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从唐宋到元明清 五首古诗词观古人端午节习俗

从唐宋到元明清 五首古诗词观古人端午节习俗

时间:2022-10-22 13:32:15

相关推荐

从唐宋到元明清 五首古诗词观古人端午节习俗

竞渡诗唐·卢肇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这首诗词是唐代诗人卢肇所作,相传他在外地做官久住,思念家乡,回忆端午节赛龙舟的场景:击鼓如雷、龙舟竞驰、观者呐喊、浪跃鸟退。由此可见,唐代端午节赛龙舟已成习俗,那是一件气势恢宏喜庆欢腾的盛事。

诗中后两句语带双关,表面上写人们不看好的一条龙舟经过奋勇拼搏最后夺魁,实则讽刺了生活中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类似“墙头草”之类的人,揭示出深刻道理:人生需脚踏实地,万事皆有可能!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诗中描写了宋代端午节妇女们芳兰浴的场景。因天气炎热女子身上的绿色薄绸被汗液轻微湿透,妇女们来到江边梳洗打扮迎接美好的端午佳节。

那用剩的胭脂香粉飘满了江面,她们粉嫩的玉臂上缠绕着五彩丝线,云鬓上斜插着寓意吉祥平安避邪驱鬼的图符,美丽的倩影装扮了江畔。末尾一句更是写出了诗人与侍妾朝云朝夕相伴、生生世世的浪漫温情祝愿。

小重山 元·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元代诗人舒頔的这首诗词描写了元代荆楚之地人们过端午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遍插艾叶香蒲,手臂缠五彩丝线,与儿女一起团圆过节。

诗中作者借凭吊楚国士大夫屈原,表露出自己对元朝的忠贞和不被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今人读之,别有一番感慨。

菖蒲 明·解缙三尺青青古太阿,舞风斩碎一川波。 长桥有影蛟龙惧,流水无声昼夜磨。 两岸带烟生杀气,五更弹雨和渔歌。秋来只恐西风起,销尽锋棱怎奈何。

从这首诗中我们隐约可见明代南方之地端午节插菖蒲的习俗。诗中作者用大量文墨描写了菖蒲:形状似“三尺青青古太阿”剑,在“流水无声昼夜磨”的环境中生长,它具有充满杀气的威力。

这首诗词,作者或许借端午传统之物菖蒲来暗喻自己——神童少年,过早成名,清高孤傲,屡遭诋毁。“秋来只恐西风起,销尽锋棱怎奈何”一句,或许是作者一生的写照,让人不禁慨叹悲歌。

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清代诗人李静山的这首《端阳》,写了清朝平民百姓过端午节的境况。去街市买樱桃、桑葚、菖蒲,还要买一壶雄黄酒,大门外贴上驱邪黄符。在当时菖蒲、雄黄酒、黄纸都是驱鬼辟邪保平安之物。“却疑账主怕灵符”则幽默风趣的表现出平民百姓的生活艰涩,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状。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中国第一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传说它起源于南方吴越上古先民择“飞龙在天”吉日祭拜龙祖、祈福避邪,后因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士大夫的忠贞爱国而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多少年来,人们通过吃粽子、插艾蒿菖蒲、缠五彩丝线、赛龙舟、喝雄黄酒等习俗以作祭奠。在当今时代,端午节传统也包涵着人们对古今忠君爱国志士先人的一种缅怀!

推荐阅读

盛夏荷花塘中开,几许清韵幽幽来

夏日的五首诗词,感悟诗人幽古心志,伴君共渡快乐时光

读《咏玉》诗,赏析翡翠玉雕摆件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已凉夜风未寒时

如果觉得《从唐宋到元明清 五首古诗词观古人端午节习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