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执着'还是“执着”?

“执着'还是“执着”?

时间:2022-07-23 07:32:40

相关推荐

“执着'还是“执着”?

金按:近检张相先生《诗词曲语辞汇释》,其中“着(十)”条引梁武帝《会三教诗》云:“执着性易惊。”又引唐司空图《与伏牛长老偈》云:“惟应执着便生迷。”读罢顿觉眼前一亮。因为这两例中的“执着”倘确实如此,则“执着”的书证便可由明刻本《水浒传》上推到南朝梁和唐代。可惜的是,经过查证,梁武帝诗(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和司空图诗(《全唐诗》)的原文均作“执着”而不作“执着”。可见这两个“着”字是张相先生在引录时加以改动的。不过,这也正好说明他在1945年以前撰写《诗词曲语辞汇释》时就已认为,读zhuó的“着”可以也应当改成“着”字。我的观点同他当年的看法似乎不谋而合。

“执着”和“执着”,是同一个词的两种写法,读为zhízhuó。在现代人的文章中,两种写法都有人用。能否在两者之间确定一种作为规范化的形式呢?这个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几乎所有的古汉语词典都认为,“执着”本是佛教语。丁福保编撰的《佛学大词典》解释说:“执着,固着于事物而不离也。”执、着二字义近而并列,都是固定、固着的意思。从各种词典、类书引录的十多条书证来看,始于南朝齐求那毗地翻译的印度《百喻经》,止于元代以前的各家诗文,一无例外都写成“执着”。为什么没有人写成“执着”呢?我想这大概同表示“固着”、“附着”意义的“着”比较后出有关吧!

到了元代,在小说、戏曲等通俗白话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读音为zhuó的“着”字。过去的“着实”、“着意”、“着落”、“着恼”等复词,逐渐有了“着实”、“着意”、“着恼”、“着落”等另一种义同形异的写法。在明崇祯十四年(1641)的贯华堂刻本《水浒传》第二十一回中,人们发现了“执着”的最早书证:“我只怕雷横执着,不会周全人。”这里的“执着”义为固执、不圆通,虽与“执着”的本义不尽相同,但显然是从那里引申出来的。

“着”本来是个多音多义字,表示显明、撰述等意义时读作zhù,表示固着、附着等意义时读作zhu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着”字使用的日益频繁,“着”的zhù音义项的专用化也越来越突出,到了现代,它几乎成了只读zhù的单音字,zhuó音实际上消失了。例如1947年出版的《国语辞典》所收的着力、着落、着棋、着实、着手、着意、附着等词语,到了建国后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中,“着”全部改成了“着”。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土着”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未见注音。《汉书·西域传》云:“西域诸国大率土着。”意思是说西域各国的百姓大都是固着在当地的居民。唐代颜师古注音为“直略反”,则其本音当读zhuó。由于“土着”一词古书不常见,人们逐渐将“着”读成了zhù。《国语词典》“土着”条下注了两读:tǔzhuó(按:原为注音字母,现改作汉语拼音,下同)。今亦读tǔzhù。到了建国以后,基本上已没有人再读为tǔzhuó了,所以《现汉》干脆只保留了tǔzhù一个读音。其实,这里的“着”读成zhù在意义上是讲不通的,这是“着”字专用化所造成的后果,但一经约定俗成,读音也就无法再变回去了。如果当初有人将“土着”写成“土着”(意义完全一样),今天就绝不会读成tǔzhù了。

现在再回过来谈“执着”。1978年初版的《现汉》在处理上是比较保守的,它只收“执着”而不收“执着”。1988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第二卷就两者兼收,并且各举二例,其中“执着”的现代例就举了茅盾的书证,但它还是把“执着”列为正条而列“执着”为附条。实际上,从我平时阅读的现代书报来看,“执着”的使用率要比“执着”高一些。1987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汉》原编纂单位)在将《现汉》重新剪贴编成《倒序现代汉语词典》时,特地将“执着”改成了“执着”。1988年8月,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新编汉语词典》也作了同样的处理。这种耐人寻味的改变,说明“执着”的书写形式已经占了上风。这从汉语规范化的原则来看,无疑是比较合理的。因此我建议,目前“执着”和“执着”虽然还在同时使用,但我们编辑自己写文章、改稿子应当提倡写“执着”,以有助于此词使用的逐渐规范化。

(原载1995-01)

如果觉得《“执着'还是“执着”?》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