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悲欣交集 弘一法师的一杯清茶

悲欣交集 弘一法师的一杯清茶

时间:2024-07-24 03:47:38

相关推荐

悲欣交集 弘一法师的一杯清茶

李叔同(1880-1942)完美诠释了如何去过像一杯清茶般的有意义的生活,过绚烂的生活也许很容易,把日子过得平淡反而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打磨。悲欣交集,既是自我认同,也是智慧的表达。

19,一个杭州教师遁入空门,削发为僧,将一生剖为两半。从此,尘世的归于尘世,佛祖的归于佛祖。他的前半生,叫李叔同,后半生叫弘一法师。一世人生,两份精彩。在他那个时代,大概没有人比他做得更好。叫李叔同的前半生,他是走路都掉才华的牛人,叫弘一法师的后半生,他是精研律宗的慈悲僧人。李叔同的才华和成就,无数次被人提起,佛门高僧的修为也受到许多人推崇。在佛教界深孚众望的赵朴初评价他“无数珍奇耀世眼,一轮明月照天心”。今天,我们重点来说他与茶的故事。

天津茶业

名士赵元礼观察天津,说“七十二沽沽水阔,一般风味小江南”,他的前辈们说得更直接,“十里鱼盐新泽国,二分烟月小扬州”。渔盐之利给天津带来了巨大的繁荣。津门李家的财富积累与盐业息息相关。这样的人家,琴棋书画诗酒茶,自然不在话下。天津河北区的海河河畔有一条“粮店街”。昔年,粮店街是天津粮食的集散地。李家发迹后,买下河东粮店后街六十二号(新牌六十号)作居所。

这是一个田字形的四合院。1880年,李叔同就出生在这里。其父李筱楼是进士,与张爱玲的外祖父李鸿章是同科举人(光绪二十七年,1847年),也是好友,曾做过吏部主事,后来辞官经商。李叔同出生时,父亲已经 68岁,而母亲才 20岁。他是李家活下来的第三个儿子,小名“三郎”。1897年,李叔同与俞氏小姐喜结连理。俞家住天津芥园庙附近的青龙胡同,也经营茶叶,实力虽不及“正兴德记”穆家,却也算得上当地名家。俞家在茶叶行当中,以守信著称,李叔同家里日常喝的西湖龙井,就是俞家的茶叶店按时供应的。

1900年,一个德国士兵到粮店前街一家水铺要开水冲咖啡未果,引发了一场意外的冲突。1902年,天津海关道唐绍仪与奥国驻津副领事签订了《奥租界设立合同》十三条,包括李家所在地粮店后街等占地面积 1030亩的区域划归奥匈帝国。徐凤文先生撰文回忆说:“租界当局在东浮桥(今金汤桥)附近修建了领事馆,重修了与东浮桥连接的大马路,红牌有轨电车开通后奥租界大马路一带颇为繁华,沿大马路一线商店、戏院、茶园、菜市场、饭馆鳞次栉比。”

天津旧街景

,李叔同旧居被拆除。后来,政府在海河边重新修建李叔同旧居纪念馆。馆内陈列着茶壶、茶盏、茶盘和青花盖碗。据说,李叔同年轻时,手书过一首茶诗: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人元稹,从诗的形式来说,人们常叫它宝塔诗。冰心曾经写过此类诗嘲笑老公吴文藻。李叔同自小就受到过很好的教育,研读中国传统诗词,并学会了算术和外文。17岁时,还跟随天津名士赵元礼学习过诗词,后来两人成为忘年交。李叔同得空就会上赵家读书学习,累了,两人就在一起促膝长谈,品茶论文。有良师指导,学业自然更上一层楼。这从李叔同留下的诗词,可以得到印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18岁那年,因时局动荡和家族内部原因,李叔同伴随母亲前往上海。李家有产业在上海,可以就近照顾。在上海,李叔同结识了很多朋友,与许幻园等人义结金兰,还考入蔡元培当校长的南洋公学继续深造。他的茶友中,还有大名鼎鼎的黄炎培。期间,李叔同写了一首咏山茶花的诗:

