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墨子认为能够贵义的人 为何不容许以私害义?这是道德的准则吗?

墨子认为能够贵义的人 为何不容许以私害义?这是道德的准则吗?

时间:2024-03-22 09:51:03

相关推荐

墨子认为能够贵义的人 为何不容许以私害义?这是道德的准则吗?

本文由作者不知道未来将会怎样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言谈”即为“辩乎言谈”,是专门研究论辩的逻辑学;“道术”即为“博乎道术”,包括自然科技知识和军事应用知识两部分。墨家以造就能对全社会产生实际利益的“兼士”为教育目标,因此把有助于增进社会利益的知识技能和影响人们思想的工具即“道术”和“言谈”列为主要内容。所谓“辩”,也就是争鸣。争鸣的目的是为了在论战中取胜,以便更为广泛地推行自己的学说。墨家的“辩学”包括论辩的标准、规则和方法。在标准上,墨家提出“三法”,即:根据历史的事实和经验;根据普通民众的经验和体会;根据最终效果是否符合国家人民利益。

所谓辨明“是非”,就是辨明“利害”关系。墨家论辩的目的,是“明是非”、“察名实”、“处利害”。论辩的基本原则,是以“类”为基础。要求通观事物全貌,反对片言立论。辩论的过程,是由概念、判断、推理组成。“道术”和“言谈”为墨家的实利教育知识的一种表现,墨家把只要有利于大众利益的知识都兼收并蓄。而这种实利教育构成了墨家教育最大的特色,也是墨家以“道术”和“言谈”为教育的主要内容的根本原因。“以名举实”和“察类明故”,是墨子在培养学生能力上所提出的一个观点。墨子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论辩才能,发展学生的理论逻辑思维。

道术

墨子认为教学中要形成正确的认识,不能单凭口头上讲的名词概念,而要根据它们所反映的客观实际来加以认识。所谓“以名举实”,“实,是第一性的,“名是第二性地,“名”源于“实”,名词概念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否则就是错误的。所谓察类明故,是指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分析各类事物的同异、因果及其根源,通过类比,探明原理。思虑得不到结果,那就用往事来推知事情的发展趋向,用明显的事来推知隐微的事,从已知到未知,从现象到本质,这在教学方法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墨子特别主张“以名举实”和“察类明故”。

墨子

“强说人”是墨子提出的一种积极的教育态度,他认为“不强说人,人莫之知”。他反对儒家只是被动答问的教学态度。针对“君子恭己以待,问焉则答,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焉,扣则鸣,不扣则不鸣”的儒家态度,墨子明确表示“虽不扣必鸣”。孔子教人“来者不拒”,对来学的人都乐意教,墨子则进一步主张对来学的固然要教,对不来学的人还可以主动去教。他说:“行说人者,其功善亦多,何故不行说人也?”这种以教人为己任的精神与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先后辉映。“不强说人,人莫不知”,这种由教师强行“劝教”“说教”的方式,这种“不扣必鸣”的精神,是墨子最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和观点,对后来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独特的贡献。

孔子育人

在墨子的教育思想中,特别重视道德修养教育,他把道德修养放在教育作的第一位。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在道德修养过程中,注重意志的锻炼。他反复强调意志的重要,主张积极强化意志,认为“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同时,他又指出“雄(勇)而不修者,其后必惰”。就是说意志要不断磨练,才能增强,否则就会衰退。墨子重视意志锻炼,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自我牺牲的精神,牺牲自己去做有利于天下的事,承担别人所不愿承受的痛苦,为人民排难解急。

墨子还认识到意志不仅是重要的道德品质,对于智力的形成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墨子提出了“志不强者智不达”的观点。 墨子在教育实践中特别注重道德教育,他把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墨子从“兼爱”思想出发,引申出最高道德标准“义”。墨子说:“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义可以利民,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既然墨子把“利民”作为实践“兼爱”的行为准则。

因此,墨子认为“利”也就是“义”,“重利”与“贵义”是统一的。墨子提出“爱利万民”,“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就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在墨子看来,“天下之大利”、“人民之大利”,即是仁义的要求,“贵义”的标准。墨家后学更明确地说:“义,利也”(《墨子·经上》)。墨子认为能够“贵义”的人,决不容许以私害义,他的这种贵义重利的道德思想,为我国以后不少进步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

参考资料

·《墨子·经上》

·《墨子·修身》

如果觉得《墨子认为能够贵义的人 为何不容许以私害义?这是道德的准则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