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怎么看待加入交响乐的京剧伴奏?

怎么看待加入交响乐的京剧伴奏?

时间:2021-07-23 13:38:37

相关推荐

怎么看待加入交响乐的京剧伴奏?

何许人

书蠹诗虫,好梨园茶事,文人美学,日本古美术品行业,OGC。

4 人赞同了该回答

以下援引华东师范大学着名戏曲研究学者翁思再先生的观点:

关于“京剧交响”

1933年程砚秋在《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报告书》里提出借鉴西方音乐经验。1942年他在上海黄金大戏院演《春闺梦》,乐队里加了小提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现代京剧运动,使得西洋管弦乐队成建制地介入京剧乐队,其音乐的成功已经为后世的流行所证实。一般评价把现代京剧运动以政治和艺术作两分法,良有以也。

然而是不是所有京剧乐队都要引进洋乐器呢?不然。

作为世界非遗的京昆传统经典需要完整保护,若改得似驴非马就失却了认识价值。京剧是角儿的艺术,其中一个重要看点即是唱伴之间的随机性。同一出戏,不同演员有不同唱法,即使同一个演员在不同场次也会有各种即兴发挥,因此老戏乐队就很简练,只有所谓“三大件”,乐器过多就难免“互搅”,影响同演员的灵动配合。这就是老戏常演常新、流派纷呈的魅力所在。今后无论京剧怎么发展,这个本体意义上的伴奏方式是不能放弃的。

可是我们看到,有些剧目本来“三大件”伴奏很协调,却非要在乐池里摆个大乐团,所显示的音乐气质与具体剧情不符。附带说一下:有的地方戏的唱腔资源单调,缺乏抒情性,却也增加许多洋乐器,结果动辄提琴拨弦,多数乐手闲置。有一次我观摩“交响评弹”,整个中篇评弹惟有一个唱段没用“交响”而仅以琵琶伴奏,结果该段获得掌声最多,这不啻是一声警钟。不恰当的“交响化”是庸俗进化论和文艺浮夸的表现。

或许有人会质疑,前几年我参与创作的京剧《大唐贵妃》怎么用了中西合璧的乐队呢?这需要做点分析。

现在实际上有两种京剧样式,一种是主要以“三大件”伴奏的传统戏,另一种是以中西合璧大乐队伴奏的现代京剧。至于新编古装戏《大唐贵妃》的呈现样式,我们是经过反复论证的。其剧情有辉煌的宫廷气质,所结构进去的经典梅派唱腔,抒情性强,具备“交响”回旋的空间,加之这是为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开幕式专门打造的剧目,于是创作组就决定参照现代京剧的音乐经验,并进行“后开发”。实践结果,剧中李隆基和杨贵妃因音乐而结缘、后宫梨园胜况、长生殿盟誓、安禄山叛变、马嵬坡求死及仙乡续缘诸情节,都在中西合璧大乐队的烘托下得到有力的渲染,梅兰芳的人文精神也由此得到提纯和升华。这是传统小乐队所不能奏效的。该剧首轮5场演出就回收了全部投资300万人民币。后来,剧中几个唱段经常闻诸票房,主题歌《梨花颂》还流行在手机彩铃和广场舞。这是在“一戏一格”的方针指导下周密论证的结果,也说明我们所反对的是盲目贪大求洋,并非一概反对“洋为中用”。

编辑于 -09-26

赞同 4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煜熺

一如红楼梦不醒

2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不少人认为中国戏曲就像是西方歌剧一样的,广义上来说确实可以这样理解,但是要是说完全等同就有些问题。首先艺术门类就不一样,表现方式也不一样。

有人觉得中国京剧可以和西方的歌剧融合,因为都是用喉咙唱,都是在“唱歌”。两种艺术放在一起,那就是完美的文化交融。但是,戏曲不只是唱,戏曲有四功五法,不仅要看唱也要看身段,看锣鼓点。虽然都知道唱的技巧是为了丰富表现人物,但是大部分人的评价标准还是把高音和炫技放在第一位,大家可以留心一下,往往大家说的唱功特别好的歌手都是特别能飙高音的。

其实运用技巧也是歌手表现情感的方式,只不过三流的歌手靠吼,二流的歌手靠唱,一流的歌手是讲故事。

歌剧图兰朵

从图兰朵的穿搭大概可以看到西方歌剧融合中国文化的效果,也是“不伦不类”

