在“中国新闻人”举办的“我的新闻情结”征文活动中获得二等奖;第七个记者节期间,中国记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南方周末等开展《因为,我是记者》征文活动,亦成为获奖者之一。

5月,李明齐即将年满40岁的时候,毕节市举办的“青春献给试验区”十佳青年评选活动也评选揭晓,李明齐成为“十佳”并获“毕节市五四青年奖章”,那无疑是对他青年时代的那段青春岁月划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首届“感动金沙十大人物”启动,李明齐因为“敬业奉献”方面表现突出,事迹感人,而成为“十佳”,网络投票数超过10万;也在,为了留住他这个人才,在“凡进必考”前提下,为解决他的编制,金沙县专门把他作为“特殊人才”,将报考条件放宽到适合他报考的年龄。

从业十多个春秋,李明齐也有许多感悟,将这些感悟写下的文章,也常见诸报端,比如《从“金视聚焦”现象看县级电视台的生存发展空间》被《新闻窗》刊发后,还被推荐到《西部电视》上的“西部频道最有竞争力品牌评选”栏目上刊发;《贵州电视》杂志讲述了他《用心用情做新闻》的心路历程;《城市建设,金沙欲寻“涅磐重生”》上了搜狐网的“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网络作品大赛;《毕节广播电视》刊发了他写的《县级电视台专题节目的生存发展空间——《金视聚焦》现象浅析》……

一生转战多个地方,在金沙的十多年,也算他的又一故乡了,家乡待他不薄,李明齐对家乡也是一往情深,他对“第四故乡”最大的回报就是作为编导之一,将历史上久负盛名的“黔北四大名镇”搬上了荧屏,而拍摄而成的17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李明齐连拍带写独揽了11集,把“黔北首镇”的打鼓新场(金沙)全方位展示给了这个世界。

让李明齐聊以自慰的是,,当倾注心血十多年的《金视聚焦》成长到第16个年头的时候,既改版又扩编了,改版后的《金视聚焦》,栏目呼号没变,报道风格没变,但赋予了全新的思路、形式和内容,通过新媒体,愈发办的让观众喜闻乐见,而扩编了的节目组,进来的一帮充满朝气的年轻后生,亦让《金视聚焦》栏目更添生机和虎气,只是,初来乍到,为了不让“每周一期”的节目不断档,这些九零后零零后差不多每天都忙的“脚不离地”,他们实在无法想象,改版扩编前的这800多期《金视聚焦》,李老师是怎么应对过来,又是怎样把她做成品牌栏目呢?!

细数流年,60后的李明齐也是五十开外的人了。

但老兵不老,残兵不残。

现在的他,依旧还是……观众朋友看到他的时候,他在电视荧屏上,没有看到他的时候,他在跑新闻的路上,一如既往迈着那他不太标准的步伐继续书写他那有点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

7月29日

如果觉得《贵州毕节老兵李明齐 用退役不褪色的行动书写传奇人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