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爸爸 妈妈 回家吧 好不好” 留守儿童问题依旧是社会痛点

“爸爸 妈妈 回家吧 好不好” 留守儿童问题依旧是社会痛点

时间:2021-07-14 00:28:39

相关推荐

“爸爸 妈妈 回家吧 好不好” 留守儿童问题依旧是社会痛点

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父母能够陪伴在孩子身边是最简单也是最能让人满足的小幸福,但在国内,留守儿童的数量却多达5800万。

由于父母在外务工,很多孩子一年到头都难得见到父母,一家人最长的团聚时间是春节,除此之外不是特殊的事基本上难得回家一趟。

农村地区的主要常住人口包括老人和小孩,在农村少有年轻一代愿意待在这,但外出务工的生活也未必好过,为了养家糊口,大人们留下年幼的孩子给家中长辈照料,自己离开农村到城市谋生。长时间缺乏陪伴对留守儿童来说成长缺失,但对父母的想念却是真。

一位留守儿童的妈妈就因为女儿在视频里的呼唤催泪欲下,值此春节家人经历了一段常时间的相聚,离开的时候女儿比往年更舍不得妈妈走。

在几天后的视频中女儿就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好想你,你什么时候再回来”。那一夜女孩的妈妈整晚没睡,想着是否有可能顺利解决上学问题,这样把孩子带在身边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大多如此,父母心中的痛往往是现实的无奈。孩子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多由祖辈进行照顾,这种养育方式也导致留守儿童在教育和成长过程中呈现出“亲子分离”和“隔代教养”的特征。

留守儿童问题依旧是社会痛点

据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5800万,其中57.2%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父母同时外出。绝大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都是隔代亲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一数据占比79.7%,另亲戚朋友照看的有13%。

解决留守儿童最简单的两个方式,父母不外出打工,或将孩子带在身边,一直以来这都是国家、社会在做的事,但一切还在路上,一切还需要时间。

城市是资源集中区,天然的优势导致年轻一代更愿意往城市走,农民工随迁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中国留守儿童,但即便专门学校再建也是杯水车薪,农村儿童在城市上学难的问题导致更多的农村家庭只能把孩子留在农村家中。

其次是将父母留在家中的尝试,近年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利用互联网+发掘农村的新增长点就是这一方向的具体举措努力,未来也许会有更多的农村人口选择留在农村家中,农村地区不再是毫无就业和创造财富机会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留得住人。

亲子分离、隔代教育对儿童亲子互动的影响

根据《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调查,通过对农村非留守儿童(样本1962份,占比27.7%)、农村留守儿童(样本1370份,占比19.3%)以及农民工随迁子女(样本1999份,占比28.2%)的数据进行比较,留守情况对儿童的亲子互动以及教育方式产生的影响明显。潜在影响包括心理发展、行为养成以及社会化过程的差异。

亲子互动内容上,与孩子聊兴趣内容的情况留守儿童低于非留守、远低于随迁子女;互动形式上,拥抱抚摸的情况,留守非留守都低于随迁家庭。

数据表明留守家庭的亲子互动缺乏内容性,这也是显而易见的空间造成的障碍,导致亲子之间的交流缺乏生活共同的平台。

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交流话题匮乏普遍,“吃饭了没”、“最近学习怎么样”、“有没有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话”,由于缺乏生活的交际,交流也会变得困难,这并非对孩子爱的减少,而是客观关系的疏离造成的尴尬。

在教育方式上,三类家庭的差异同样明显,留守家庭父母与孩子讨论学习难以开展,了解孩子的信息程度低。对此中国劳工关系学院叶鹏飞认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需要制度重设,教育资源倾斜,为农村儿童教育和照顾提供更好的环境。

留守儿童和父母的联系关乎心理健康

根据白皮书对2170农村场留守和非留守儿童进行的调查,留守经历特征对依恋关系、自主性的影响大不同。在父母都外出对家庭中,儿童三岁前第一次外出的占比高达43%。

幼儿时期儿童的成长需要父母陪伴,缺乏父母关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生理健康发展,过早和父母分离,可能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

心理问题不可忽略

缺少父母的陪伴影响留守儿童的社交健康,在白皮书研究报告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地位不确定性较高,即这类儿童容易产生社交障碍和社交回避心理,具体的,缺父留守儿童心理地位不确定性要高于缺母留守儿童。

在亲子关系中,母亲是温柔的港湾,而父亲是坚强的后盾,但距离之下孩子既感受不到母亲的爱,也无法获得父亲的力量。

其内心往往更加脆弱,面对打击或消极对待,延伸问题看待,儿童遭受暴力对待所引发的问题也会更加严重。遭受暴力导致儿童自尊受到伤害,情绪力、抗逆力已经社交力都会受影响下降,最高下降程度可达10.6%。

校园和家庭是暴力发生的主要场所,其中躯体暴力主要来源于校园,具体表现包括校园霸凌、老师体罚等等;

精神暴力主要体现在家庭领域,留守儿童遭受辱骂和歧视的精神暴力情况普遍,发生率高达86%。在研究总样本中,留守儿童遭遇精神暴力的总发生率高达91.3%。改变社会对留守问题的认知亟待加强。

亲子依恋走向极端

亲子依恋方面,父母外出由亲戚照料的孩子依恋焦虑程度高,同父母的联系频率越低焦虑水平越高。以焦虑心理发展的行为极端表现为极度渴望得到爱,或冷暴力程度的排斥,无论是哪一种,分离给孩子带来的痛苦都可想而知。

逃避现实

在社交软件、网络游戏方面,留守儿童的使用比例较高,这也是家长需要注意的一点。生活的部分缺失会让孩子更倾向于投入到网络世界中寻找快感和认可。对此留守家长有必要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引导,强化孩子的自主性和行为主动性,同时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监督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面对留守儿童问题,家长、社会应该做些什么

留守儿童问题不光是家庭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从父母本身的角度来看,陪伴缺失、家庭教育缺失会给孩子的人生带来不好的影响,但现实所迫等情况下,如何在“不得不”的条件下做到更好以弥补孩子心中的缺失感成为了重中之重。

留守儿童父母应该与子女加强联系,并且是高质量的联系,关注孩子的生活、心理健康状况。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回家陪陪孩子,或利用假期接孩子到自己所在的城市。

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也在努力,长期缺少陪伴的孩子普遍缺乏精神“养料”,父母在缺乏陪伴和照顾的情况下,精神力量的给予有必要加强。

来自社会的力量同样有所作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的提供都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当然发展农村经济无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随着城乡经济发展更加平均,年青一代不再背井离乡值得期待。而在当下,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有望缓解留守儿童问题,让更多的赴城务工人员不用为子女教育发愁。行动之外对待留守儿童社会态度的转变也不容忽视,可怜天下父母心,希望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奋发勉进健康成长。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觉得《“爸爸 妈妈 回家吧 好不好” 留守儿童问题依旧是社会痛点》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