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生于缅甸心系祖国 饱受折磨的抗日英雄陈康荣 因一首诗感动国人

生于缅甸心系祖国 饱受折磨的抗日英雄陈康荣 因一首诗感动国人

时间:2022-07-18 22:04:24

相关推荐

生于缅甸心系祖国 饱受折磨的抗日英雄陈康荣 因一首诗感动国人

“青春无价比,团聚何须提,为了伸正义,岂惧剥重皮。”

上面这首诗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女英雄写自1940年,这首诗写完没多久,她就慷慨就义了,而就义的方式就是她诗的最后一句“岂惧剥重皮,”当笔者看完关于这位女英雄的故事时,顿觉心情沉重,一时之间不能平复,我在想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勇气,究竟对我们的祖国有多么爱得深沉,才能让一个羸弱的女子,在面对敌人如此残忍的酷刑时,仍能昂首挺胸,毫无惧色?

女英雄陈康荣

在写下她的故事前,请让笔者先引用一句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那句诗:“有的人活着,ta已经死了;而有些人死了,ta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她的名字叫陈康荣,一个当之无愧的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就是这样一位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人。

生于缅甸,却心系祖国

陈康荣生于19,她是福建省永定县岐岭乡人,但他的父亲早在很多年前就去了缅甸生活,所以陈康荣生在缅甸,长于缅甸,他的父亲陈锡梅在那儿开了一家照相馆,在那个战乱纷飞的年代,一家人不说过的有多大富大贵,也算是小富即安。

陈锡梅视她的女儿为掌上明珠,从小就疼爱有加,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女儿,长大能有什么作为,只要未来长大成人,能找个好人家嫁了,他这辈子也就放心了。

等到陈康荣长到15岁的时候,因为长时间生活在缅甸,又经常听父亲告诉她,他们是中国人,脑海里不禁对中国憧憬了起来,经常闹着父亲要回到祖国去,这时陈锡梅也意识到她的女儿长大了,应该要接受我们祖国的文化,正好那时他也有很多年没有回到福建的老家,家里的亲戚和朋友经常写信给他,催他回去看看,这两种原因结合在一起,陈锡梅于1930年,带着女儿陈康荣回到了祖国,这一年离9.18事变爆发正好还差一年。

9.18事件

陈康荣回到祖国倍感亲切,看着福建老家的山清水秀,她觉得这里才是她应该生活的地方,从小父亲在家里就一直教她汉语,回到国内的陈康荣没有遇到交流上的障碍,很快父亲就托老家的亲人,在厦门给陈康荣找到了一所较好的中学,她在这所学校,一直读到了高中毕业。

在厦门读书的这段期间里,陈康荣接受了爱国思想的熏陶,那时东北已经爆发了9.18事件,尽管是隔着这么远的距离,她也能从报纸上每天都看到那么多同胞,死在日本人丧心病狂的屠刀之下,这些新闻一次次地震动着陈康荣善良的心灵。

更令那时的她不可置信的是,在国家进入风雨飘摇的时候,在日本人对我们同胞的生命肆意妄为的时候,在一个民族的尊严已经被敌人踩在脚下的时候,竟然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不奋起反抗,反而加入到了敌人的阵营之中,对我们的同胞进行再次迫害。

陈康荣当年就读的厦门集美中学

陈康荣在1935年从厦门的那所中学毕业后,内心就升起了一种无法抑制的正义感,她决定要为国家做点什么,她无法容忍敌人迫害同胞的行为,陈康荣回到家里,跟他的父亲陈锡梅说了自己的想法。

陈锡梅早点留学日本,还曾经参加过同盟会,无论是学识还是人品,在那个年代都很不错,我想也就是因为有这样懂道理的父亲,所以才会有陈康荣那种深明大义的女儿,可是在听女儿说出要救国民于水火这件事上,陈锡梅还是非常谨慎的反对了陈康荣。

在陈锡梅看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那应该是男人去做的事情,女人万不能为之,再说当时的陈康荣只有20岁,除了在学校读了几年书,别说救国抗日了,她连社会生活的经验都没有,这些都是陈锡梅经过考虑后,拒绝陈康荣的原因。

没过多久,陈锡梅就把陈康荣送回去缅甸,并且还给她找了一份教育方面的工作,希望她能安下心来,打消那些大胆的念头,事已至此,陈康荣只好接受父亲的安排,返回了缅甸的曼德勒地区。

曼德勒夜市

再次回国,参加抗日

在教书育人期间,陈康荣仍不能放下心里对祖国的挂念,她经常和同学以通信的方式,了解国内的消息,每次打开同学的回信,读完那字里行间关于国内愈演愈烈的危机,都让陈康荣感到压抑和难受,在回到缅甸生活了一年之后,她再也无法等待下去,毅然辞去了父亲为她找的那份工作,并且用渴望继续回国读书的理由,征得了陈锡梅的同意,再次返回了国内。

陈康荣第二次回来就在厦门大学读书,也就是这段时间,她了解到了我党是一个真正抗日,为国为民的组织,陈康荣果断加入到了我党的队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地下党员。

1936年的时候,虽然抗战还没有完全爆发,但是日军已经渗入了我国的许多重要的城市,他们在我们的国土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最可气的是蒋介石在那种危急关头,还在为了一己之私,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对日军欺压我们的人民置之不理,一心把矛头对准我党众多爱国人士,给我党的抗日救国运动带去了很大的麻烦。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以后,陈康荣走出了厦门大学,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抗日救国的事业当中,爱女心切的陈锡梅想当她回到缅甸去,远离残酷的战争,这遭到了陈康荣的果断拒绝,她说要永远的和苦难的人民在一起,只要敌人有一天没有被赶出中国,她就不会停下抵抗侵略的脚步。

