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罗大佑——华语流行音乐的“鲍勃·迪伦”

罗大佑——华语流行音乐的“鲍勃·迪伦”

时间:2024-04-27 00:29:38

相关推荐

罗大佑——华语流行音乐的“鲍勃·迪伦”

,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摇滚与民谣音乐家鲍勃·迪伦一个音乐人竟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多少都会出乎世界上的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在惊讶之中,鲍勃·迪伦重新又回到人们的视野,一时之间他成为了世人最热论的话题。

其实,这并不是诺贝尔奖的评委们一时头脑发热而将奖项授予鲍勃·迪伦的,这位被称为“60年代的游吟诗人”的集作曲、作词与音乐制作为一身的音乐人,他的许多作品如《随风而逝》、《暴雨将至》等对西方对世界的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他的代表作《随风而逝》,更是被称作美国一个时代的国歌,可见其影响之大。在在诺贝尔奖颁发给鲍勃·迪伦的时候,更多的是主要奖励他在发扬和开拓美式歌谣的传统中,创造性地做出了全新的表达。这就足以说明了鲍勃·迪伦作为一个音乐人,他所做的其实远不止是音乐中的事,其实我们在看到关于他的介绍中,往往是写着歌手、创作人、作家、演员等头衔,鲍勃·迪伦更象是一位行走在音乐道路上的诗人!而在东方,在我们华语的乐坛,也有一位这样的“音乐诗人”,那就是被称作“华语乐坛教父”的罗大佑。

罗大佑生于1954年,原来最初并不是搞音乐的,但仿佛天生就是与音乐有缘似的,虽然他学医学出身,并最初也从事医学工作,但是他觉得自己还是作音乐更加有激情,于是从医学事业毅然改行投身到音乐事业中来。虽然远在东方的罗大佑目前还无缘问鼎诺贝尔奖,但是如果某一天这个世界最高荣誉突然降临到这位音乐才人的头上,人们也不会感到意外。

鲍勃·迪伦的一生都在批判与反抗中走来,在他的很多作品,都充分的体现了他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其实在罗大佑的身上并不是难寻鲍勃·迪伦的影子,年轻时的罗大佑,身上天生就具有一种忧郁叛逆的气质,这可以从他早期的音乐风格中就看得出来,罗大佑在他的早期作品中,体现得更多的是那种低吟浅唱,灰暗批判的风格,苦闷、悲哀有时又愤怒的情绪常在自己的作品中表露出来,此时的罗大佑像是一个独行侠,行走在华语乐坛中,是当时一道独特的风景。

进入全盛期后,罗大佑辗转于香港与台湾之间,但主要活动的足迹在香港,这个时期,他的音乐作品题材更加广阔,意境更加高远,从关怀人生到家国情怀,下层疾苦至人间情愁等等。我们在罗大佑的歌中,体会到的就是这种人文的情怀,他的歌词逐渐以诗化的语言述说着世间的人事,他的歌曲逐渐从早期的灰暗色彩转向积极阳光。随着阅历的逐渐丰富,人生走向成熟,他的歌曲中体现了更多的关怀与慰籍,很多看似不经意的表达,往往能直击人心底,在你某一天听着吟着他的歌,不知不觉眼泪就会掉下来。

流行音乐本来就是被称为“下里巴人”的艺术,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个艺术比较低下,而是指这种音乐形式是一种相对比较“接地气”的艺术,它更加容易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参与。无论是西方的流行音乐家鲍勃·迪伦,还是东方的华语流行音乐教父罗大佑,他们都是扎根在民众之中,在最底层的人们中寻找营养,不断获得创作的灵感,最终音乐又返归民众,去感动更多的人。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不管东方的罗大佑是否获得诺贝尔奖,其实西方的鲍勃·迪伦能够获得这个世界性的大奖,就足以说明艺术不存高低,只要为世人做出巨大的贡献,终会得到世界的认可。

如果觉得《罗大佑——华语流行音乐的“鲍勃·迪伦”》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