瑟瑟寒风剪剪催,几枝花放水云隈。

淡妆写出无双品,芳信传来第二回。

春色鲜鲜胜似锦,粉痕艳艳瘦于梅。

本来桃李羞同调,故向百花头上开。

“天涯五友”之一的许幻园颇有资财,上海城南草堂便是他名下产业之一。李叔同陪伴母亲寄居上海的最后岁月,就是在这座豪宅中度过的。“五友”之一的张小楼有个女婿叫李公朴,后来被特务暗杀于昆明。愤怒的闻一多为他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也死于非命,给茶馆“莫谈国事”的警告标语染上了悲壮的色彩。

1905年,李母病逝,李叔同东渡日本求学。期间专注于音乐、绘画和戏剧。他创办戏剧社,男扮女装,出演《茶花女》女主角玛格丽特。事后,李叔同写下《〈茶花女遗事〉演后感赋》:

东邻有儿背佝偻,西邻有女犹含羞。

蟪蛄宁识春与秋,金莲鞋子玉搔头。

拆度众生成佛果,为现歌台说法身。

孟旃不作吾道绝,中原滚地皆胡尘。

李叔同出演茶花女是为了筹集善款,义不容辞,演出本身也展现了他极高的艺术修为,甚得当时日本戏剧界人士的称赞。事后赋诗,则大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慨,因为“中原滚地皆胡尘”,是指祖国正灾难深重。李叔同在日本时,还画过一幅水彩画,叫《山茶花》,并配有半阕《减字木兰花》:“回阑欲转,低弄双翅红晕浅。记得儿家,记得山茶一树花。”19,李叔同从日本回国,曾短暂回到天津出任教职,并于 19春回到上海。期间,李叔同还不时喝番茶(日本绿茶),这是在日本留学期间养成的习惯。

南社雅集

南社两畸人,这是南社创始人柳亚子说的,指的是李叔同和苏曼殊。

1907年,柳亚子召集友人在苏州虎丘雅集,商议成立南社事宜。1909年,南社正式成立,这是一个反抗清政府的社团组织。在柳亚子的带领下,从 1909年到 19新南社成立之前,举行了十几次雅集,通常的流程就是喝大酒、吃大餐、茶话、拍照、出集子。南社社员从十几人发展到上千人,网罗了上海、苏州、杭州的众多文人。

19,李叔同离开天津来到上海,成为南社社员。是年 3月13日,他参加了南社的第六次雅集,题写了南社社员通讯录的封面文字。他同期成为《太平洋报》主笔,编辑画报副刊。苏曼殊也隶属于这个报纸阵营,他的自传体小说《断鸿零雁记》就是由李叔同编辑发表的。19,李叔同参加了南社的第十五次雅集,依旧是吃饭、茶话、拍照、出集子。19 5月,《南社丛刊》第五期就发表了李叔同的《满江红 .民国肇造志感》,为李叔同关注时事、直抒胸臆地绝唱:

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

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

双手裂开鼷鼠胆,

寸金铸出民权脑。

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

荆轲墓,咸阳道;

聂政死,尸骸暴。

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

魂魄化成精卫鸟,

血华溅作红心草。

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李叔同参加南社雅集,负责设计并题写标题的通讯录封面。第十五次雅集是在上海愚园举行的,李叔同还是负责题写通讯录封面文字。但早在四年前的秋天,报纸停办之后,他就赴杭州教书去了。这次赶回来,除了南社这个组织的原因,更多或许是由于他对上海友人的感情。遥想当年,“天涯五友”是何等快活自在,风头之劲,一时无二,当然还有那些在“上海书画公会”品茶读画的日子。

1926年,弘一法师回到上海,曾经专程去城南草堂旧址看过,但昔日豪宅,已经被五金店商人买下,变成了“超尘精舍”。

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教书,培养了很多人才,包括:丰子恺、刘质平、潘天寿、曹聚仁、吴梦非、李鸿梁、吕伯攸等。在杭期间,李叔同多次畅游西湖,过着悠闲的茶生活。直至他出家为僧,从儿时就养成的喝茶习惯,一直伴随着他。

