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浅谈:鲁迅 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浅谈:鲁迅 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时间:2020-05-05 15:16:23

相关推荐

浅谈:鲁迅 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浅谈:鲁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02-14 17:02

谈及鲁迅,读者们都不陌生。他是我国近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著作非常广泛,有杂文、小说、散文等文学创作,还有很多文学评论、文史研究、思想研究等理论。

鲁迅的作品,尤其是文学创作,很多文章曾入选中小学课本。如《三味书屋》、《孔乙己》、《祥林嫂》等。鲁迅对文学成就的贡献,可以说在近百年来,绝对是“泰山北斗”的存在。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鲁迅的专业根本不是文学,而是医学。鲁迅从小成绩斐然,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攻读医学。这在他的《藤野先生》一文,可见一斑。

鲁迅学医归来,为何要放弃本专业,而选择走上文学这条路呢?

在读书的时候,老师曾经讲过:鲁迅也是一位胸怀大志,爱国爱民的大学者。当他学医归来之后,本想做一名医生悬壶济世,救民水火;但是他看到清末民国时期,大多国民的麻木不仁,他非常失望。他认为,只有改变国民的劣根性,才能救中国。于是“弃医从文”。

鲁迅先生不负初心,从文之后写出了很多批判性文章,令人深思、发人深省,在当时社会影响很广,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至于百年后,他的不朽之作,还在熠熠生辉。

由此可知,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完全是为了思想上救中国,为了剔除长久以来潜藏在国民心中的“劣根性”。那么,清末时期,国民的麻木不仁到底有多厉害呢?

这里有几个小故事,可见一斑:

一、鸦片战争中的“国民”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被英军击败。当英军登陆中国大陆之际,清朝百姓那时候的反应不是起来反抗,而是夹道欢迎。此后,清朝百姓还像对待远方到来的贵客一样,主动向他们出售蔬菜,粮食等生活用品。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仍然不利。当时数以百万计的百姓围观在珠江两岸,冷漠的看着江中清军与英军作战。当清军输了以后,百姓们发出了像看马戏时的唏嘘声。脸上,全然没有一丝担忧。待英军再次登陆以后,百姓和洋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仿若认识已久的老友般亲密。

二、八国联军入侵时的“国民”

到了199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那时的国民麻木更是令人痛惜。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当地很多民众也加入了哄抢行列,与八国联军一起,争先恐后地抢夺着圆明园的财物。

接着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的时候,联军一时攻不进去。这时候有民众给联军出谋划策说:广渠门的下水道未曾设防。于是联军从广渠门下水道鱼贯而入。

尤其是攻入皇宫的时候,很多民众还帮着扶梯子,有的民众坐在墙头上帮着联军瞭望,更可甚者八国联军杀人放火的时候,还要求中国人自己绑中国人,中国人砍中国人自己的闹袋。

这一幕幕触目惊心,是每个国人不忍回忆的地方。我们常说帝国主义掠夺成性、侵略成性,却很少有人能静心审视自己。“落后就要挨打”,可又有多少民众能意识的到?

在离战场很近的村落里,清朝村民麻木的端着饭碗,看着他们的军队和我们作战,脸上是波澜不惊,眼神里藏着事不关已的看戏心理。

也许是大清灭亡势不可挡,老百姓一步步被清政府所抛弃,心生怨恨;也许是大清入关两百年来对民众实施的“奴性”统治,使民众麻木成了这般。

无论如何,清末时期百姓的劣根性却是非常之深,甚至超出了我们现在每个人的认知。

所以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同时,我们对其有如此之觉悟,如此之恒心,如此之逆行,如此之壮举,深表敬意!

读者们,关于“清末国民的劣根性”,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热点新闻

如果觉得《浅谈:鲁迅 为什么要“弃医从文”?》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