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高考不是结束 考生如何借助新高考成才?

高考不是结束 考生如何借助新高考成才?

时间:2020-06-05 02:52:44

相关推荐

高考不是结束 考生如何借助新高考成才?

☝点击标题下方的“源创图书”关注我们。

源创图书 · 以出版推动教育进步

考生是高考招生制度的主体之一,但在原有的高考招生制度设计中,他们是弱势且应有的权利受到很大限制的主体。新高考最大的变化就是给了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考生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帮助自己成才。

01

将高考当作自己成长的自助餐

对考生和正在中小学就读的学生而言,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观念,因为不少人自进幼儿园开始,父母和老师劝他学习时常会说“好好学习考大学”或“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

于是,不少人童年和少年时期就把考大学当作自己的学习目的,一旦进了大学,就认为目的已经达到,船到码头车到站了,不能生成新的目标,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成天玩游戏或睡大觉,荒废了学业。

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关键在于消除对高考的误解。高考不是人生的真正目标,也不是做人上人的台阶,只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驿站,是从一个区域到达另一个区域、从一个境地到达另一个境地所需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一个人成才与他在门槛前的学业基础有关,但更取决于他跨进这道门槛以后的修行。

高考是成长的见证和工具

高考是教育评价的一种。从评价的角度看,高校首先要获得准确、客观的基本事实。由于他人一般不知道自己的学业状况,考试或其他教育测评可以让他人对自己有更加明确、具体的认知。

高考不是目标,考生要善于利用见证自己成长的考试结果。考试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工具。学生要有自主意识。

新高考中增加的选择对哪种考生更有利呢?对那些有自主意识的考生更有利,他们能够自律,有自主学习能力。比如,新高考后高中实行走班制,学习时间会变得相对自由,来自老师的约束和鞭策会变少,对习惯了被动学习、只等老师耳提面命才能有点儿动力的学生来说,这是不利的。

自主意识还表现为能承担责任,将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有效安排时间、空间和资源。由于一些科目提前高考,教学进度可能被压缩,学生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学完高中的课程,这就需要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

有人可能会说自己没有自主性或缺少自主性,这可以通过改变观念和改变生活、学习环境实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就是推动学生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考生将高考招生当成服务成长、发展的工具后就会淡定,就会理性看待每一个环节,不再把具体选哪科或某一个行为的结果看得太重。比如说,今天选不选某个科目、做不做某件事不能决定一生的成败,并没有那么严重。选不选某个科目或做不做某件事可能意味着你选大学的时候某些专业不能报考,如果你真的感到自己需要什么,还可以用其他路径补偿。

