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思考高以翔过劳死:已经感觉身体被掏空 可工作怎么办?

思考高以翔过劳死:已经感觉身体被掏空 可工作怎么办?

时间:2018-09-04 09:10:28

相关推荐

思考高以翔过劳死:已经感觉身体被掏空 可工作怎么办?

年仅35岁的艺人高以翔在录制《追我吧》节目晕倒并紧急送医,最后救治无效死亡,高负荷工作带走了多少人的生命!

此事在近日网络上不断发酵,引起很多对生命无常的感叹和声讨过劳死的喧哗。

一首《感觉身体被掏空》的歌曲

这让人回想起早在,“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一首《感觉身体被掏空》因为歌曲形式的戏谑性和歌曲内容的话题性,而成为当时的焦点话题。这个话题就是加班,或者说工作已经超负荷了怎么办。

,川话版说唱歌曲《明天不上班》火遍上班族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和各大视频网站,点击量破百万,成为当年的“神曲”。这首歌曲语言犀利写实,情感激烈愤怒,,充分展现了歌手背后拒绝加班、拒绝过量工作的诉求。

从高以翔的猝死,再到以上这两首歌,让我们来审视一下,当下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正流行的可怕的“工作伦理”吧。

工作伦理与工作社会的兴起

在现代金钱主导一切的社会,我们每个人的第一身份就是工作或者说职业。初次见面,通常会问:“你是做什么的?”这反映了某种社会心态,即工作在现代社会的核心地位。

现代社会可以称为“工作社会”。不论你何种信仰,何种立场(无论左派右派,都会将充分就业即所有人都有工作可做视为首要任务),都要努力工作,并且将其视为人生大事。这里所说的工作,是一个现代发明,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情。

而当代工作的核心特征是:“在公共领域内,其他人要求、规定并认为有用且有偿的活动。”

当然人们不免要问,在现代工业革命之前的手工业内的劳动,不也符合这些特征吗?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官营和民间手工业都很发达,雇佣关系非常普遍。

农业社会时代,任务导向才是工作的标志,不需要计工时

这可以从人们时间观的改变得到说明,即用什么度量来计算劳动时间。今天我们对劳动的衡量,是小时甚至分钟。在前工业社会的农业社会,任务导向才是工作的标志。完成农业社会的任务不需要计时,农民或者劳动者有活就干,因此也就没有“生活”与“工作”的区分问题,因为工作完全是自主的(前提是不至于土地荒芜而颗粒无收)。与需要计时的现代劳动相比,这种劳动不慌不忙,毫无紧迫感,按现代人的观点看甚至是在浪费大把的时间。

而现代社会正是精确的时钟,让所有人步伐一致,节奏齐一,投入资本主义生产的洪流中去。在这个意义上,现代工业时代的关键机器不是动力机,而是时钟。

所有人都要以精确的时间,来把握生活和工作节奏。有限的、周期循环性的任务,变成了无限的线性的工作。所有人的劳动产品都被纳入商品形式的框架中,其价值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衡量。

为了利润最大化,所有人的劳动时间都必须得到充分利用,而不能有丝毫浪费

有偿且通过社会规定的劳动是社会化最为重要的要素——即便对那些正在找工作、准备找工作或者没有工作的人来说——工业社会将自身视为“工人社会”。跟以前的农民和农民的干活彻底区分开。

现代社会已经从理论上完成了对劳动的赞美,并导致整个社会事实上变成了一个劳动者社会。其对工作专注和投入的精神蔓延至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角落。

现代工作社会到底是如何产生的

近代以来,从劳动是不体面的不得不做的活动的认识,逐渐变为社会普遍赞扬的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这种入世思想,让近代崛起的中产阶级,义无反顾的投入无休无止的劳作之中。于是劳动或者做工就成了人生的绝对命令,从那之后,也很少有人再怀疑劳动对于人生的第一意义。

