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如何应对问题学生?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做起

如何应对问题学生?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做起

时间:2024-03-28 02:06:10

相关推荐

如何应对问题学生?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做起

频繁迟到、听讲不专心、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没有动力、经常和同学发生争执甚至大打出手......相信很多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学生。面对问题学生,有的老师会采用劝导、说教或惩罚性措施,短期效果可能还不错,但很快就又回到了老样子。下面,我们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下,如何应对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的根源在哪里?

想要从根源上帮助问题学生,就需要先搞清楚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家庭因素。当孩子在家庭中感受不到爱,因此缺失了安全感、归属感,便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比如不爱回家、不爱学习、叛逆等等。

第二,学校和老师因素。我们常听到一个词——“习得性无助”,即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在日常的教育中,学校和老师过于激进的态度或引导,也会引发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问题。

第三,社会因素。社会上存在众多对学生成长不利的负面或干扰信息,对于分辨能力并不高的学生们,负面信息有可能带来错误的引导。

其实,很多表面的问题或者行为都源于某种心理因素。而且不管是哪一种因素带来的影响,作为老师,都需要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在探讨具体的应对方法之前,我们先来谈一谈教育的本质。随着教育行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老师的责任已经不仅仅是提高学生成绩,而是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去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个人优势的发挥和人格的完善。

教育的目标从来都不是发现“学生的问题”、更不是发现“有问题的学生”,而是发掘学生的优势与潜能。老师不仅需要了解学生心理可能存在的问题,还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发现学生自身正向的力量,把每个学生都看作是健康发展的个体,通过美德的发掘、积极品质的培养等途径帮助他们获得或激发积极的力量,从而克服现实中的诱惑和困难。

学生们旺盛的生命力蕴涵着巨大的潜能和快速愈合的能力,通过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学生能够逐步改善各种因素带来的问题,甚至能够改变整个人生。

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说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就不得不谈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以往的心理学把研究重心放在“诊断和消解精神疾患”问题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加强人类心理资本的开发,从积极的发展性角度对人的心理现象、心理问题进行解读,即用积极的内容和方式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品质,让个体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使自身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大幅度提升。

显然,每个孩子都希望老师或者同伴多肯定自己的优点,并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老师在平时的教育中,需要给予学生多元化的评价,多赞赏、少批评,也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表现的机会和舞台。

国内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极具影响力的《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可操作指南》一书中,从以下六方面讲解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优势:发现及利用学生的个人特长;积极情绪:打开学生的快乐之门;积极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应对:帮助学生从灾难、挫折中重生;积极成长:帮助学生激发内在动机、实现目标;积极组织:学校应利用积极心理学技术,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师幸福感以及学校效率。学习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不断学习实践的过程。《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可操作指南》的作者之一、有超过 20 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彭华军老师,在 UMU 创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圈,旨在帮助学校和老师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掘学生的优势与潜能。

彭华军老师现主管教育干部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已经超过 20 年,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非常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及管理体系。近年来,彭老师为国内多地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科研、教师专业发展等专题培训高达数百场次,主编、编著教师培训教材 8 部,发表教育科研和心理教育相关论文 20 余篇。

应对问题学生,从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做起。只要将目光锁定在学生的积极面,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个体。以赞美的方式告诉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带着美德和优势去生活、学习,这可能会成为每一位学生一生享用的财富。更多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欢迎大家加入彭华军老师的学习圈深入学习、积极实践,用积极心理学发现更美好的人生。

如果觉得《如何应对问题学生?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做起》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