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90后的青春文学创作 跟70后80后有什么不一样?

90后的青春文学创作 跟70后80后有什么不一样?

时间:2022-11-02 07:16:08

相关推荐

90后的青春文学创作 跟70后80后有什么不一样?

以“70后”和“80后”为主体的青春叙事作为一种特殊文化语境下催生的青年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呈现出区别于以往任何时代青年文学的姿态和特点,作为青年文化读本的青春写作呈现出内容私人化、情节片断化、动作上的市场化、姿态上的亚文学化等特点,满足了青少年文化消费的需要。 在近代兴起的文艺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越来越把文学作为一个窗口,从文学中观望、推测过去的文化。文坛从来都不是寂寞的。每一时代的文化潮流和精神风尚都会在文学的舞台上得以最生动形象的阐释。以“70后”和“80后”为主体创作的“青春叙事”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青年文化表达的特殊景观。他们的“青春叙事”作为青年文化在文学上的一次冲动,成为我们研究新时期青年文化的典型模板。研究和反思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青春写作,对研究和反思市场经济社会中青年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其生活空间――包括民族的历史和生命空间史中的生活秩序及生命意义。在广义上,文化是社会的秩序,自我说明以及它与其他社会、文化的关系的有机体。文化形态是纷繁复杂的,既有主流、又有支流,我们习惯上将支流文化称为亚文化。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而言的,是指由特定社会群体发明、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的各种亚文化,尤其是青年文化日益从主流文化中分裂出来。当今社会产生了“文化反哺”现象,主流文化往往相对滞后于青年文化,青年文化日益成为人们不得不正视的文化现象。“青年亚文化”作为以青年期这一年龄段为界而划分出的亚文化,其本源依据在于这一人生发展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在当代世界一体化以及全球意识冲击影响下的中国青年亚文化,其文化意识总是本能地延伸到时代的最前沿,敏锐地感受着时代生活的新浪潮,青年亚文化的表现方式与青春性密切联系。青年文化是发展变化的,不同时代的青年文化的表现形式更是有其独特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年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除了流行歌曲和摇滚乐外,更进一步发展到诸如街舞、奇幻小说、Hip-Top、Cosplay、电玩、文化衫、人体彩绘、网络博客、青春写作等表现形式。

作为青年文化读本的青春写作 中国的文学史与“青春主题”有着不解之缘,但中国长期以来在成人文学之外,就只有成人创作的儿童文学,中学生读者等一大批青少年群体被长久忽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70年代”作家以先锋新锐的姿态登上文坛再到“80后”作家的再火一把,“青春叙事”便作为一种特殊文化语境下催生的青年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呈现出区别于以往任何时代青年文学的姿态和特点,并受青年读者群强烈的阅读期待、媒体的极为追捧以及主流文化的冷落疏离的矛盾局面。最近,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做了一个各个门类图书在市场所占份额的调查,以“80后”为主体的青春文学图书,约占据整个文学图书市场的10%,这意味着“80后”与现当代作家在目前图书市场的占有率是平分秋色,不相上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论是“70后”写作,还是占据图书市场10%、备受媒体青睐的“80后”写作,其主体其实也是新时期的一种青年亚文化。他们横刀跃马驰骋于市场和文坛之间,全面挑战文坛权威的经典叙事,把“个人”由社会关怀推进到个体自我的关怀,弥补了文学史上长期阙如的青少年文学,“他们把新的价值写在新的表上”,给中国教育、文学、社会带来了一场声势咄咄的变革。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青春叙事”的创作者和阅读者是同一年龄段的青少年。 2月2日, 中国的少女作家春树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并将春树和韩寒等人作为八十年代出生的中国新一代的代表,同时给他们安上了“另类”的标签来形容他们的崛起。这个事件显示了近年来出现在中国的“青春叙事”崛起产生的文化意义已经浮上了台面。这种青春的文学表达疏离于主流文坛之外,但却与全球化时代的大众文化和市场需求一拍即合,文学市场的格局被这群在文学表达上似乎难登大雅之堂的少年明星们改变了。青少年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事给同龄人读,形成了自给自足的供销圈,而这批上个世纪80 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正是时下当代社会的青少年,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为正反映了当代青年文化的特点。

“青春叙事”作为一种文化读本,是青少年文化的独特性产物,其本质上是一种面向青年少年观众的消费文化。Jib Fowles分析说,通俗文化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它为观众提供了对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的满足。斯图特霍尔等人的研究表明,青年亚文化根本特征在于满足了青少年感情和主观意识需要。青春叙事作为一种向青少年提供消费的文化产品,势必创造一种有别于成人世界的“生活方式”,使青少年获得心理的满足,这种叙事具有非常明确的网络时代青少年的特征。它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内容上的私人化。90年代以后,青年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抗性逐渐弱化,文化的表达转变为以个人或群体的情感宣泄为主导,他们要把某种冲动、情绪、爱好、想法、能力、观念即时地表达出来。出生于70年代和80年代的少年写手们一方面缺乏历史的体验和生活的阅历,另一方面又要凸显与成人世界断裂的决心,于是他们在个体的经验范围内选择了个人私生活的琐碎事物来表达自己青春的萌动以及对长辈的不满。“情节上的片段化。随着网络化、各种依托网络、电脑、手机的青年文化极度蓬爆发展,青春叙事也是其中之一。由于受到网络书写的影响,它的情节和故事往往都是片断性的,仅仅是一些生活片段或感情起伏的模糊迷离的线索的即兴书写。断断续续的故事,极短的段落和极短化的句子都将一种来自网络写作的片段性展现出来,感觉、印象、情绪、记忆的流动是表达自身的基础。 运作上的市场化。当今文坛对“80后”写手和写作贬过于褒,他们游离于文坛之外,始终被中国文坛主流所漠视和冷落,很少得到评论界比较严肃的专家的肯定和赞扬。但“80后”写作的市场远比60年代出生的作者以及70年代出生的作者的作品的接受市面要大得多。

姿态上是亚文学化。“青春叙事”作为一种亚文学出现,一方面以大有吓成人世界一跳的反叛的姿态和不同于成人世界的声音高度吸引被消费的趣味所支配的青少年,另一方面,他们中的很多的人崭露头角于新概念写作,被家长或长辈视为一种相当积极的事情而受到了许多支持和认可。 “写作品的人只不过是某种代言人,在文化系统之内,在某一时刻用文学的方式将社会里发生的种种事件表现出来。因此文学的表现等于是一种媒介或工具?文学价值的判断永远是一个观念性的问题, 并不是绝对客观或不偏不倚的。” “青春叙事”切合了青少年特有的生活状况和思维特征,见证和显现了当代青少年的亚文化,实现了青少年偶像化、愉悦性、虚拟性、宣泄性的满足,大大满足了青少年文化消费的需要。 一种支持青年文化的价值观念已然形成确是不争的事实。而当一种文化取得了来自社会结构内部价值系统的支持后,它就会迅猛地发展起来,甚至成为一种时尚进而成为一种惯例,这正是目前中国文学唯“青年”是趋,惟“新”是求的深刻的社会动因。文学界应该对此做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揭示青年创作的必然性。这将对批评和创作都具有意义。

如果觉得《90后的青春文学创作 跟70后80后有什么不一样?》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