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联想能力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联想能力培养论文

时间:2023-02-15 21:46:20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联想能力培养论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了重视,数学思维对提高学生数学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联想能力培养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联想能力培养论文篇1

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摘要】 联想是指人们由一个事物想到另外一个事物,联想能力是一个人的正常思维能力. 这些年来,很多教育工作研究者开始把联想能力运用到教学中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主要针对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促进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 小学数学;联想能力;培养;因果性;相似性

传统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一般都是建立在对知识死记硬背的基础上,从而导致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出现反应迟钝、思维中断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本身学习和反应能力较差的学生,虽然平时学习认真刻苦,教师也耐心地反复进行指导和纠错,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仍然没有多大起色,其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缺乏连贯的联想思维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小学生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

一、因果性联想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用的就是因果性联想的使用,学生能够从已知条件联想转换得出新的量,再通过环环相扣得出问题的结果. 例如一道行程问题中,甲、乙两车同时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36千米,乙车5小时可以跑完全程,甲、乙两车相遇时,甲车行驶了全程的■,问:甲车几小时才能跑完全程?

这道题目,学生开始感觉很难,无从下手,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转换:相遇的时候甲车行驶了全程的■,相对应的乙车就行驶全程的■,进而联想甲、乙的行程比例是多少(2 ∶ 3),继续联想甲、乙在全程中的时间比例又是多少(3 ∶ 2),通过这一连串的联想使学生突然醒悟,思想一转换,马上就得出解题的方法:5 × 3 ÷ 2 = 7.5(时).

由此可见,通过教师的引导,将这些已知条件组合起来,再通过联想和转换得出结果,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一大法宝. 当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例题的分析和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如何运用联想转换,使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理解解题思路,形成良好的联想转换习惯.

二、相似性联想能力的培养

相似性联想过程中常常会运用到迁移思想. 旧知识往往是新知识的基础和原型,因此,教师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类似联想,从而进行知识的迁移.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通过图形的直观性感知可以得出■ = ■ = ■,再通过对分子、分母变化的观察,学生可以逐步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但是一般会把“零除外”的条件忽略了,这时,教师就可以从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原型中展开联想,发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时,这个数必须是“零除外”,否则这一性质不能成立,这样就使我们的学生透彻地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接近性联想能力的培养

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旧知识的学习过程往往是类似的,这样就可以用到接近性联想. 例如,学生在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也就学会了梯形面积的计算. 小学高年级的学习过程中会不断地出现很多有关联的知识点,如除法、分数、比之间的联系等等,通过这些联系转化,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如:解方程■ = ■.

这种方程在小学课本中一般是不会出现的,但是在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用这样的方程寻找数量之间的关系. 但是,学生一般只会列式不会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这个方程的解法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一:显然,这是两个分数,可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将■化成■,这时就会发现,x + 1 = 12,问题轻而易举地被解决.

方法二:可以把方程式理解成(x + 1) ÷ 8 = ■,然后利用被除数等于除数乘以商的原理得到x + 1 = 8 × ■,问题又迎刃而解.

方法三:这个方程还可以理解成比例的关系,可以将其形式转换成(x + 1) ∶ 8 = 3 ∶ 2,这样转换后可以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得出2(x + 1) = 8 × 3,于是学生也能很快地算出答案.

四、对比性联想能力的培养

很多数学内容都具有可逆性,如加法和减法、乘法与除法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知识本身的可逆结构进行分析,其实就是在给学生的对比性联想打基础. 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当学生掌握了(a + b) × c = a × b + a × c时,首先让学生练习:

(5 + 3) × 4 = × + × ;

9 × (4 + 6) = × + 9 × .

接着还可让学生填下面的方框:

5 × 4 + 3 × 4 = (5 + 3) × □;

5 × 4 + 3 × 4 = □ × (□ + □):

或者设计趣味练习:

△ × (□ + ○)= × + × ;

△ × □ + △ × ○=( + ) × .

五、结 语

总而言之,联想就是发散性的思维,运用联想可以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可以增强记忆,提高知识之间的联系,得出解决问题的线索. 同时,转换是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化繁为简的常用方法之一,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参考文献】

[1]王会新. “想象”对于数学学习的作用[J]. 才智, (09).

[2]李娟. 借给学生一双数学想象的翅膀[J]. 数学学习与研究, (08).

[3]张健. 发挥联想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 四川教育, 1986(10).

[4]宋保龙. 浅谈探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07).

