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网,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失眠网 > 苏轼被贬后写下此词 古代学者认为蕴含至理 近代学者:索然无味

苏轼被贬后写下此词 古代学者认为蕴含至理 近代学者:索然无味

时间:2019-09-28 08:06:17

相关推荐

苏轼被贬后写下此词 古代学者认为蕴含至理 近代学者:索然无味

五千年的历史长卷,跨越了悠久的时空,很多文化艺术,已经湮灭散佚,而中国的传统诗歌,却从未断绝,反如老酒一般,历久弥香。那优美的词句,那醉人的意境,已成后世无比向往的世外桃源。

从先秦到明清,每一代的诗,都有其独特的时代气息。唐朝的诗,形式多样,题材丰富,风格多元,含蓄而富有气象。宋朝以文为诗,好议论、爱说理。读宋代的诗,总能领悟一些人生哲理。

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都是富含哲理的名句。这两句,都是出自于苏轼之诗。是的,宋诗好说理,苏轼写诗,尤爱说理。

他的一生历经沉浮,或许也曾失望失落过,但他最终以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迎面而来的苦难。所以,他将自己感悟的至理,蕴藏在了自己的诗文中,希望后世能够感受到他的力量,笑对生活。

不仅是在诗中,即便词,他也写过不少说理的作品,很多发人深省,读来醍醐灌顶,堪称佛门真言。苏轼有一首《满庭芳》,更是通篇说理。

这首词比较长: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上阕:

首句就是一个典故,“蜗角”、“蝇头”听起来就是一个很小的东西,所以这一句是说,虚名、利益不过是人生很微小的东西,何必为了这些追逐不停、奔波忙碌呢?

《庄子》曾说过一个故事,说是有个国家,在蜗牛的左角,国名叫做“触氏”,还有个国家,在蜗牛的右角,叫做“蛮氏”。这两个国家,经常为争夺地盘而战,伏尸数万。并且,他们追击时,半个月才能往返一回。

人的追名逐利,和蜗角的“触氏”、“蛮氏”一般,都是在争很微小的东西。或许有人不屑一顾,这不过是寓言故事,何况人跟蜗牛上的生物怎么比。

这种比较,我们换个角度来看。比如中国的战国时期,和日本的战国时期。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战国时期,诸侯纷争,风云迭起。两国征战,动辄出兵数十万。而日本的战国时期,同样有各种诸侯国,但他们国土很小,像当时的织田信长,以数千士兵,就能称霸一时。对比两国的作战规模,很多人觉得日本的战国时期,就像各个村镇在械斗。

而将春秋战国时候的战争,比较与直接大战,同样微不足道。若将世界大战置于无边宇宙来看,这不就是蜗牛角上的“触氏”与“蛮氏”的纷争吗?

所以,得失自有定数,不必太在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苏轼认为,不如趁着闲散之身,青春还在之时,去遵循内心,去做真正想做的事,不要在意世俗的眼光,不要以旁人的成功标准来束缚自己,不妨疏狂一些。

苏轼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经历了党派之争,对结党私营的仕途感到厌倦。人生长的不过百年时光,也就是三万六千多天,那就醉上三万六千场。苏轼不愧豪放词派的宗主,借酒消愁都说得这般荡气回肠。

到这里,上阕结束,半阙词,充满了老庄出世的思想。

再看下阕:

下阕承接上句。仔细想想,能活到百年,少之又少,而且,一半的时间,心情都被忧愁所侵扰,天气被风雨所妨碍。能够真正闲散的日子并不多,所以,何必一天到晚去说长论短。

紧接着,苏轼从清风明月、青苔碧云寻求内心的宁静,就像他在《前赤壁赋》中所说的,清风明月,是大自然取之不尽的宝藏,何必争虚名,而辜负这真正的世间美景。看看这江南的风景,多美好,斟上千钟酒,唱曲《满庭芳》,对酒当歌,岂不快哉。

后世评价:

这首词,学者考据是在被贬黄州之后,词中有表达了面对人生困顿,寻求超脱的出世意念。据《玉林词选》记载,苏轼的这首词,在古代传遍海内,那些追求功名的人,读了可以顿悟,恬淡之人唱来可以愉悦身心。

明代著名的诗人李攀龙说,仔细读完这首词,胸怀不禁开阔,“识见高明”。潘游龙说:“苏轼这首词意在唤醒俗人。”

不过,近代著名的学者缪钺却在《诗词散论》中说,这首词读来索然无味。

他认为,文章能够叙事说理,也能抒发情感,描写风景。诗多写景言情,以景喻情,有时也可以叙事说理。但词这种题材,只能言情写景,绝对不适合叙事说理。其原因,有曲调声律所限制,也因为词这种体裁的特性。

不知诸位觉得苏轼这首词发人深省,还是索然无味呢?

如果觉得《苏轼被贬后写下此词 古代学者认为蕴含至理 近代学者:索然无味》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