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当孩子用哭闹“要挟” 不要选择离开 请留下来 试试情话陪哭法

当孩子用哭闹“要挟” 不要选择离开 请留下来 试试情话陪哭法

时间:2019-10-30 01:16:06

相关推荐

当孩子用哭闹“要挟” 不要选择离开 请留下来 试试情话陪哭法

01当遇到被孩子用哭闹“要挟”时,父母不同的选择会对孩子产生不同的影响

我们几乎每一位父母,都被孩子的哭闹“要挟”过。在《妈妈是超人》里,马雅舒就一直被女儿用哭要挟着。小姑娘不想吃饭想吃冰淇淋,哭;不肯睡觉,对妈妈又踢又打,又哭;不想上幼儿园,还哭。

很多父母都遇到过孩子这种类似的状态,只不过不同的父母会采取不同的做法。

有些父母会采取完全放任的态度,比如马雅舒,无论女儿因为什么哭,只要女儿一哭,就统统满足。

但过于放任会让孩子以为只要哭就能得到所有自己想要的,从而缺乏独立自主能力,出现一些任性的行为。

而有的父母,会采取冷暴力的处理办法,当遇到孩子用哭“要挟”并且讲不听的时候,会不理会孩子,然后转身离开。

孩子在家里哭,别理他,走开,孩子哭累了自然就不哭了;孩子在外面哭,不理他,走开,孩子发现大人不见了,自然就跟上来了。

但父母却忽略了,在孩子眼里,看到的不是我们处理事情的规则,而是爸爸妈妈不要自己了,他们感受到的是恐惧和威胁。

这种冷暴力的处理方法,跟前几年大热的“哭声免疫法”如出一辙。“哭声免疫法”由美国行为主义专家华生提出,简单讲就是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

当年这种理论的拥护者甚多,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孩子一哭就抱,就相当于是鼓励孩子用哭做武器,要挟父母,从而养出黏人的坏毛病,还有就是他们认为反正孩子哭也哭不坏,不理他们也没事。

事实上,这个理论被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实会给孩子带来心理损伤,其对孩子所造成的破坏性后果最直接和有力的证据就是这个理论的提出者自己的几个儿女的现状。

华生的孩子在这种冷漠的养育方式下,大儿子自杀身亡,二女儿多次自杀,小儿子一直流浪,靠父亲的施舍勉强度日。

这三个曾经在“哭声免疫法”养育下不哭不闹、乖巧听话的孩子身体里,住着绝望的灵魂。

02父母的漠然,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父母的漠然,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也会破坏亲子间爱的联结。

教育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中说:有条件的爱,其本质是自私的——那么大人教给孩子的正是自私。

父母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顾孩子的意愿,漠视孩子渴求父母回应的愿望,采取自以为有效的方法,但消耗的是孩子对父母的爱和信任。

有些孩子在尝试了几次之后,虽然知道父母不是真的消失,但在自己哭了或者提出需求时,面对的是父母的爱搭不理,一脸冷漠。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无条件的爱会大打折扣,安全感被破坏。接下来的教育方式,也会在缺乏爱和信任时,效果大大减弱。

在一个黑屋试验中,试验者让一个4、5岁的孩子和一个照顾他的成年人一起待在一间黑暗的房间里。房间里有灯,但不允许开。不一会儿,孩子便呼唤照顾他的成人,问她在哪儿。但成人没有回应。

孩子焦躁起来,继续询问成人在哪儿,并请求她的回应。成人就告诉孩子,回应也没用,因为不允许开灯。

此时孩子说了一句特别具有哲理性的话,他告诉成人:“回应,是光!”

