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为什么说这场美俄谍战 才算得上“开年大戏”

为什么说这场美俄谍战 才算得上“开年大戏”

时间:2023-12-03 10:21:20

相关推荐

为什么说这场美俄谍战 才算得上“开年大戏”

▲《红雀》剧照。

詹妮弗·劳伦斯在初领衔主演的美俄碟中谍之《红雀》大戏,在底开始上演“非虚构版”,为奉献开年大戏。

就像一个人永远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虚构版”碟中谍跟“非虚构版”谍战,剧情自然有所差别,场景应该有所不同,人物还是男女有别。

一、美俄“非虚构版”谍战新年第一击

比如,跟“虚构版”是个女主不同,“非虚构版”是个男主。

此人名为保罗·惠兰,如果望文生义地理解,TA貌似还是个女角儿,当然,TA是妥妥的男主。

保罗·惠兰收拾了行囊,再次踏上了熟悉的俄罗斯土地,去参加俄罗斯朋友的婚礼,然后,就被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在的最后一天“确认”了:12月28号,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在莫斯科抓获一名美国籍间谍嫌疑人——保罗·惠兰。

这位有着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四国国籍的男主,立刻变成了明星。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当今世界的主要国家——美国疾速做出了反应:

1月2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要求俄罗斯立即遣返被拘留的美国公民,并寻求其被拘的合理解释。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 图/视觉中国

还是2日,美国驻俄大使洪博培对保罗进行了领事探视,之后还和他的家人通了电话,表示使馆将对其提供支持。

二、美俄谍战爱恨情仇

这个世界可能有无缘无故的爱,但真的可能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在保罗·惠兰被捕前十五天,12月13日,俄罗斯公民玛丽娜·布京娜在华盛顿法院就密谋作为外国政府代理人认罪,承认其试图渗透政界,影响美国与俄罗斯关系。

12月20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是:“国家间的复仇原则就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其间的细节,布衣如你我,只能是酒后面红耳赤时,斗胆推测,可是,其中逻辑应该算是很清楚了。

马克思教导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历史看现实。

回首往事之时,不必回到冷战之前大家熟知的、也特别容易理解的美俄谍战,只是从新世纪的诺顿·斯诺登被俄罗斯接纳开始,每个有兴趣的人,已经看到了新版美俄谍战。

所以发生在3月的“小世界级”谍战外交风波,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时俄罗斯前“双面间谍” 斯克里帕尔与女儿在英国双双中毒,生命垂危。

与此相伴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通俄门”逐步升级,各种消息漫天飞。

然后我们看到了美国驱逐多达60名俄罗斯外交官,以及俄罗斯驻西雅图领事馆关闭,还有20多个国家相继宣布驱逐俄罗斯外交官的“小世界波”。

还是发生在那个3月的大事是:英国《观察家报》和美国《纽约时报》等多家媒体发布报道,曝光英国政治咨询公司“剑桥分析”(CambridgeAnalytica)非法使用从Facebook获得的超过5000万用户的数据。

▲针对数据泄露事件美国召开听证会。 图/新京报网

不是巧合,可能正是历史。

这家政治咨询公司,据说就曾受雇于特朗普等多个国家的总统竞选团队,而且还在特朗普竞选总统时与俄罗斯方面有频繁接触。

三、谍战没有新鲜事

世界观众永远不担心缺少热闹,因为总有国家提供猛料,主动或被动地担任主角。

不过,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

国家间特别是大国之间,没有间谍刺探,会令人匪夷所思。

这本就是国家间常态之一——无论是来自于外交层面的公开信息,还是来自于间谍层面的隐秘信息,都有助于国家间知己知彼,减少战略与战术误判。

不然,国家不可能闲着没事儿干,又是喊话,又是探视,又是驱逐。

美俄之间的谍战,在“后冷战”“新冷战”的词藻修饰之下,将会延续“冷战前”“冷战中”的行为,电影如《红雀》想象的复杂剧情,“非虚构版”会有更令人大跌眼镜的表现,也会有更荡气回肠的情感。

因为,现实始终比小说更精彩。

□ 任孟山(学者)

编辑 王言虎 校对 陆爱英

如果觉得《为什么说这场美俄谍战 才算得上“开年大戏”》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