任何对于时间的浪费,如社交、闲聊、享乐甚至超过健康所需的睡眠,绝对是应该加以道德谴责的。

“时间就是金钱”的说法,其背后的精神就是:懒惰不光有损于社会制度的荣光,而且现代劳动者的懒惰,更有损于资本家的利润。于是现代工作伦理就这样确立了。

现代社会需要 “驯服的肉体”,需要即全力以赴的劳动力和与之相适应的工作伦理

而无论是在革命时代的中国还是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劳动光荣一直是不变的口号,虽然前者意味参与经济建设而成为国家主人翁的政治意义,后者更多意味着通过劳动获取成功和财富的经济意义。

在改开之后,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面对的是越来越同质化,比如工作问题。一方面,随着自动化和计算机化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技术性失业越来越普遍,很多白领工作都有被取代的危险。

我们面对未来学家里夫金所说的“工作的终结”;但另一方面,我们却前所未有地累,总是感觉“身体被掏空”。

据最近一项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表明,68.4%的人表示需要更多的休息,而这些缺乏休息的人主要是年轻人。而认为自己不缺休息的人,幸福指数比那些缺休息的高两倍。

很多人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尤其是从事非物质劳动的白领,近乎到了工作与生活界限日渐模糊的地步,这也是《感觉身体被掏空》得到共鸣的原因所在。

工作时间的二律背反: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生活时间彻底被工作时间所穿透

这似乎构成了一种二律背反:工作岗位越来越少,很多人面对失业的威胁,而无论是全职还是不稳定劳工,工作时间却越来越长,这可以被称为工作时间的二律背反。

经济学家凯恩斯当年可笑的劳动时间预言

凯恩斯在1930年曾发表过一个演讲:《我们后代在经济上的可能前景》。在这篇演讲中凯恩斯预言100年后(2030年),人类的劳动时间每周只需10—15小时,并且严肃探讨了如何面对闲暇的问题。

当时很多经济学家都在探讨闲暇问题,这在今天看来不免显得非常荒谬,因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劳动时间都维持在每周40小时左右。

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某些工厂,每周60小时的劳动时间司空见惯,而在所谓的非物质劳动场所,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生活时间彻底被工作时间所穿透。

“工作边界的消失” 24/7中有数不清的工作狂

无论是好岗位还是差岗位,工作与非工作的界限正在瓦解……德国社会学家用“工作边界的消失”来描述如下现象:工作(就空间来说)蔓延进社会,(就时间来说)蔓延进生活——白天与黑夜、公共与私人、活动与休息、工作与休闲之间界限的消失。这也很好的佐证了艺人高以翔为什么在深夜2:00多还在快速的奔跑!

所谓24/7就是一周7天、一天24小时人都要处于“待机”或“在线”状态,从事生产和消费活动,从而满足资本无限增殖的要求。

人似乎应该永远是忙碌的

如此一来,人永远是忙碌的。购物、旅游等并不是无用的闲暇,而是再次投入工作的间歇。

“谁需要睡觉,多么浪费时间啊;谁想要吃饭,PPT是维他命;怎么样老板,这下你满意了吧?”老板不仅要占有员工在工作场所的时间,甚至想要贪婪地攫取他们吃饭、睡觉的时间。这不是什么夸张,恰恰是非物质劳动者所面对的生活—工作状况。

在这种忙者光荣,闲者可耻的社会心态下,人们对于加班的态度也是两难的。

但即便如此,“忙”在现代社会却代表着正面价值,因为我们都羞于承认自己有空闲,因为这会让别人认为自己要么是失业,要么是无关紧要——但凡重要的人,怎么会有空闲?