大多数人都接受了飙高音的人物设定,所以对低吟浅唱,讲故事类型的歌手不再追捧,这也造成了歌坛的歌手大都拼命飙高音的现状,其实这种现状主要是观众的审美问题。

放在歌剧上也是,一说歌剧大家就会想到女高音,男高音,虽然也有男中音,女中音,但是那些不是大众的菜,要是听一次歌剧没有听到高音,大部分观众会觉得自己的票白买了,其实说白了就是正真爱的人少,附庸风雅的多。

我们接受歌剧的时间确实没那么长,或者说我们由于现在的流行歌本来就是从歌剧来的,所以也有一些观众爱把对流行歌的见解加之到歌剧上。也就造成今天,中国歌剧舞台上能够做到以情动人的歌者寥寥无几。

那现在来看看京剧,由于打着东方歌剧的招牌,观众继续把对歌剧的见解放在戏曲上。要是演员的声音不够尖,唱的不够高,就会被认为唱的不好,水平不够。

但是真正好的旦角的标准,就是声音要圆润,要耐听不吵,要的是享受而不是听觉刺激。

在享受一点上,古人真是玩到极致了,他们很早就知道艺术要“以情动人”,只要是演员,就要以演人物为标准。古人爱莺啼婉转,爱留白的表现方式极大的丰富了戏曲的内涵。不可否认,戏曲的健全和发展,和台下这些观众有不少关系。

很多人说戏曲旦角声音尖细,刺耳朵,那我只能说,是那个演员的问题,去听听如今已成角的演员,或者去听听老唱片,你绝对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歌剧气听得是情感。戏曲听得不仅是情感,还有韵味。听戏听韵,一旦知道了什么是韵味,那估计这辈子都爱听戏了。 戏曲的韵味分为两种,一种体现在演员演唱或者念念白时使用的发音技巧,比如控制咽音和脑后音,还有提溜劲、还有注意字头字尾的发音。就说余叔岩的“云遮月”嗓音特点,什么是“云遮月”?简单来说就是乍一听听不清,但是越听越想听。至于为什么想要一直听,就是因为唱得有韵味。我最早听余叔岩先生的唱段,刚开始时确实听不下去,但是时间长了,就感觉这个声音在撩拨你的心,只要听到这个声音就感觉自己浑身舒服。余叔岩先生喜爱“提着唱”,比如《搜孤救孤》中的“白虎”一句。

舞蹈

还有一种韵味体现在身段上,可以称为身韵。身韵这个词在舞蹈上较为多见,古典舞特意分出了一个身韵派的分支,这个舞种就广泛的吸收了戏曲的身韵然后融合到了舞蹈中。但是身韵舞到底是舞蹈,还是和真正的戏曲身韵有很大的不同,戏曲的身段讲究要圆润,不能有棱角,也不能出现“过了”的表演,一切表演都要不愠不火才好。但是舞蹈就不一样了,舞蹈就是用肢体语言来表演情绪,所以舞蹈的动作往往比较夸张,而且舞蹈也讲究要有高潮。如果你爱看舞剧,就可以发现舞剧中总有一个十分炫技的情节,比如连续的“云里前桥”,这个情节就是观众鼓掌的时候。戏曲中也有这种高潮,但是大多存在于武戏当中,文戏少见。

歌剧是导演为中心,演员为剧本服务,布景为剧本服务,所以歌剧的布景时常是繁杂的,宏大的。

京剧交响乐

戏曲是以角为中心,所有一切都是为角服务,布景造的很简洁,也可以理解为是不让布景抢角的戏。虽说歌剧和京剧都是为了演人物,但是,完全是不同的艺术体系。

很多人喜欢把歌剧融入到戏曲中,确实很惊艳,独特的交响乐,宏大的布景,让人一看就觉得十分震撼,十分吸引眼球。但是,听戏要是听多,懂一些了,就会觉得交响乐过于嘈杂,时常盖过戏迷想听的锣鼓点或者是某一句非常细致的唱腔。

其实,融合确实有意思,但是还是让时间证明一切吧,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如果觉得《怎么看待加入交响乐的京剧伴奏?》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