弘一法师

顾颉刚19去杭州游玩时,对西湖迷恋不已,还有来此定居的想法,“俟此生天职既毕,再谋结庐,庶不有负于此胜尔”。他曾于 19北上,去济南庆商茶园喝茶听戏。是年,李叔同从上海去到杭州,教书育人。林语堂、胡适、郁达夫、巴金等人都去喝过茶的西湖,在李叔同看来,另有一番情趣。教书期间,李叔同、夏丏尊、姜丹书三人夜游西湖,李叔同作《西湖夜游记》记之:“乃入湖上某亭,命治茗具。又有菱芰,陈粲盈几。短童侍坐,狂客披襟,申眉高谈,乐说旧事。”

西湖旧影

19,李叔同写信给南社友人陆丹林,引用袁宏道(号石公)《西湖游记》中的词句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并特别提到治印七枚、端州旧砚和曼生壶:

昨午雨霁,与同学数人泛舟湖上。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首,不觉目酣神醉。山容水态,何异当年袁石公游湖风味?惜从者栖迟岭海,未能共挹西湖清芬为怅耳。薄暮归寓,乘兴奏刀,连治七印,古朴浑厚,自审尚有是处。从者属作两钮,寄请法政。或可在红树室中与端州旧砚,曼生泥壶,结为清供良伴乎?著述之余,盼复数行,藉慰遐思!春寒,惟为道自爱,不宣。

丰子恺绘弘一大师遗像

西湖喝茶,更是李叔同一生的美好记忆,“在景春园楼下,有许多茶客,都是那些摇船抬轿的居多,而在楼上吃茶的,就只有我一个了。所以我常常一个人在上面吃茶,同时还凭栏看看西湖的风景”。昭庆寺旁的茶馆、湖心亭也是李叔同常去吃茶的地方。某次,为了避开某名人演讲,他干脆约了夏丏尊去湖心亭吃茶。那次,夏氏说了一句,“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夏说这话,也许只是针对此事有感而发,但李叔同听者有意,认为这是他出家的一个远因。

教书期间,李叔同带着茶等物品到虎跑寺实践了从报纸上读到的断食方法。根据他的《断食日志》记载:

十一月廿二日,决定断食。

到虎跑携带品:……日记纸笔书,番茶,镜。

十二月一日,晴,微风,五十度。断食前期第一日。

三日,晴和,五十二度。……饮梅茶二杯。

六日,晴暖,晚半阴,五十六度。……三时醒,心跳胸闷,饮冷水橘汁及梅茶一杯。……八时半饮梅茶一杯。

九日,晴,寒,风,午后阴,四十八度。……自今日始不饮梨橘汁,改饮盐梅茶二杯。

十五日,晴,四十九度。……拥衾饮茶一杯,食米糕三片。……又食米糕饮茶,未能调和,胃不合,终夜屡打嗝儿,腹鸣。

十六日,晴,四十九度。……七时半起床。晨饮红茶一杯,食藕粉,芋。

十七日,晴暖,五十二度。……拟定今后更名欣,字叔同。

断食期间,李叔同饮过的茶有番茶、红茶、梅茶、盐梅茶等数种,吃过的食物有粥、青菜、芋、米汤、米糕、藕粉等,水果则有梅、桔、梨、橘、香蕉、苹果等,有时是喝水果汁。据他自己的说法,断食后,精力比以往更好,而这次断食也是他出家的近因。

19,李叔同出家为僧,从此开始了属于弘一法师的生活,主要在浙江和福建两地活动。茶一直没有离开过他的生活,他的学生吕伯攸回忆说:“虎跑寺有泉水,清冽而稠……戊午仲夏,业师李叔同(即弘一法师)先生披剃于该寺。余曾偕学友数人,一度往访。师出龙井茶,汲该寺泉水,烹以饷余等。”至 1926年,两人尚有书信往来。

李叔同晚年,在泉州度过,直到 1942年圆寂,世寿 62岁。从茶的角度来说,他生在茶销区天津,终于茶乡福建,仿佛宿命般,与茶保持了不间断的关系。

离泉州不远的产茶区漳州,就是林语堂的家乡。林语堂评价他:“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本文来源:周重林 ,李明著 《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 》,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

如果觉得《悲欣交集 弘一法师的一杯清茶》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