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我只想安安静静做个老师 ”

“我只想安安静静做个老师 ”

时间:2023-08-09 16:41:37

相关推荐

“我只想安安静静做个老师 ”

“忙碌了一天,晚上十点多才离开办公室,好像做了很多事情,但好像又什么都没做,真的忙得连批改作业、备课的时间都没有了。”

这是一位公办中学教师的抱怨,也是现下许多公办老师们的常态。

“有假期”、“铁饭碗”、“社会地位高”……曾几何时,这是人们对教师的普遍印象,如今,教师行业尤其是公办教师从“香饽饽”到不受待见,职位幸福感下降,在大众眼中,这个职业似乎正在慢慢走下神坛。据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发布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显示,教师被列入了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典型症状是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和兴趣的丧失以及情感的疏离和冷漠。”

如今,“减负”二字已不再是学生的专有名词,教师也成为了需要“减负”的第二大群体。

01

做个安静的教书人有多难?

传统教师负担重,非一日之寒。这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除了非教学工作、待遇不高等显性负担以外,家长的苛责、学校要求的升学率、社会地位较低、媒体舆论压力等,则作为隐形精神负担在一点点压垮教师们。

非教学工作之重负

学生作业多,老师的“作业”也不少。

教师工作时间在教学工作和非教学工作上的分配情况反映了教师工作量的合理性。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调查显示,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周上课课时为14.05节课,按照每节课45分钟计算,教师每周平均教学时间为10.54小时,占总体工作时间的20.06%,即教师只有1/5的时间用于教学工作。

“交不完的材料让教学工作都成了副业。”某中学老师直言。

作为教学管理手段,来自学校行政部门的各种考核、行政会议、检查评比等正在强势挤占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这不仅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更增加了教师的恐慌感和压力,让教师在各种检查评比中精疲力尽。

许多专家认为,为教师减负需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一方面要减少学校形式主义、重复性的评估检查和会议,另一方面,要提高学校地位,明细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职责分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认为:“学校而言,要有相对独立、自主行使教学的权力,学校有了自主权,教师才能自主教学。”为教师减少“非教学工作”,表面是脱去“表哥”“表姐”的标签,实则是为学校“去行政化”,让有关教育部门简政放权,明确政府部门、学校在办学中的权责边界。

生活压力之重负

对许多老师而言,“选择了三尺讲台,就是选择了清贫。”

过往的认知中,教师的工资并不算低,除了基本工资外,或许还有课余补课的收入,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可现实是,在传统教师行业,没评上职称的教师收入相对都有限,除了工作带来的精神负担外,还需要面对房子等各种生活开支的物质压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道出了目前教师的待遇状况。报告显示,有超过一半的教师不满于自己的薪资福利待遇,教师月工资在3000—5000元之间占比最高,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的工资普遍都偏低。

长久以来,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原则,中小学教师是完全的财政供养人员,实行严格等级制度。也因此有学者指出:教师工资问题一直饱受诟病,但因财权与事权不统一,以及严苛的职称问题,没有中央的统筹解决,只能是更高程度上扯皮。

社会舆论之重负

社会舆论的大环境也在不知不觉影响着教师职业的发展。

在我国,对于教师职业地位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种认为教师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的“铁饭碗”,是让人羡慕的好职业。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很多教师自身则持相反态度,且不说微薄的工资,光是来自家长和社会的苛刻要求就让其苦不堪言。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委会理事长、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汤勇认为:“一些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来自外界对学校和教师的诸多莫名其妙的负担,一味迁就迎合,没有说‘不’的勇气。”

一位中学数学老师告诉我们:“工作中稍不留神就会遭家长投诉、媒体曝光,教学成绩稍微不好就会被领导问责。”舆论的大方向以学生成绩的高低作为教学水平好坏的唯一指标,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在这种氛围下,教师的教学过程受到束缚,工作压力加大,自然引起职业的倦怠。加之近年来,媒体片面报道一些负面新闻,在公众眼里放大了教师群体的不良形象,无形中也降低了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增加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02

给教师减负才能更好地给学生减负

为教师减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学生减负的新路径。

汤勇在《教师也需要“减负”》一文中指出,要减轻学生负担,必须要切实减轻教师负担。他认为,教师负担过重,反向地会把一部分负担加给学生。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给教师布置的各种行政评审、评比,以及各种材料的收集补充,很多需要学生协同完成,这也变相地占用了很多学生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教师工作量不仅影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还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需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行自我迭代,以培养出具备新时代精神和风貌的学生。但如若教师负担过重过度挤压教师自我提升的时间和精力,会导致专业知识、教学理论处于只取不存的透支状态,其教育视野、教育格局便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根据7月新教育研究院发布的《关于“减少教师非教学工作”的调查报告》显示,85.5%的教师表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只有 3.3%的教师表示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上。

如果没有对教育教学的研究,又谈何持续性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同时就会让不愿“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们质疑学校的教育,从而为孩子报各类线上线下培训班,从而变相地加重孩子学业负担。学生“减负”,最终效果也会因此大打折扣。

03

拒绝“表哥”“表叔”,把时间还给老师

教师减负刻不容缓,其呼吁已经得到国家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有关教师减负的政策文件陆续出台,内容也在不断地具体化和明确化。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收入水平,教育部门提出要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国务院办公厅也在不久前下发《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明确提出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要加快入编,并实行同工同酬,力争用三年时间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待遇问题。

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上,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要求“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明确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强化保障和管理。”这一举措对于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有很大的促进意义。

到了,教师减负的“刀”开始挥向了教师的非教学工作。在1月18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陈宝生部长讲道:“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给学生减负,今天我要强调,教师也需要减负。”他表示,今年要把为教师减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要把教师从“表哥”“表叔”中解脱出来。陈宝生部长的一席话,直指多年来影响教学正常秩序的非教学工作,也进一步指出了相关部门“管太多”“不会管”的弊端。2月15日,在教育部第二场教育新春发布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提出了8项举措,强调要把“落实”作为教师工作的关键词和主旋律,以落实中央4号文件为统领,落实落实再落实,着力重师德、兴师范、破瓶颈、优治理、提待遇、强脱贫,书写奋进之笔,谱写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新篇章。

为教师减负不仅是对教师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其背后更多的是对整个国内教育生态的深度考量。教师减负与学生减负一样,都是系统工程,并非单纯的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而是减轻教师职业所面临的不科学、不合理的外在负担和精神压力,这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相关部门、学校的支持与努力,还需要社会大环境给予教师群体更多的尊重与理解。

如果觉得《“我只想安安静静做个老师 ”》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