简言之,一定要平视而不要仰视高考,要把它当作工具而不是罩住自己的罗网。

确认自己的优势潜能,确立志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潜能,它不会因考试成绩高低而改变。对考生来说,高考既可以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也可能使自己的才能被压制、淹没。很多人认为考上大学了才能就会发挥出来,其实不然。一方面,很多人正是因为考上大学了才放弃了进一步努力,或是因为进错门、入错行而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实际上,现在的学习机会很多,网络很方便,哈佛大学以及世界知名大学的课程都公开了,未能考上大学的人,通过适当方式不断学习依然能成才。虽然每个经历过高考招生的人都在使用高考,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用它。充分、有效利用高考的前提是充分认识自己。这一点是很多高中毕业生做不到的,因而有强调的必要。认识自己的关键有两点:一是确认自己的优势潜能在哪里,二是确认自己的志向是什么。每逢高考和就业季,总有不少人打电话问我:“储老师,我报什么专业?”“储老师,我是学某某专业的,又不太喜欢,您看我找什么样的工作?”通常我会反问:“你的优势潜能在哪个方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会回答“不知道”。这些回答“不知道”的人,就没有充分、有效利用好高考为自己的成长、发展服务。如果大学毕业时还不知道,则说明没有利用好自己在大学四年的学习机会。这当然与中国从小学到高中的单一评价和呆板教学直接相关。学生只有从幼儿园到高中、大学都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才有可能在自主活动中了解、发现、发展自己的优势潜能。当学校和家长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全部填满还要加压时,学生的自主活动就被压缩,先天的优势潜能就无处发挥和展现,学生自然也就找不到自己的优势潜能。确定自己的优势潜能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怎么摸索?就是看自己做什么效率最高,最有成就感。在与别人努力程度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你的学习成果较好,那么这一学科可能就是你的潜力和特长所在。优势潜能可以外显为兴趣。兴趣是个人秉性和思维模式的外显。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喜欢上的课、想参加的兴趣小组或社团分类,借此就可以较为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点和特长,进而发现自己的优势潜能。确定自己的优势潜能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对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家族做更多了解,了解他们曾经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就,显现出特殊才能。自己的优势潜能与自己祖上表现出的才能可能是高度相关的。当然,并不是完全一致。要学会搜集、分析、体验、校准。一个人立志的关键期在十四五岁,中国的学生在这个关键期却正在大量刷题,没有时间和精力了解社会,对社会的认识能力较低,缺少有效确立志向所需要的社会依据。错过了立志最佳期,会直接影响顶尖人才的成长、发展,这也是中国顶尖人才培养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立志的依据有自己的优势潜能和自己所感知的社会需求两个方面。要观察、分析社会趋势,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同时借鉴自己父母及身边其他人的经验和想法,谨慎地选择自己的志向。与依据自己的优势潜能和志向选择专业和学校不同,时下流行一种比较功利的选择模式,例证就是浙江省高考中显现出来的大家不选物理的趋势。学生按照田忌赛马的原则去选科,所有牛人选的科目我都不选,我就选冷门,不问自己爱不爱学,先拿到高分再说。这种心态和做法是危险的。不能只看当下怎样得到好处就怎样选,怎么有利于进到一所更好的大学就怎么选,也不能完全按照一些人所说的未来发展的需求来选择。按照有利于升学的原则选择是制度设计的缺陷,管理部门应当修正制度设计,避免出现系统性、持久性的失衡问题。 年部分省份实行“3+1+2”的选考方案就属于这样的调整。考生应当规避它可能给自己终身成长带来的危害,而不是利用设计缺陷获得当下的小利。进行选择时,首先,要考虑自己的优势潜能和兴趣、特长;其次,要认识自己所立的志向,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大学、专业和生涯规划。充分发挥自主性,忠于自己的内心,依据客观事实,找到真实的问题,就能用好高考为自己的成长、发展服务。

02

找到与自己的优势潜能、志向适合的大学、专业

以什么样的角色和心态参加高考招生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发展,仅是前提条件,要真正用好高考招生制度,还需要考生在报考过程中依据个人情况做好设计。

选择大学与专业的具体建议

在明了前述基本原理后,选择大学和专业还需要具体操作。在具体操作中,要把前面讲的基本逻辑理解透彻,并与自己面对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考虑。选课时强调自主并非要独断。考生要听取他人的意见,系统思考,既要看到自身的需要,也应当考虑家人和老师的建议。由于高中生的知识和社会阅历有限,看问题不免存在片面性,所以要尽可能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再做决断,要多方面征求意见,考虑大学专业的需求及社会工作的需求——考生只要保证最终决定权在自己手里即可。选课时兼顾自己的兴趣与特长。应将自己过去两三年的成绩列出清单,因为成绩是进行选择的重要依据;当然,成绩不是唯一依据。要依据成绩情况,把各科成绩做横向、纵向的分析、比较,看清楚自己哪科更具竞争力。选课还要参考自己选定的目标院校和专业,提前了解目标院校招生的专业对高中学科的要求,避免将来报考时才发现自己所学科目与招生要求不符。同时,要考虑自己当下就读的高中学校的教学资源,在哪门课上有优势。选择学校教学资源更有优势的科目能够享受到较佳的教学条件;反之,选了学校教学资源较差的科目,即使潜力再好,也可能无法完全发挥。所以,要尽可能选当下中学的优势学科。选择科目组合当然要适应高考录取规则。可以偏文或偏理,尽量文理兼备,不建议选择三门文科或三门理科。如果实在不喜欢物理、化学,至少应选生物;如果实在不喜欢文科,可选文科中自己讨厌程度最低的那一门。比如,“历史 + 政治 + 地理”这一组合在报考大学专业时会受限,“政治 + 历史(地理)”在报考范围上没太大区别;“地理 + 生物 + 政治”这一组合与大学专业招生要求难以衔接,应尽量不做这种选择。在选科前,家长可以多关注选科的信息,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认真学好每一科的必修内容,以确保之后能顺利通过合格性考试,并通过学习感受各科在高中的学习特点、各科的压力情况,通过综合比较,从而找到自己的优势学科。这对后续的选科也是很重要的。选择科目的时候还要避免一些误区。一是凭主观想象和过度依据情感做决定。在选择大学和专业时,不可能完全排除个人感情的因素。比如,胡适当年就是冲着杜威到哥伦比亚大学去的。某位中学老师的魅力也会影响学生的选课。既要承认这种影响的存在,又要用理性驾驭自己的情感,把它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二是从众。由于缺少独立思考、自主判断,不少学生在选课时会看自己班级或者学校里哪种组合报得多,随大流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忽视自己的个性,一味追风赶潮。三是依恋。一种是依恋自己原有的班级,认为目前的班级好、感情深,对陌生的环境感到恐惧。另一种是依恋自己几个要好的同学,要好的同学如何选择自己就如何选择,不考虑大家的天赋和优势潜能差别可能巨大。要好的同学各自做出不同选择是正常的,这样更有利于各自的发展。还需要考虑的是,高校的一些专业会对考试科目有要求。比如,大部分理工科专业要求物理成绩。如果不选考物理,就等于和这些专业无缘。一些中学为了提高考试的总体成绩,在学生选课的时候会对起点做些要求。每个人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和所处环境早做规划,权衡利弊,以做出有利于自己长远发展的选择。

