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天冷御寒有妙招 快来看看古人都是怎么做的吧!

天冷御寒有妙招 快来看看古人都是怎么做的吧!

时间:2018-07-19 08:04:13

相关推荐

天冷御寒有妙招 快来看看古人都是怎么做的吧!

不知不觉间,又到了冬季。“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四季如春,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冻成汪”——南北方的巨大温差让广大网友哭笑不得。很多人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出门感受过一次冬季的恩赐后纷纷表示吃不消。不过好在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保暖工具来驱除寒冷比如暖宝宝、空调、热水袋等。那么在没有这些保暖工具的情况下,古代人都是怎么御寒的呢?

汤婆子——伴你入眠,伴你出行

皤然一器微,有用在冬时。永夜寒如许,孤裘暖不知。”——《汤婆子》

上述诗句中的“器”指的就是汤婆子,又称“汤捂子”。从外形上来看,它一般是铜制或磁制的圆壶,但也有少数是陶制的。汤婆子宋时已有,是古人冬季驱寒的好物,功能和我们当今的热水袋相类似。为了防止渗漏,汤婆子的盖子里含有厣子,就和热水袋的塞子一样。因为古时还没有绝热体这个概念,所以为了防止滚水烫伤人,古人会在汤婆子外面罩上一层布再将其放入被窝。

汤婆子除了用来温暖被窝外,还可以伴人出行。古时没有暖宝宝,哪里冷就贴哪,所以汤婆子在一定程度上还扮演了暖手宝的角色。在各大宫廷古装剧中,我们可以看见,那些妃嫔人人手上都抱着一个小圆壶,那个就是汤婆子。

火墙——“北方火坑”的孪生兄弟

火墙,秦汉时已有,功能和北方传统居民所用的火坑相似,主要就是利用炉灶的烟气通过立砖砌成的空心短墙来采暖。早些时候,帝王妃嫔冬季洗澡为以防寒气入侵,会在屋内设计火墙。后来随着火墙的推广,一些富裕的人家也纷纷在自家建造火墙来取暖。不过,宫廷另一个取暖设备却不是普通的富贵的人家就能用得起的。

密室红泥地火炉,内人冬日晚传呼。今宵驾幸池头宿,排比椒房得暖无。”——《宫词 其七十》

此物就是椒房殿。古代的工匠将花椒捣碎和上泥涂抹在墙上,不仅能起到保暖功效而且还能保持香气,是汉代皇后所居之所。只不过由于花椒的种植和采摘成本很高而产量却很低,所以一般人家都不会选择用这种方式来取暖。

裘衣——身份的象征

夫以麻为衣,则不能御寒,以麻著袍,则不能生暖。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柳南续笔》

在棉花还没有被大面积种植之前,只有富贵人家冬季才穿得起棉衣,而贫困人家只能以麻为衣。和“富穿棉衣穷穿麻”一样,古时的裘衣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能穿得起裘衣的人,基本上都是富贵人家。裘衣是由狐、兔、貂等动物的毛皮制成的,外穿可以御寒。陆游的诗句“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就描绘出了它的保暖功效。

火锅——没有什么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

除了一些基本的取暖设备,美食也是古人驱寒保暖的一大手段。说到火锅,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火锅名城重庆,但其实火锅这种美食古时已有,那时还不叫火锅而叫“古董羹”。“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描绘的就是古人相聚吃火锅的场景。典型的火锅食材包括各种肉类、蔬菜类、海鲜类等,而对于“无肉不欢”的人来说,“涮羊肉”可是吃火锅的一道必不可少的流程。关于“涮羊肉”,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典故。

元代时,火锅传播到蒙古一带。传闻有一次,元世祖忽必烈在带领军队与宋军交战时饥肠辘辘,想吃羊肉,于是厨师急中生智将羊肉切成薄片,放入热锅,忽必烈食用后对此赞口不绝,并特意为此道吃食取了一个名字——“涮羊肉”。这就是“涮羊肉”叫法的由来。

你还知道哪些驱寒保暖的妙招?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如果觉得《天冷御寒有妙招 快来看看古人都是怎么做的吧!》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