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立秋将至 农谚:"六月立秋赶死牛 七月立秋慢悠悠" 有道理吗?

立秋将至 农谚:"六月立秋赶死牛 七月立秋慢悠悠" 有道理吗?

时间:2023-12-23 23:07:25

相关推荐

立秋将至 农谚:"六月立秋赶死牛 七月立秋慢悠悠" 有道理吗?

前言

立秋是我国的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农历中夏秋的分割线,立秋之后,就进入了秋天。对于大家来说,立秋之后可能就是天气冷一些,并没有别的影响,但对于农民来说,立秋影响是非常大的,立秋之后,农作物就会逐渐停止生长,进入收获的季节。早立秋和晚立秋完全是两个概念,古人为了让后人知道立秋早晚的区别,就形成了不少比较押韵的歌谣,也称为谚语,对于立秋就有这么一句谚语:"六月立秋赶死牛,七月立秋慢悠悠"。

1、 谚语与农历

还有几天就立秋了,立秋并不是按照公历计算的,而是按照农历计算的,所以谚语也是按照农历来说的。比如说今年立秋,按照公历已经进入八月份了,明显是晚立秋,可按照农历,却只是6月18,还属于早立秋。在很多时候,公历要比农历更好用一些,而且用的也最广泛,但在农业生产中,特别是中国的农业生产,农历要比公历好用的多。

农历之所以称为农历,就是因为这是我们的祖辈根据农业生活创造出来的历法,紧密贴合农业生产。在古代,人们的生活来源主要就是农业,士农工商,农业排在第二位,士指的是官员,可见在封建社会,农业是仅次于做官的。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我们的祖先发生了作物的生长规律,以及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遭受到天气的影响,为了表述这些规律,我们的祖先编了一些顺口溜,也就是今天要说的农谚。

谚语的特点是朗朗上口,语言朴素无华,这也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当时社会严重缺少纸张和书籍,民间读书人更是稀少。所以我们的祖先为了让这些规律能够代代流传,编撰的谚语都非常简单易学,正是如此,谚语才得以流传下来。我们要知道,文化传承是非常艰难的,历史上被遗失的书籍不知道有多少,更何况是这种不成书的谚语呢,如果谚语复杂一些,我们今天听到的就不是"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了,而只是谚语这一个名词。

进入近现代,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不少人渐渐不再重视农历,不再重视谚语,这种做法是不利于文化传承的,而且谚语并不是一无是处的,而是包含了大智慧的,是几代甚至十几代人的经验总结,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

2、 早立秋与晚立秋

再回到立秋,古人对立秋非常重视,立秋之后,就意味着收获的季节到了,可是立秋也有早立秋和晚立秋的区别。如果说立秋的时间比较早,就会造成作物成长时间不足,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同时秋收之后就要播种,但因为立秋过早,天气快速变凉,播种的期限会变得非常短,如果播种过晚,天气又变凉的厉害,那么就会造成次年产量降低。所以立秋如果过早,农民就会异常忙碌,作为播种神器的牛也会一直被使用,这就是六月立秋赶死牛的由来。

而如果是晚立秋,首先今年作物的产量如果不发生意外,一定不低,其次就是不影响播种,立秋后,天气才变凉,或者可以这么说,六月立秋到八月份就不适合播种了,但如果是七月立秋,要到九月份才会变凉,虽然都是两个月,但变凉的时间被延后了,寒冷的时间就会变短,这对于农民来说,确实是一大幸事,在农忙的时候,也可以慢慢来。

在古代,我们的先辈们几乎都是看天吃饭的,天气好就收成好,天气不好就会影响到收成,哪像现在,老天不下雨,我们自己人工降雨,除了特大灾害,都不能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

3、 从谚语看传统文化的保护

谚语属于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我国的传统文化种类繁多,秦腔、京剧、皮影戏等都和谚语一样,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逐渐落寞了,像京剧等遗产,传承虽然未断,但关注的人是越来越少。作为特殊的谚语,特别是农谚,随着天气预报的到来,变得更不为人知了。

其实在国内,比起天气预报,谚语还是很有优势的,因为有时候天气预报并不是很准确,而且天气预报也过于单一,只能预报温度和天气,并不能预测后续的发展。天气预报可以让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失去作用,但却不能让六月立秋赶死牛,七月立秋慢悠悠这样的谚语失去作用。

换句话来说,谚语有长期和短期之分,长期规律是不能用短期的天气预报来概括的,这就是谚语存在的价值。现在谚语最大的危机其实不是信息化的冲击,而是越来越不受重视,获知途径不多。目前大多数人谚语的获得首先是来自于语文课本,可是语文课本里面的谚语数量稀少,而且有些还是短期谚语;其次就是其它途径,有家人口授,以及书籍报纸影视作品偶尔提到一两个。

这种获取途径非常不利于谚语的传播,在古代,谚语的传播主要是口口相传,因为谚语本身就非常押韵。但如今,谚语几乎都不怎么口口相传了,偶尔有影视作品提到,但也都是常见的,这是阻碍谚语传承的最主要原因。要想改变谚语的现状,最需要做的就是改变谚语的传播方式,如此才能让谚语不至于断绝。

总结

谚语是古代文化的精粹,是属于农民的文化,如今虽然时代变了,但像"六月立秋赶死牛、七月立秋慢悠悠。"这样的谚语,其价值也是非常大的,对农耕有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文化传承中,谚语依然存在价值,这就是要传播谚语的理由。而谚语的传播,主要要靠口口相传,这才是谚语传播的主要方式,只有这样传承,谚语才能长久传承下去。

如果觉得《立秋将至 农谚:"六月立秋赶死牛 七月立秋慢悠悠" 有道理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