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从《江城子》看中国古代悼亡诗的特点

从《江城子》看中国古代悼亡诗的特点

时间:2020-04-09 17:52:40

相关推荐

从《江城子》看中国古代悼亡诗的特点

悼亡诗是一类用以寄托对亡者思念的特殊诗歌形式,在中国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悼亡诗在表达手法上有着自身的特点。本文通过从四个方面分析悼亡诗的艺术特色。

从诗经中《葛生》,《绿衣》出现以来,悼亡诗词就一直未曾淡出人们的视野。悼亡诗以其哀婉深沉的格调,追悔悲戚的情思,真挚深厚的意蕴给读者带来一种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中国古典诗歌以悲为美,而这因为阴阳相隔而不得相依为伴的眷侣,内心的悲哀则更具有魅力。死者与世长辞,生者的悲哀则缠绵不去。悼亡诗因情感人,以实动人。在这里,无论是万人之上的帝王,还是官场中尔虞我诈的士大夫,再或是穷困潦倒的书生,都会取下平日里坚强的面具,毫无保留的把内心最柔软最脆弱的地方展露在读者面前。而我们仔细品味这些忧愁忧思的悼亡诗,可以归类出它的四大艺术特色。

一:触景生情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说“春秋代序,阴阳残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矣......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秋共朝哉”。那些萧瑟凄凉的美景,在敏感的诗人眼中,无疑是拨动心弦,触发情思。景存人亡,感物伤怀的抒情模式最早在诗经中出现。《邶风·绿衣》:“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忧兮!”作者凝视妻子做的绿衣,怀人伤感之情油然而生。绿衣不仅是一件衣服,更是一种爱的载体,那是亡妻对诗人爱的体现,一针一线都承载着深厚的夫妻之情。复沓的运用,体现了诗人思念妻子的痛楚愈来愈烈。“心之忧矣,曷维其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可见其忧思之长,沉痛之深,作者反复抚摸妻子亲手缝制的衣服,反复的吟唱中,除了对妻子的怀念之情,又是一种对生死的无奈。

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分别写了三个时令:春,秋,冬。“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抒写了在这春秋时序,寒暑流易的岁月流逝中,丧妻之痛并没有被时间的河流冲淡,而是因时令季节的更替,不断更新以新的伤心内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写诗人就要离家返回任所,临行之前,触景生情,心中有说不出的悲哀和痛苦。看到住宅,自然想起亡妻,她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进入房间,自然忆起与爱妻共同生活的美好经历,她的一举一动,使诗人永远铭记在心间。可是,在罗帐、屏风之间再也见不到爱妻的形影。见到的是墙上挂的亡妻的笔墨遗迹,婉媚依旧,余香未歇。眼前的情景,使诗人的神志恍恍忽忽,好像爱妻还活着,忽然想起她离开人世,心中不免有几分惊惧。这一段心理描写,十分细腻的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感情,真挚动人。物在人亡,阴阳两隔,不免触目伤怀。薄暮时分最是让人产生依依惜别之情。如“谁道飘零不可怜?旧游时节好花天,断肠人去自经年。一片晕红才著雨,几丝柔绿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纳兰性德《浣溪沙》)在夕阳中,词人仿佛看见卢氏美丽的身影随着那一抹残红逐渐消失,无法挽留。他无法追回爱人的生命,就如同无法阻止落日西沉。

二:意象生活化

悼亡诗中的意象往往都带有较强的生活性,多为日常生活的一些细节。比如潘岳悼亡诗中,诗人妻子生前活动的闺阁庭院中的种种物象:冷火残灯,沉香旧筐,孤帐空床,芜闺尘窗,未完针线等。潘岳悼亡诗中的“翰墨”,“流芳”,“空床”,“枕席”,“故房”等都是诗人妻子生前活动的闺阁庭院中的种种物象,也是诗人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象,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将睹物思人,哀痛之情通过这些意象传达的更为具体,催人泪下。唐代元稹的《遣悲怀三首》中,“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描绘了妻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用妻子韦氏“卖钗买酒”,“做饭艰难”,“食野蔬”,“落叶添薪”等来描写妻子勤俭持家,不畏艰险。

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首词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语言平淡自然,如话家常,此诗字字含情。“空中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则采用了“挑灯补衣”情景,写出了妻子的勤劳和贤淑。词中“梧桐”,“鸳鸯”,“空床”,和“挑灯补衣”选取的是亡妻日常生活意象,睹物思人。

三:借用典故

用典是古诗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篇中说道“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凡是古代的人,事和经典的话语都可以作为典故引入诗歌中。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其一)中的“帷屏无髣髴”是说在帷屏之间亡妻髣髴之状都没有见到,这里运用了《汉书·外戚传》中的汉武帝因对过世的李夫人思念不已,于是张帷设烛,招来李夫人之灵的典故。还有“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运用了庄子的典故。潘岳想效法庄周,以达观的态度消愁,殊不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用较少的笔墨表达了深厚的感情,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其一)中“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诗中引用了邓攸、潘岳两个典故。邓攸心地如此善良,却终身无子,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亡诗》写得再好,对于死者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等于白费笔墨。诗人以邓攸、潘岳自喻,故作达观无谓之词,却透露出无子、丧妻的深沉悲哀。

四:虚实相生,以虚衬实。

诗歌创作中一般采用梦境或者想象的方式,通过梦中的情景表现对妻子深沉的思念。潘岳悼亡诗(其一)中的“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和“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中写出了诗人梦中和梦醒后的场景,正是这虚实结合的方法将作者的心理状态描写的生动形象,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更为全面和深入,让人叹为观止。

再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诗人飘泊在外,雪泥鸿爪,凭借梦幻的翅膀飘然回到了思念中的故乡。在故乡与爱侣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小室的窗前,亲切而又熟悉,妻子的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夫妻相见了,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之态,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万语千言,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如此彼此申诉各自的别后种种,相忆相怜,那将从何说起?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境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全词以梦境为中心,上阕写梦前的十年思念,隐含着漫长的忧郁和悲伤。“不思量”是写虚景,“自难忘”则是写实情。在诗人看来妻子好像并没有离去,虽有“十年”之久,“千里”之遥,时空隔绝,悲痛凄凉,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纵使”三句写出了诗人对现实生活和处境的无限感慨。下阕则用记梦,“小轩窗”,“正梳妆”这些妻子生活中的平常小事,具体呈现了妻子生前夫妻生活的温馨。“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含情脉脉,欲说还休,真是虚实结合,真切自然,梦中情景历历在目,将诗人对妻子浓浓的思念之情写的感人至深。元稹《遣悲怀三首》“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白天事事触景伤情,夜晚梦魂飞越冥界相寻。梦中送钱,似乎荒唐,却是一片感人的痴情。苦了一辈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贵中的丈夫不忘旧日恩爱,除了“营奠复营斋”以外,已经不能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积想成梦,出现送钱给妻子的梦境。诗人的思念之情不言而喻。

恩格斯曾说过:痛苦中最高尚,最强烈的个人情感乃是爱情的痛苦。而爱情之中最痛苦的,莫过于相亲相爱的人之生死离别。阴阳两隔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然而爱情并不会因为时间和空间上的差距褪色,斩不断的情丝反而会像藤蔓一样缠绕不休。作者触景生情,从一些生活化的意象着笔,加之典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也从侧面展现了人间最美丽、最真诚的情感,让千百年来的读者为之感动,为之震撼。

文来源:网络

如果觉得《从《江城子》看中国古代悼亡诗的特点》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