一方面,这种高强度的加班,当然会降低人的幸福感;但另一方面,加班意味着有事可做,有钱可挣,因此加班似乎又是心甘情愿的。如近期“996”制度背后的员工自愿加班:早9点到晚9点,一周工作6天,且没有任何的补贴。

劳动力的资本供求规律成全了资本的专制。这是所谓的“自由加班”的真相

因此《感觉身体被掏空》中表演者刚唱完“我累得像只狗,不要加班,不要加班”,接下来又唱道,“我才不累,不累”。因为嫌累的人是不合格、没能力的员工,即便累得像条狗,也必须强打精神,继续加班,不然就有长期躺在沙发上即失业的危险。

有47%的工作有很高的可能性,会在不久后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我们这个世界变换太快了,使我们根本把握不住它的走向,因为就在我们忍受加班之苦的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作为“人手创造出来的人脑的器官”,智能机器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无疑将会替代更多的劳动力。

就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富士康公司因为跳楼事件和工人的恶劣工作环境而变得臭名昭著,为了摆脱这种恶名同时也远离工人的对抗,富士康公司决定实现大规模的自动化。,牛津大学的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其结果后来被人们广泛引用,该研究发现美国有47%的工作有很高的可能性会在不久后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智能机器与马克思所说的自动机器体系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可以完成很多所谓的白领工作即非物质劳动中的知识性劳动甚至是服务性工作,如法律、新闻、医疗甚至计算机编程等只需要可表征的知识型劳动以及客户服务等。很多看似不可能被取代的工作也有被取代的危险,如自动写作技术和艺术创作。

里夫金在1995年就预言了“工作的终结”:信息时代到来了。在未来的岁月里新的更复杂的软件技术使世界文明更加接近于几乎无工人的世界。在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中,机器在迅速取代人的劳动,到21世纪中叶世界经济将接近完全自动化生产。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荒谬性就在于,在现代社会,任何不想成为失败者、不愿好吃懒做的人,都将工作视为人生首要任务

古代社会的有闲阶级消失了,因为现代无论是政治精英还是经济精英,都要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当代人为什么要工作

另一方面,我们却面临工作态度的二律背反:人们都好逸恶劳;人们又都是工作狂。《明天不上班》这首歌似乎就是人们好逸恶劳的写照。但细读歌词,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不想上班出于多方面的要素:

“不用见客户装孙子,

可以活出一点真实;

脑壳都是负的,人是木的;

来到公交车站人多得爆看到就烦;

然后上车马上堵起,车动都动不了;

这个地方已经够不自由了;

上班赚钱就是你利用我我利用你。”

概而言之,上班让歌手感到没有尊严、没有自主性,甚至失去自我,另外通勤也让人身心俱疲、心烦意乱。面对这样的工作,任何人都避之不及,但大多数人只能默默忍受,因为他们必须有一份工作即收入。

因此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大多数上班族都有共鸣,但又不可能像歌手那样辞掉工作。因为 “人乞求工作时,他求的是报酬而非工作。”

因为绝大多数工作都是让人感到没有尊严、没有自主性,甚至失去自我,因此收入成了唯一的动机

据盖洛普民意调查组织于对142个国家的23万名全职和兼职员工进行了调查,仅有13%的员工对工作充满热情与干劲,约63%的人对工作“并不投入”,另有24%的员工则“消极怠工”,对工作相当厌恶。换言之,90%的人为了报酬不得不忍受工作中的沮丧与挫败,人民大众唯有受迫于贫困时才肯劳动。

现代经济学的理性人、经济人假设全都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一个人什么工作都不做就可以生存,那就没有人再愿意为了工资而工作了。但从人类学的视野来看,为工资而劳动并非人类的一贯想法。

关于劳动的结论如下:劳动之后期望得到报酬并非人的“本性”;将劳动付出缩减到不能再减的最小值,对人而言并不是“自然的”;劳动通常所依靠的激励并不是获利,而是互惠、竞争,对工作的享受以及社会认可。既然如此,为什么在现代工作社会,我们绝大多数人对工作避之唯恐不及呢?

