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中国古代:教育典籍——《论语》 《墨子》 《孟子》

中国古代:教育典籍——《论语》 《墨子》 《孟子》

时间:2020-09-30 09:58:34

相关推荐

中国古代:教育典籍——《论语》 《墨子》 《孟子》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教育典籍——《论语》、《墨子》、《孟子》,

中国古代教育家倾心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发展各自教育思想的历程。许多教育家及其弟子为了弘扬本门学派的教育宗旨,纷纷著书立说。这不仅激活了当时的学术争鸣,客观上营造了学术自由的氛围,促进了各派教育思想的广泛交流与日臻成熟,更重要的是这些教育典籍成为后人了解和研究中国教育发展史最直接、最权威的文献资料,也是世界考察中国文明史的重要窗口。

中国古代教育典籍有三大特色。其一是大多数教育论著都与政治、伦理、哲学、历史等的论述融为一体,集中论述教育的专著不多;其二虽然中国古代教育学派众多,但在历代朝廷的推崇下,濡学教育思想成为中国教育思想的主流,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其三虽然中国是多民族国度,文化的多元性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人口最多的汉民族在文化的渊源性和传统的连续性上占有绝对的优势。所以,汉族的文化教育长期处于相对领先和发达的地位,教育典籍也就比较丰富。纵览古代教育史,我们面对的典籍浩如烟海。在此,我们只能采撷其中的几朵奇葩,让读者从中感悟我国古代教育的真迹,更真实地追寻我国古代教育家的风貌:

《论语》,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语录体专集。由孔子门人及其弟子写成,成书于战国前期。现存《论语》共20篇,每篇分若干章。论语本无标题,后人为方便取用查阅,以各篇篇首的二字为每篇的标题,如“学而”、“为政”、“里仁”、“公冶长”、“述而”、“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等等。《论语》是儒家的传世经典,所以,历史上对《论语》的注释和研究从未停止过,据说先后有3000多种注释和研究著作。后人的注释各有侧重,有重文字注释的,有重微言大义的,有重理义的。从汉代起《论语》就成为士人的必读书目。从元朝直至清代,《论语》升至科举考试的钦定必读教材。士人为了求取功名,朝读晚诵,熟记于心。而且,一般平民也把《论语》作为子孙的启蒙读物。所以,《论语》问世至今,一直浸润濡染着中华儿女的道德理念和人格定位,也是人们学习教育的经典著作。

《墨子》,墨家经典的总汇。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墨子》共有71篇,但现在仅存53篇。内容涉及哲学、自然科学、战术训练、逻辑学、经济学、教育学等众多领域。其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为最主要的篇目,后人称“十论”。这十论各有上、中、下篇,字句各异,但语意相似,故后人推断为后期墨家三种不同的传本。《墨子》中的《尚贤》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人才学专论,与教育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文中墨子总结了“贤者为政,则国治,愚者为政,则国乱”的历史教训,认为人才是“国家之珍”、“社樱之佐”。

当然,治国贤能必须是德行高、口才好、学术博的人。墨子提倡对贤者要“富之,贵之,敬之,举之”,也就是提高贤者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使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尚贤》首次阐述了我国古代“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兼爱》虽是讨论社会问题,但同时也反映了墨家的教育思想。墨子认为社会上一切灾难都源于“别”:“分名乎天下恶人而贼人者,兼与?别与?即必日‘别也’。然即之交别者,果生天下之大害者与。是故,别非也。”(《墨子·兼爱上》)在墨子看来,人们只服从社会的争斗相害在于各自的偏爱,对他人则相恶相害。拯救的办法是教育人们以“兼”易“别”,“吾闻为高士于天下者,必为其友之身若为其身,为其友之亲若为其亲,”“为人之家若其家”,“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因此,教育应该培养奉行“兼爱”思想的“兼士”。

《孟子》,其弟子万章等人记述孟子的言行录,也有人认为系孟柯本人所著。孟柯的教育思想散见在《孟子》各篇之中。《孟子》全文共7篇,以辩论见长,语言生动流畅,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过重大影响。翻开《孟子》,我们可以俯拾许多孟子教育学生时所引用的各种生动事例、成语和格言,如专心致志,椽木求鱼,堰苗助长,再作冯妇,得道多助,五十步笑百步,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杯水车薪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教育学生的良苦用心。

如果觉得《中国古代:教育典籍——《论语》 《墨子》 《孟子》》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