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林语堂之父林至诚 一个乡村牧师如何造就一代文学大师

林语堂之父林至诚 一个乡村牧师如何造就一代文学大师

时间:2019-05-30 17:36:43

相关推荐

林语堂之父林至诚 一个乡村牧师如何造就一代文学大师

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林语堂可谓鼎鼎大名。他不仅学贯中西,更以幽默的笔调写出了不少文学经典。林语堂还是向西方人介绍中华文化的大使,为国学在世界的传播做出了贡献。而在1940年与1950年,林语堂更是两度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足见其在文坛上的地位。

不少成功人士的出现,与童年的启蒙教育息息相关。而父亲往往扮演孩子教育的重要角色,林语堂能够成才,其实跟他拥有一位好父亲关系极大。

01

林语堂的父亲叫林至诚,福建漳州人。他从小就遭遇了不幸,其父因抓壮丁被迫入伍,从此就再无音信。他只好与母亲相依为命,担负起养家的重责。林至诚是乡里的一名小贩,经常挑着扁担往来于闽南各地。林语堂回忆说“曾贩卖竹笋到漳州,两地距离约十至十五里地。他的肩膀儿上有一个肉瘤,是由于担扁担磨出来的,始终没有完全消失。”足见林至诚勤劳朴实的气质。

林至诚生活的时代,正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近代时期,西方人在用大炮轰开中国国门的同时,也把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了进来,东方雄狮也在西风东渐中逐渐清醒。当时有些西方传教士深入乡里传福音,林至诚和他母亲一起加入了教会。

早年的艰辛让林至诚感受到读书的重要性,于是他把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不久就掌握了读写能力。成为基督徒后,他更是进入教会的神学院深造,毕业后成为一名牧师。

林至诚牧师最早是在厦门同安的教会工作,他在此建立了一所学校造福乡里。1880年,他来到漳州的平和坂仔,服务于当地教会。坂仔四面青山环绕,中部一水纵贯,是一处风景优美,人杰地灵之地。

1886年,林至诚在坂仔建立了一座礼拜堂,其中一口大钟给林语堂的童年留下深刻印象,他在回忆录里经常提到。1887年,林至诚在坂仔建立了铭新小学,这是当地最早的西式学堂,当时的中国,很多孩子还在私塾里“之乎者也”,而林至诚开风气之先,在这个小乡镇引入了新式教育。林语堂与很多当地小朋友一样,都是在此接受了小学教育,掌握了不少有用的知识。

02

读过林语堂作品的读者,都会有一个印象,他的笔端充满了怜悯,对各色人等都表达了同情。其实林语堂悲天悯人的性格,是与他父亲的影响分不开的。林至诚牧师因着虔诚的信仰以及早年的苦难,对弱势群体充满了怜爱。他在当地颇有人望,经常处理乡亲们的纠纷,对于生活有困难者更是给予帮助。而且他颇有正义感,当乡亲遇到不公正对待时,都会挺身而出。

林语堂曾回忆:“我记得他和当地的一个税吏打过一次架。那个税吏领有执照,得在每五日一次的集镇上,由他自己斟酌决定收取捐税。有一个卖柴的人,费了三天工夫,斫柴,劈成棍状,烘熏成炭,由山中运到集上卖。每一捆卖两百铜钱,而税吏每捆炭要他纳一百二十铜钱的税。家父赶巧在旁经过。看见税吏欺负穷人,上前干涉,于是恶语相侵。人群围起来。最后,税吏表示尊重家父的长者地位,答应减低捐税——减低多少,已经记不清。但是父亲回家告诉我们这件事时,税吏的邪恶不义,还让父亲怒火中烧。”

正是林至诚对乡亲们的爱护,让林语堂学会了做人的道理,而他也透过笔端,对苦难中的人们表达了怜悯之情,让无数读者动容。

林语堂曾将英文的“humour”译成“幽默”,而他的文风又是“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因此,他也有了幽默大师的名号。

而林至诚的性格以及教育孩子的方式,恰恰也充满了“幽默”的特质。他虽然在乡里拥有超高人望,是人们眼里的“正人君子”。可他却没有传统理学家那样的正襟危坐,甚至有些道貌岸然。而是能够与大家平等的交流,在教育孩子上更是如此。他虽有传统父亲的严厉,但经常与孩子们谈心,甚至编造各种有趣的笑话逗他们开心,整个家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林语堂回忆道:“他那悠闲的笑声。他对我们孩子,倒是和蔼亲切,但是若以一般年老的父母而论,他也有几分严厉。纵然如此,他还不至于不肯和我们开玩笑”。而正是这种教育,让林语堂练就了乐观、幽默的性格,通过他的作品流传,在中华文坛独树一帜。

03

林至诚既有传统文化的底色,又接受了西方文明的熏陶,因此他与当时的洋务派、维新派的知识分子一样,拥有睁眼看世界的眼光,而这对林语堂的人生轨迹产生了重要影响。林至诚与美国人范礼文博士有很深的交情,经常从他那里获得不少关于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知识,他也会经常阅读林乐知主编的杂志(康有为、梁启超、张之洞等开明人士也是这些书刊的忠实读者)。

虽然身处乡下,但林至诚认为无论从国家前途还是孩子发展的角度看,都必须让林语堂接受新式教育。只有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为了让孩子读书,林至诚不惜省吃俭用,变卖家产,为林语堂筹集学费。正是父亲的大力支持,林语堂才走出乡里,来到鼓浪屿求学,并远赴上海,乃至欧美深造。终于成为学贯中西、博学多闻的一代鸿儒。

林至诚牧师一生默默无闻,在偏远的坂仔镇奉献了一生。但他却是一位好父亲,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成为林语堂的启蒙老师。不但培养了林语堂的人格,更给了他一颗胸怀世界的心灵。使林语堂最终得以“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奠定了其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鼓浪隐士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如果觉得《林语堂之父林至诚 一个乡村牧师如何造就一代文学大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