03

把心放对才能充分展示自己

不少学生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每天都要 12 点以后才睡,早上 5 点半就起床。长时间高负荷生活,最终的收效也未必好。有些学生甚至遇到一两次成绩不好就自暴自弃,弄得父母、老师和大家都为他担心。所以,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要把自己的“心”放好。把心的位置放对只有提升自己的技巧、能力,你才会有时间做应该做的事。事实上,很多事情做不好,我们不要总以为是因为自己努力不够,而应反思自己的方法。更关键的是,自己的心是否真的安定了。这种反思虽然需要时间,但事倍功半。常常反省,就会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就高考而言,中国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都有一个大问题,就是不知道心放在哪儿。高考其实只是把自己的才智充分展示出来的一个机会,目前不少考生认为考上大学甚至考上重点大学才是王道。实际上,这个思维定式限制了很多创新人才的成长。能否考上大学只是自己成长、发展过程中能否抓住某个机会的表征。抓不住这个机会,只要继续努力,还会另有机会。以这种平常心态看待高考,才算是把心放对了位置,才不会过度焦虑,才不会不顾客观实际和学习内在规律来制定自己的期望与目标。那些在高一、高二时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想在高考前超过别的学习好的同学,这个目标有可能实现,也可能是不切实际的。只要把心的位置摆正、摆对,他们的焦虑就能迎刃而解。在现实社会中,总有一些因素驱动学生失去自我。在学校中,学生常是被动的。离开学校以后,脱离了学校与老师的驱动,学生可能就没有长远的志向,这导致他们不能长远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以志来驾驭心。足以作为终身立志动力的有两点:一是通过对自然奥秘的探索不断追求真理,二是通过对解决社会问题的探索不断造福人类。瞄准这两个大方向,把高考作为通向这一人生目标的一个门槛,才算是把心放对了位置。把心放对位置的人,就能正视自我,就不会有与自己的实际不符的期望,就能理性面对自己的得失,就能登高远望,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径。只有把心放对了位置,接下来做其他的事才能够做得更好,不只是高考能考好。

文章来源:节选自源创图书《新高考十讲》,储朝晖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2月出版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深度解析新高考十大关键问题,让你真正读懂新高考。

长按识别二维码购买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长,入选“影响中国时代进程100人”之“十大教育工作者”。着有《中国教育再造》《理想大学》《以人为本的教育转型》《心平气和做教育》等。

源创图书 ·以出版推动教育进步

长按指纹,或搜源创图书关注我们哦

如果觉得《高考不是结束 考生如何借助新高考成才?》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