>>>下页带来更多的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联想能力培养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联想能力培养论文篇2

浅谈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摘要】联想是指一种心理过程引起与之相关联的另一种心理过程的现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由眼前的知识联想到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常常能帮助学生探索新的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才智。在教学中,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教会学生展开合乎常理的联想,长期坚持,便能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联想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因果联想类比联想联想能力思维能力

联想是指一种心理过程引起与之相联的另一种心理过程的现象。

小学应用题教学中教会学生进行正确的联想,对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等都大有益处。下面是我在小学应用题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通过抓“题眼”,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要正确解答应用题,读题和审题非常关键。通过读题和审题,教会学生抓住题目中的“题眼”,在大脑中马上进行快速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边读题边联想的习惯。如读到“倍”,要马上想到“哪个量是一倍数”,“哪个量是多倍数”“是几倍多几还是几倍少几”;读到“百分之几”,就要马上想到“谁是谁的百分之几”“单位1是哪个”……还要教会学生审题过程中尽量把逆向叙述的语序转换成顺向叙述的语序来理解,这样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利于解题。如:把“红丝带11米,比黄丝带多5米”转换成“红丝带长,黄丝带短,黄丝带比红丝带短5米”。

抓住应用题的“题眼”是解题的关键,在抓“题眼”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常用到以下几种联想。

1.因果联想——由因果关联产生的联想。

这种联想,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条件与问题的逻辑关系,提高分析、判断、综合解题能力。如:看到“有苹果58千克,梨16千克”,由此产生联想:⑴苹果和梨共多少千克?⑵苹果比梨多多少千克?……或由已知信息联想出相关的数量关系式。如:“一本书,已读了全书的60%”,马上联想到:剩下的页数=全长×(1-60%)……

2.类比联想——由类似相近的知识、方法产生的联想。

如:“今年生产的电视机比去年增加60台”,由此联想:⑴去年生产的台数加上60台,等于今年生产的台数;⑵今年生产的台数减去去年生产的台数等于60台;……

3.多向联想——顺向联想、逆向联想、纵向联想和横向联想

如:“一堆煤,已用了15%,还剩下34吨。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⑴这堆煤共有多少吨?⑵已用了多少吨?⑶未用的吨数比已用的多多少吨?……通过多向联想,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二、通过题组练习,培养并促进多向联想的能力

1.关联题组:

[1] 清浦小学学生为果园摘苹果,三年级摘了50千克,四年级摘了250千克,四年级摘的是三年级的几倍?

[2] 清浦小学学生为果园摘苹果,三年级摘了50千克,四年级摘的是三年级的5倍,三、四年级共摘苹果多少千克?

题组以一倍数、倍数与两数和三个数量关系的变换,构成不同的习题。通过对比联想,提高学生对数量关系的认识和审题、解题的能力。

2.发展题组:

⑴ 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68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5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⑵ “相遇”变“相背”

两辆汽车同时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客车每小时行68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5千米,4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⑶ 一方速度不直接给出

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68千米,货车每小时比客车慢13千米,经过了4小时相遇。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⑷ 两车并未相遇,中间尚有距离

两列火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68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5千米,经过4小时后两车还相距5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⑸ 一车提前出发

两辆汽车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先出发2小时,每小时行68千米,然后货车出发,每小时行55千米,4小时后与客车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⑹ 两车同时出发

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客车每小时行68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5千米,它们同时出发2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⑺ 相遇时已知客车比货车多行的路程

两辆汽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68千米,货车每小时行55千米,相遇时客车比货车多行52千米。求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这组题题材相同,但后面一题都比前一题有所发展,由“相遇”变“相背”,进而到“并未相遇,中间尚有距离”;由“同时出发”,发展到“一车提前出发”等等,通过对比联想,学生的解题思路会更开阔,思维的敏捷性会更强。

3.相异题组

⑴ 一桶油,取出千克后,还剩这桶油的,这桶油原来重多少千克?

⑵ 一桶油,取出以后还剩千克,这桶油原来重多少千克?

⑶ 一桶油,取出千克后,剩下的比取出的多,这桶油原来重多少千克?

这组题的内容相似,实际由于数量关系中标准量和比较量的变化,导致了解题方法的不同。通过纵横联想,能使学生分清各题的区别和联系,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的培养。

三、结合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

1.通过多题同解,培养学生灵活性的思维能力。

⑴ 一项工程,由甲队独修,要8天完成;由乙队独修要6天完成,如果两队合修,要几天完成?

⑵ 一水池,用甲管注水,8小时可注满,用乙管注水,6小时可注满。两管同时注水,要几小时注满?

以上两题题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实际上是形异实同的,题中的结构、特征、算理、解法都是相同的,都可以用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来 解答。通过多向联想,加深对工程问题数量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通过难题巧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图中正方形面积是100平方厘米,求这个正方形中最大的内切圆的面积是多少?

这道题乍看上去无从下手,因为要想求圆的面积一般先要知道圆的半径(直径或周长),而这道题圆的直径即正方形的边长是未知的。这时鼓励学生展开联想,运用直觉思维,就会一下子抓住正方形与圆面积之间关系的本质特征,就可以创造性得出解法:

100÷4×3.14=78.5(平方厘米)

解答应用题的思维推理过程,可以说是一系列的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广泛联想过程。实践证明,在应用题教学中,我们只要重视对学生联想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得心应手,比较顺利地寻求到解题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解题的能力,使自己的思维不断得到发散。

如果觉得《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联想能力培养论文》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