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读《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读《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时间:2020-05-10 08:45:58

相关推荐

读《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作为一位诗人,当时便受到人们的崇敬。见之于诗者,除了魏万千里寻踪的佳话外,大概就数汪沦踏歌送行最为脍炙人口了。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李白从秋浦前往泾县,当地村民汪伦以美酒招待李白,并为之送行,于是李白便写了这首诗相赠。宋杨齐贤言:时至宋代汪伦子孙尚珍藏此诗。

《随园诗话补遗》有这样一条记载:“唐时,有汪论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白笑,款留数日。”虽未点明出处,但记述生动,恰合李白好游,汪伦好客的性格,足资参考。

诗的前两句记事,颇有风趣:“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的赠别诗,多数是自己送他人,而这首则是他人送自己。

所以一开始便点出自己的大名,显得无拘无束,颇有一种兴尽而返的愉悦感。“乘舟”,言其将走水路。“将欲行”,言其轻装待发,了无牵挂。可是就在这时,只听岸上传来阵阵歌声,由远而近。渐至船边。不用说,作者已知来人是谁了。

这送行似乎出于李白的意料之外,为了表示惊喜,故不用“遥闻”,而用“忽闻”,与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忽传”用法相同。古人有高歌为友人壮行的习俗,这里唱的显然是送别歌曲。《诗大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尔歌之不足,足之蹈之,手之舞之。”这里虽然没有舞蹈,但随歌以脚踏拍也有些相近了。

汪伦不仅热情地款待了客人,而且还隆重地踏歌送行。萍水相逢,竟有如此深厚的情义,怎能不令人为之感动?可见,盛唐时期的豪迈乐观精神,既为某些诗家所有,也为某些村人所有,李白和汪伦当为其中的代表。

诗的后两句抒情,设喻生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与李白虽然地位相差甚远,一个是伟大诗人,一个普通村民,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建立诚挚的友谊。汪伦对李白的招待和欢送,致使他极为感动。

把千言万语凝结成为一个最形象化的比喻:桃花潭水纵然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踏歌为我送行的情谊!这两句就地取材,以眼前景喻眼前情,信手拈来,浑然天成,颇见佳妙。

沈德潜颇为欣赏地评论道:“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一转换间。”不难看出,这个比喻之所以用得好,关键在“不及”二字。空灵飘转,自然生花,具有“看似寻常最奇崛”的艺术效果。

这首诗写得率然天真,一片神情,如从肺腑中流出,诚如唐汝询所评论的那样:“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醒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绝调千古。后人效之,如‘欲问江深浅,应如远别情’,语非不佳,终是杞柳杯倦。”

如果觉得《读《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