很多父母认为,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乱发脾气”,没有打孩子也没有骂孩子,而是采用不发火、不回应、不理睬、冷处理的方式等孩子不哭闹,就是温和的方式。

但事实上,这也不温和,看着是不爆发,但那张冷着的脸或是转身离开的背影,都充满着暴力的能量。

03父母正向回应很重要,试试“情话陪哭法”

前文提到,当遇到孩子哭闹时,有些父母为了快速解决问题,虽然不打不骂孩子,但会采取冷漠的方式不回应孩子。但研究人员发现这样的不回应,对孩子来说,同样会带来深深的伤害。

另外也有试验证明,父母对孩子的正向回应很重要。这个实验就是“冷脸妈妈”实验。

实验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宝宝和妈妈面对面坐着。在第一阶段,当宝宝的动作和表情发生变化时,妈妈都会给出积极的回应,宝宝很开心、很放松;第二阶段,无论宝宝做出什么表情和动作,妈妈都是一脸冷漠,刚开始宝宝很困惑,没过多久,开始变得紧张焦虑,于是他们更加用力地做出更多表情和动作,试图去取悦妈妈,当发现妈妈依然是一脸冷漠的时候,彻底崩溃大哭,并且难以安抚。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养育者对孩子的正向回应,才是安抚孩子的有效手段。而那种“冷落孩子、不回应孩子,孩子就不闹了”的想法,完全是父母的一厢情愿。

当遇到孩子哭闹,既不提倡打骂孩子,又不要冷落孩子,而是要正向回应孩子。而正向回应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妈妈知道怎么办》这本书中提到的“情话陪哭法”。

所谓的“情话陪哭法”就是遇到孩子哭闹的时候,先跟孩子说“情话”,再“陪哭”。

“情话”具体是指共情的话、理解的话,表达对孩子当下情绪的理解和包容;“陪哭”不是让父母陪着孩子一起哭,而是在孩子哭的时候,陪在孩子身边。

李玫瑾教授说:“对待哭闹的孩子,四个不要做只做一件事:不要打,以大欺小,不公平;不要骂,孩子正闹情绪,听不进去,说得多会让孩子以为你在求在哄他;不要走开,因为走开就成了单独禁闭,那叫惩罚,没有教育意义;只做一件事,就是一定要陪伴他,告诉他,这样做不对,你要闹就闹吧,等孩子情绪完全平复以后再进行沟通交流。”

“情话陪哭法”具体可以这样运用:

第一,说“情话”——不带情绪地描述孩子当时不开心、生气的状态。

比如孩子突然躺在地上大哭大闹,但我们并不知道原因或者当前的状况不允许我们花费时间去猜测时,不用瞎猜,可以简单地跟孩子说:“哦,你现在不开心了,想哭就哭吧。”

如果我们知道孩子哭闹的原因,可以简单描述孩子的状态,甚至可以忽略原因。比如孩子一直盼着吃冰淇淋,但因为不小心把冰淇淋掉在了地上,于是哭了起来,可以这样说:“冰淇淋不小心掉地上了,太可惜了,很心疼吧?想哭就哭会儿吧。”

这里的“共情”其实就是将孩子当下的状态、情绪简单描述出来,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当下真实的状况,更好地了解自己,并允许孩子发泄自己的情绪。当孩子理解了自己的情绪并发泄过后,他们才能更快地冷静下来,内心获得真正的平静,而不是因为迫于父母的压力而不得不妥协,甚至内心里是充满不满的。

说“情话”时要避免语气生硬、冷嘲热讽,要看着孩子的眼睛,温和地把话说出来,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包容和理解。

第二,“陪哭”——孩子哭,陪在身边。

当跟孩子说完“情话”后,告诉孩子,他是被允许哭泣的,并且在他们哭泣的时候,我们会陪在他们身边,这样才能充分表达我们愿意陪着孩子哭的善良态度。一旦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理解,他们心中的“邪火”便会部分地卸掉,甚至全部消失,他们内心获得释然,负面情绪也会很快过去。

在告诉孩子“我陪着你哭,哭完告诉我”这句话,相当于是告诉孩子你开心的时候,我愿意陪着你;你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也愿意陪着你一起渡过难关。我接受一个完整的你。孩子感受到的,是真正高质量的陪伴和理解关心自己的父母的爱。

这样的亲子关系,才会越来越好,我们才能获得孩子的信任,在以后的养育里,才能事半功倍。

我们需要知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哭闹简直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所以,孩子哭不是问题,父母怎么应对才是问题。

共情孩子的情绪,陪伴孩子,正面回应孩子,才是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正确方法。

注: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觉得《当孩子用哭闹“要挟” 不要选择离开 请留下来 试试情话陪哭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