七七事变爆发

陈康荣主要在后方做宣传抗日的工作,她在厦门大学就读的是文科专业,也读了很多进步思想的书,所以这份工作非常适合她,白天她要写大量动员抗日的文稿,再把那些文稿张贴在大街小巷,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那时不仅要防止日军的特务,还要提防国军的特务,不管暴露给哪一方,都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但是除了保持应有的小心之外,陈康荣从没害怕过,在她的内心深处,只要能为祖国尽一份自己的力量,那就是她的使命,没有撤退可言。

白天张贴好她亲笔撰写的文稿,晚上还要去给那些已经动员的爱国主义者去上夜校,告诉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们,为何要抗日,以及抗日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陈康荣的讲述内容既通俗易懂又不失深刻,每次都会让爱国主义者感触良多,从而更加坚定了要拯救国家的理想和信念。

抗日宣传

内部叛变,女英雄被抓

有一次陈康荣正在上课时,几个气喘吁吁的我军战士忽然闯了进来,他们赶紧把课堂里的人给暂时疏散了,还没等陈康荣明白过来怎么回事,就被这几个战士拉着跑了出去,等到跑出了安全的距离,他们才停下脚步,并告诉陈康荣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来敌人收到情报,已经知道了他们上夜校的地点,集结了很多兵力,正朝着他们的方向赶来,这几个人正是我军在抗日根据地留下的暗哨,看到情况不好之后,他们就火速赶到了陈康荣上夜校的地点,把她提前转移了出去。

果不其然,就在他们离开不久,那些迫害我党人士的国党军官,就迅速包围了夜校的房子,冲进去以后,虽然没有抓到人,可还是拿走了陈康荣日常的资料和夜校的设备,这在当时也是一笔不小的损失。

躲过了上次的危险,可命运之神没有继续眷顾这位心地善良的爱国女英雄,时间转眼之间来到了1940年,全国各地的抗日气氛,已经达到了一个高潮,我军和国军联起手来,已经让战争陷入到了胶着,这对于在本土作战的我们,是极其有利的,尽管当时还不能把日军完全赶出去,但只要按照当时的节奏打下去,日军必败已是所有爱国将士有目共睹的预见,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汪精卫却投向了日本人的怀抱。

汪精卫和日本人

未引刀成一块,终究还是负了少年头的汪精卫,为了讨取日本人的欢心,把很多抗日人员的情报泄露了出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直在后方抗日的陈康荣彻底地暴露在了敌人面前,没用多长时间,她就被日军给抓去关在了一间不见天日的牢房里,日军轻视了陈康荣,他们以为面前这位柔弱的女子,可以让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能从她的嘴里得到更多情报。

这些十恶不赦的日军后来才知道他们错了,陈康荣进了牢房后,一个字都没有泄露给敌人,日军为了方便审讯,还特意把一位精通日语的汉奸给叫进了牢房,无论汉奸是用极其恶毒的语言威逼,还是用糖衣炮弹的方式利诱,陈康荣始终不为所动,她怒视着眼前那位三十多岁,西装革履,穿着皮鞋,身长五尺,头发还梳的明光锃亮的汉奸,不屑的朝着地上吐了一口蓄积已久的口水。

汉奸就是汉奸,他不会为陈康荣的口水在内心引起任何波澜,因为他的良知和尊严,早在侍奉日本人的时候,就已经麻木了。

日军见识到了陈康荣的坚韧不拔,便不再客气下去,他们联合顽军对她动起了酷刑,这里的顽军指的就是国军,只是这些国军跟在前线严肃抗日的国军不一样,他们举棋不定,两面三刀,贪生怕死,见风使舵,只要有好处就上,遇到危险就躲起来,眼里只有自己的私欲,全然不顾民族的安危,为了把这些败类与真正的军人区分开来,当时就给他们冠以顽军的称号,“顽”字的解释除了我们通俗上理解的顽皮之外,还有不容易教化和开导这层含义,对待这些人就是后一种的意思。

顽军形象

整整三天的时间,陈康荣受到了惨无人道的折磨。这些国军把她打得皮开肉绽,内外皆伤,但不管怎样,陈康荣既没有泄露一个字给别人,也没有向他们喊过一句求饶的话。

又过了好几天,这些人实在没有办法了,就逼着陈康荣让她写下自首的文章,如果不然就要把她剥皮抽骨,陈康荣假意配合,等到拿起笔的时候,写的却是我们这篇文章开头的那首诗,这彻底的激怒了这些无能的鼠辈。

他们没有抵抗日本人的勇气,但对付一个手无寸铁的爱国女英雄,却可以在不会受到任何良心谴责的情况下,真的对她实施了剥皮的酷刑,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是一种怎样的疼痛,被剥了皮的陈康荣并没有马上断气,而是等到敌人看够了她痛苦的样子,最后才活埋了她。

1940年的8月16日那天,这位坚强不屈、年仅25岁的女英雄,就这样牺牲在了顽军的手里。

陈康荣

陈康荣的牺牲最令笔者为之动容的是,她本来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有一个父慈母爱的家庭,而且又是从小在缅甸长大,就算她当初接受父亲的建议,一直停留在缅甸教书,对于她来说也不会有任何的道德瑕疵,可在国难当头时她选择站了出来,在抵御外敌入侵这件事上从未退缩,哪怕最后受到非人的对待,她也依然从容不迫,绝不屈服。

陈康荣作为一个在国外长大的中国人,和那些折磨她的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汉奸,两者是一种多么讽刺的对比,最后我不禁又想起了北岛的那首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如果觉得《生于缅甸心系祖国 饱受折磨的抗日英雄陈康荣 因一首诗感动国人》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