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陕师大教授“痛批”部编版主编 语文教材越改越难 越改越多

陕师大教授“痛批”部编版主编 语文教材越改越难 越改越多

时间:2018-08-09 07:31:09

相关推荐

陕师大教授“痛批”部编版主编 语文教材越改越难 越改越多

温儒敏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现为山东大学特聘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授予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主编。

“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没有阅读能力的孩子,开学要吃大亏”,“没有阅读能力的孩子,连试卷都做不完”。

这些话均出自语文部编版总主编温儒敏之口,万千学生家长听后表示心惊胆战,尽管事后温儒敏主编澄清:“我没有说过这句话,都是网络标题党所为。我讲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必须适当拉开分距,还要考阅读速度,有15%的人做不完是正常。”

仔细一琢磨这句话,最终的结果不都是有15%的人做不完试卷吗?实际本意并无二致,均是在强调要提高语文的广度及深度。

随着近年来的教育改革,新入学的中小学生使用“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简称部编本。

相较于此前的人教版教材而言,部编版教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部编版教材中,一年级就开始学古诗文,小学6年12册共选古诗文129篇,比原有人教版增加了60篇,增幅达80%以上。

初中部编版古诗文也提升到了124篇,高中必背古诗文从14篇增加至72篇,足足增加了5倍有余。

除此之外,在语文新课标中还要求:

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0万字

初中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对此,温儒敏主编表示:语文教学的病症就是读书太少了,要构建中小学生阅读体系,希望通过考试倒逼学生去多读书。

温儒敏主编多番言论一出,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热议,陕西师范大学程世和教授就给温儒敏主编写了一封公开信,在心中“痛批”温儒敏主编各种主张,并对语文教材改革提出了质疑。

1、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读书少?

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学习负担太重,没有时间读书,温儒敏主编一再提倡让孩子多读书,另一方面又加大学生负担,令他们没有时间读书,岂不是自相矛盾?

2、阅读真的重要吗?

毫无疑问,阅读非常重要,但盲目地追求阅读量有意义吗?我们在阅读上比拼的不是阅读量的多少与快慢,而是是否有深度的阅读。

部编版教材将不把学习重点放在阅读名著本身上,而是读书方法上,这符合阅读名著的真义吗?这不是一种舍本求末的行为吗?

3、高中生必背72篇古诗文

在高中教材中,有不少古诗文讲述的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仕途失意以及男女之情的内容,这些需要到一定的人生阶段才能读懂,现在让孩子学习甚至背诵有意义吗?再者说,72篇古诗文,主编们能背下来吗?

程教授的言辞犀利,获得了众多学生、家长的点赞,从光大网友们的呼声来看,语文学科的广度及深度正在不断增大,这也导致一直提倡的减负政策并没有落到实处,形成了“越减越负,越改越难,学生负担越来越重”的局面,对此不少家长表示:请放过孩子吧!

看看网友们怎么说:

网友A:现在的教育看不懂,例如必读书目《西游记》,考试会考到第几回孙悟空遇到了哪个妖怪,这个妖怪有什么武器,这就等于要孩子们背诵全文了。初中课本大幅度增加了古诗和文言文,疯狂背诵默写,对于学习本身没有多少帮助。现代文阅读理解就是表现手法+特点+作者情感,全是套路!“新型八股文”!

网友B:教材没问题,通过考试倒逼孩子读书,思路也没问题。问题出现在唯分数论。作为一个一线语文老师,我喜欢部编版教材,从实践上看,给孩子一些方法是有利于孩子读书的。孩子学习负担过重,不是教材的问题。大学教授坐而论道,真到一线扎一个学期试试,就知道问题在哪里。

网友C:语文知识点本来就多,字词句段篇。每个学期8个单元,作为老师每天真的是在赶课程,基础差的同学学到后面完全跟不上。 最气人的是学前班不准小学化,一年级第一学期就8个单元,学生都学懵了。我希望把语文内容缩减一些。6个单元足够了。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学懂,不能囫囵吞枣。

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说,温儒敏主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教材越改越难这是事实。但这不是我们否定语文学科的理由,毕竟语文阅读、理解、表达能力伴随我们一生。

在孩子的学习路上,不止学语文这一门许可,他们所拥有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我认为不管是教育改革,还是教材改革,我们都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作出调整,而不是“一刀切”。

最后,对于语文部编版教材,你觉得难吗?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如果觉得《陕师大教授“痛批”部编版主编 语文教材越改越难 越改越多》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