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四岁便能让梨的孔融 最后为何因不孝的罪名被杀?

四岁便能让梨的孔融 最后为何因不孝的罪名被杀?

时间:2020-11-22 10:29:35

相关推荐

四岁便能让梨的孔融 最后为何因不孝的罪名被杀?

孔融让梨的故事想必在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我国的国民开蒙读物《三字经》中便写过:“融四岁,能让梨”。但是大家只知道孔融让梨,孰不知他还有让生的举动。孔融的哥哥孔褒有一个名士好友叫做张俭,张俭得罪了中常侍侯览,因此被通缉。张俭偷偷跑来向孔褒求助,正巧孔褒外出未归,十六岁的孔融毅然将张俭藏匿起来。后来东窗事发,孔融与孔褒都被官府捉拿去了。兄弟二人都争相承担罪责,心甘情愿赴死,最终孔褒被定罪,但孔融也因此壮举而声名大噪。

孔融让梨绘像

小时候可以让梨,长大了可以让生,孔融具有如此高洁的品德,最后却因不孝的罪名被杀!这是为什么?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从小家风浓厚,他少有异才,自己又勤奋好学,因此后来被当权者青睐,自此步入了仕途。东汉末年,是一个妖魔鬼怪横行霸道的年代,偏偏孔融是一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儒者,这就注定了他最后的悲剧。

孔融绘像

当年孔融受到司徒杨赐的提拔,升他为司徒掾属,让孔融暗中调差朝廷官员贪污腐败的事情。如果换做是一个圆滑之人,肯定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都不去得罪,但孔融却实事求是。当时朝廷宦官权力非常大,有著名的十常侍,没有人敢得罪他们。但孔融却将枪头直接瞄准了他们,他多次揭露宦官亲族的罪行,丝毫没有隐瞒。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作为一个儒者,孔融是真心忠于朝廷的。后来他转任虎贲中郎将,恰逢董卓进京掌权,董卓独揽大权、无恶不作,孔融便与董卓据理力争,丝毫没有畏惧。于是董卓怀恨在心,便将孔融调去了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为相。孔融在北海险死于黄巾军之手,幸得刘备解救,才免遭罹难。但这次教训,并没有改变孔融的品性。

图片来自电视剧《三国演义》

后来汉献帝继位,被曹操迎去许昌,征召孔融进京担任将作大匠,后来又升他为少府。当时朝廷政权被曹操所把持,满朝公卿大夫只不过是摆设,但孔融却经常引证定议,恪尽职守。由于孔融心中充满了对曹操的不满,所以他时常嘲讽曹操。

影视剧中孔融形象

当时曹操打败了袁绍父子,曹丕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马上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最后把妲己赏给了周公。”曹操也是博学多才之士,他看完一头雾水,历史上有这个典故吗?于是他问孔融这个故事出自何经何典,孔融答:“不就是今天的故事吗?”曹操这才明白,合着你小子在讽刺我啊!

郭德纲版曹操

从来不会审时度势的孔融,天天跟曹操抬杠。但凡曹操提倡的,他都反对;但凡曹操反对的,他都提倡。试问你身边有这么一个人存在,你生气不?所以曹操心里是憋了一肚子的气,但是孔融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放在今天就是一个媒体大V,曹操不敢贸然对他动手。

陈建斌版曹操

曹操身边有很多人善于揣摩他的心思,他们看见曹操现在的窘境,便群起而攻孔融,各种抓孔融的把柄。孔融曾经提出过一个“亲子无亲论”,即“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意思就是说父亲与孩子没有亲情,孩子只是父亲一时情欲的产物;母亲与孩子也没有亲情,他们就像物品寄托在瓶子中,物品拿出来就与瓶子没有关系了。

《三国演义》中孔融的插图

孔融最后因不孝的罪名被杀,但是孔融真得不孝顺吗?我看未必。他自小学得便是儒家学说,而“忠孝”正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孔融可以做到忠,又如何做不到孝呢?我觉得他只是想嘲讽封建家长制,在等级森严的封建家长制中,没有普通家庭的温情可言,故孔融才有此一说。不过孔融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有人认为他是不孝,那孔融就是不孝。

政治斗争就是这么残酷,不但要杀掉孔融,株连他全家,而且还要搞坏他的名声,让他遗臭万年,只有这样,胜利者才是正义的。孔融的悲剧,便在于他生逢乱世,最后只能做忠义的殉道者。但我想孔融肯定是欣慰的,他生在这样一个乱世,所见所闻令他生不如死。所以他一开始便做好了以身为剑的准备,哪怕一死,也要划破这黑暗的苍穹。

关于孔融之死,大家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下方留言区说出自己的想法!

如果觉得《四岁便能让梨的孔融 最后为何因不孝的罪名被杀?》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