心理学家将之归结为思想的技术,因为“企业家们深信工人工作的唯一动力就是工资,那么他们就设计出生产流水线,让工作变得简单枯燥,这样一来,除了工资,工人也的确没有别的工作动力了”

不工作的政治理想如何变成可能

那么我们今天如何走出这种工作困境呢?我们真的可以说不上班,就可以“明天不上班”吗?

首先要搞清楚,存在雇佣劳动的地方,就不可能存在自由。在现代社会,无论我们的文化如何多元化个性化,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摆脱雇佣劳动者的身份——我们要么在工作,要么在寻找工作。

无论我们多么反主流伦理道德,作为社会化个体,我们却无法拒绝工作伦理——

我们可以粗略概括为“努力(加班加点)工作,享受生活(努力消费)”

我们可以笑骂政客,但我们必须对老板恭顺,因为“工作场所依然是市民社会中最不自由的机构”。

就本质而言,工作场所是幽暗之地,充满了无声的强制。这样的工作不仅扼杀了我们想象其对自己活动进行组织的方式,而且也窒息了我们想象更具公共意义的生活方式。我们必须逃离,争取更多的自由时间,从事更有意义的活动。

欧盟有几个国家实验的全民基本收入,开始尝试为自由时间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所谓全民基本收入就是让收入与工作彻底脱钩,而且对收入所得者不设置任何门槛,因此是无条件的收入。通过这些收入可以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我们不应该将基本收入,视为照顾弱者的、劫富济贫的再分配政策,相反这是每个人应得的权利。

伴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转变,生产已经逾越工厂的高墙,蔓延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换言之,整个社会已经成为社会工厂。

而社会工厂越来越依赖个人之间的交往与互动,依赖日益成为共同性的语言、图像、知识、感受、符码和习惯等。

例如,Facebook和Twitter不正是像吸血鬼那样,通过用户的互动内容而获得利润吗(用户既是产品的消费者,也是新产品的生产者)?那么国家通过税收再用之于民,这不是完全正当的吗?

在互联网时代,生产越来越不需要直接的简单劳动,而是需要多面的技能,如知识水平、交往能力甚至于想象力,从而成为积极的主体,也就是资本增值所需要的主体——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也得到了自我价值增殖,从而丰富了自身的主体性。

正是基于此,哈特和奈格里提出了社会工资和全民有保障的收入:对社会工资的要求扩展至所有人,如此一来资本生产所需要的全部活动都会得到补偿,这样社会工资就会真正成为有保障的收入。

基本收入附加了另外三个“无条件”:

付给个人,与受益人的家庭状况无关;

普遍性,其权利与其他来源的收入水平无关;

无义务,即不限于工作者或有意愿工作者。

基本收入的历史正当性

我们实际收入的大部分,并非今天工人劳动的成果(更不是今天的资本家节欲的成果),而是从过去继承来的不断的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与自然界相结合的馈赠。可以说这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和财富,因此所有人都有权利继承。

从劳动和资本的关系来看,基本收入可以彻底实现劳动力的去商品化,让工作不再成为一种强制(我们都是被强制进入雇佣关系),而是主动选择,从而改善劳动对资本的弱势关系。

如此一来,罢工也更容易组织,因为工人也没有了后顾之忧。另外,也可以将不稳定和失业的状态变成主动意义上的灵活性,而不是被资本驱使的灵活性,这样工人可以更为自主地安排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从而改善家庭以及社区的状况。

基本收入因为直接与个人挂钩,可以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地对生活方式、工作、愿望等进行实验,从而真正取得人生的自由。

最后要说的是,人这个应该天然具有自由属性的物种,不论世界发生怎样的变化,也不论财富对个人有多大的诱惑力,我们应该始终记住:工作原本是为了生活,而不是生活为了工作!

最后的最后,让我们在为猝死的高以翔默哀一秒钟,以纪念我们相同的存在。

如果觉得《思考高以翔过劳死:已经感觉身体被掏空 可工作怎么办?》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